7月23日(农历癸卯六月初六)9点50分,太阳到达黄经120°,我们已进入大暑节气
暑热分大小,大暑代表“热气犹大”、热至极,又正处于三伏中的二伏,炎热自不必说。
大暑也是五运六气下半年的开始,同时也是四之气的开端。癸卯年四之气从7月23日大暑到9月23日秋分,主气太阴湿土,客气太阳寒水。
《内经》原文:
四之气,寒雨降,病暴仆、振栗、谵妄、少气、嗌干引饮,及为心痛、痈肿、疮疡、疟寒之疾、骨痿、血便。
这段话大致是说:
天降寒雨,人们容易出现突然扑倒、寒冷发抖、气不足、咽喉干燥、口渴欲饮、心痛、寒性疟疾、骨软无力,大小便带血等疾病。
明明现在正是炎热至极,四之气却“寒雨降”?接下来气候将如何演变?人体应注重哪些方面?我们一起看看。
01
四之气:湿热交,寒雨降
癸卯年四之气当中,也处于「五运」中三运与四运的交替。
三之运:主运为(多)土运(湿)客运为(少)金运(燥)——芒种后第十日起(2023年6月16日),到2023年8月28日。
四之运:主运为(少)金运(燥)客运为(多)水运(寒)——处暑后第七日起(2023年8月29日),到2023年11月9日。
在「」的影响下,我们可以将四之气分为以下两阶段:
1
第一阶段
7月23日到8月28日,也就是大暑到处暑后的7天。此时三之运客运为运不及,克金之火偏盛,火生土,土主湿,与主运土运太过的「湿」,共同形成潮湿闷热的气候。
进入中伏后,我们要经历一年中最酷热最湿热的日子,大暑三候就是“草为萤;土润溽暑;大雨时行”,天气闷热,土地潮湿,暴雨频繁,湿热难耐,“湿热交蒸”在此时到达顶点。
此时“大暑小暑上蒸下煮,无病都能虚三分”,在滋阴敛阳的同时,注意健脾胃,强心阳,以燥祛湿。
2
第二阶段
但暑热并不会太长时间,进入8月29日(处暑后7日)至9月23日(秋分),四运客运为「水运太过」,水偏盛;与当令之气太阳寒水同气相求,所以寒偏盛;与主气「太阴湿土」(化雨)共同形成寒湿的气候。
尤其是在黄河中下游地区本是雨季,客气太阳寒水加临其上,故以“寒雨”降。
此时阳热不足,内热郁闭,又遇寒邪,寒束肌表凝于外,火气内郁而雍盛,是不大舒适的时节。重点应放在温阳化湿,防水气凌心之害。
02
四之气疾病:
关注心肾、脾胃
所以总结下来:未来两个月,我们仍旧要面对高温、暴雨等极端天气。
不仅要应付眼前的高温,更要提防暴雨,尤其是气温骤然下降的「寒雨」,一些地方大雨成灾,特别是南方地区。
《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云:
灾九宫,燥化九,热化二,所谓正化日也。其化上苦小温,中咸温,下咸寒,所谓药食宜也。
“九宫”是一个体系,可以指方位,也可以指时间、部位。
从人体上来说,头部、心脏、血液、心脑循环等都是容易出现疾病的。
从方位上,代表南方离位,夏至前后也是需要特别重视的时段。所以“灾九宫”意谓癸酉、癸卯年,自然灾害主要发生在南方地区或发生在夏季。
今年本身火运不及,心气弱。进入四之气后,主气是太阴湿土,正好又在长夏,人体中焦脾胃阳虚之时,如再外遇风寒,寒水凌心,最易突发心梗、脑梗,或脑出血等急症,这便属于“岁主藏害”(主岁之气如果偏胜失调,则会造成相应脏腑的损害。)
所以此时对阳虚体质的人较为不利,特别是心肾系统容易旧疾复发。
同时湿气是整个四之气的主调,且主要是寒湿。寒雨下降,人体易脾虚导致水饮内停(水液在人体不该停留的部位进行停留),表现为水湿困脾,寒停中焦等不正常现象。
易出现气虚乏力、心气不足,少气懒言;猝然仆倒(突然一阵头晕恶心眩晕出现),一阵一阵发冷、发抖;严重者心痛,易发寒性疟疾拉肚子,大小便带血;下肢水肿,骨软无力;疮疡、腰痛等证。
以上便是基于《黄帝内经》中对于“四之气”的一些解读了。当然可仁学艺不精,未必全面,也希望梁友们在评论区指正讨论。
03
四之气养生重点
“其化上苦小温,中咸温,下咸寒,所谓药食宜也。”表述了癸酉、癸卯年之药食所宜。
“中咸温”,指由于癸卯年是火运不及之年,气候应热不热,人体心气不足,味咸性温的药物及食物为适宜,因为咸可以补心,温可以胜凉。
“下咸寒”,指下半年由于少阴君火在泉,以咸寒为宜,因为咸可以胜火,寒可以泻热。
如海里的鱼类、贝壳、海带、海蜇之类多属咸寒,加入少量葱、姜、蒜,花椒、大料、桂皮、小茴香、胡椒、黄酒之类的辛温之品,因改变其寒性而去腥。
同样羊肉偏热,加入萝卜、青瓜、冬瓜、西瓜皮等凉性蔬菜可以减低其热性。
除此以外,在“四之气”还有以下要点:
1
强心阳,以燥祛湿
刚刚提到,太阳寒水当令,阳气不足的人易出现心气不足。应该注意温养肝胆、补心气。特别是暑热天长之时,如果觉得浑身疲惫,闷气无力,心慌气短。应该及时养阳补气,休息静养。卧则血归于肝,血足得以养气载气。
午时心经当令,最好每天在11-13点小睡20分钟左右。且午睡醒来后,不要马上剧烈运动,用四指(除大拇指外)轻轻叩敲另一只手臂的心经,让自己慢慢恢复精神。
△手厥阴心包经
另外点揉和弹拨心经上的神门穴,它是心经上的重要穴道之一,是心经之气出入的门户,经常刺激这个穴位,可以调理胸痛、便秘、心悸、失眠等。
晚上睡前用40℃温水泡脚,可祛湿,还能提高睡眠质量。还可以刻意出些汗,让湿气随着汗水散发出去。
如有条件,每日做一做壮火艾灸,多灸后腰和小腹,以及足三里、关元穴、中脘穴、丰隆穴,增强气血循环。
推荐大家使用沉香灸来灸,是沉香逐渐替代艾草制成的沉香灸,相比艾的热性,沉香属于平阳之火,行气不伤气,温中不助火,不易上火,无论湿寒、湿热都可以用。
广告:
△点击了解产品详情
2
健脾胃,温阳化湿
大暑节气处于三伏中,高湿闷热,虚阳在外,伏阴于内,湿阻气机,影响脾之运化。
尤其吃了生冷之物,则会引起胃痛腹泻、口中黏腻、胃脘胀痛等。一旦出现胃痞纳差、不思饮食、恶心想吐,头晕脑胀,头重如裹,小便偏少,应及时饮食健脾,芳香化浊,燥湿醒脾。
脾以升为健,胃以降为和,八段锦之“调理脾胃须单举”导引脾胃两经的升降,配以上肢动作之开合,回照中焦,补益中央脾土。
饮食多食山药、白扁豆,玉米须茶等,老年人、儿童、脾胃功能虚弱者可适当食粥,如山药小米粥、扁豆粳米粥、百合荷叶薏米粥等,以及平日可服用山楂鸡内金
广告:
△点击了解产品详情
正安山楂鸡内金膏采用的是“先清后补”的原则。先清,为脾胃减负;后补,则是让亏损的脾气充盈。
负责清的大将,主要是山楂、鸡内金、炒麦芽、橘皮、佛手,几味药都是消化脾胃积滞的。
补充动力的部分,则是山药、砂仁、白扁豆、莱菔子、薏苡仁和焦米。砂仁和中调气,行郁消滞;莱菔子使得气机往下降;薏苡仁和焦米则起到焦香醒脾、开胃行气的作用。
这样一来,湿气不容易停留,吃进的补力也才能真正发挥作用,否则再怎么吃,能被吸收的营养也不多。
偏阴虚内热者,可在上午适量吃常温温热性的水果,下午慎吃寒凉性水果。如果敛阳需要,建议水果加热后再吃。
3
排寒祛湿
大暑时节,内热向外发散,正是冬病夏治调理身体的时机。此季节用滚水沏茶,宜饮用热茶,多吃辛温之物。晨起喝一杯姜寒茶,祛湿排寒。
辛温的气味可以健运脾胃,也可以发散风寒。而姜有顺应暑夏气血外散的特性,最适合把寒湿化掉、虚寒赶走,温通阳气。
△点击了解姜寒茶详情
而进入处暑后,谨防湿冷时节,最需要保持干燥舒爽且温暖,适度的运动来排汗。饮食建议吃一些祛湿而偏热性的食物,比如:梅子、蕗蒿、红萝卜、青紫苏、肉桂等等。
“天道可见,民气可调”。要掌握不同年份六气变化的自然规律,在此基础上,才能针对六气(风、热、火、湿、燥、寒)对人产生的危害,用饮食、药物、休养加以矫正和调整,这是我们的初衷。
祝各位梁友,大暑安康。
进入睡力铺,获取更多生命能量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