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普通的底层民众,弱者、甚至是边缘人,他们的声音在历史的主流叙述中被遮蔽、被压抑时,历史学家要如何写作呢?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罗新在新书《漫长的余生:一个北魏宫女和她的时代》中讲到,
“关心弱者、为边缘人发声,不正是当下历史学人的重要责任吗?”
漫长的余生》讲述的便是一个弱者、一个边缘人,北魏宫女王钟儿的故事。
她的一生很短暂,留存在几百字的墓志中,在历史的画卷里,只能算边角料。她的一生也很漫长,三十岁时由于战乱而被掳掠到北魏沦为奴婢,后来又出家为尼。
三十岁以前,她本该度过平淡的一生,三十岁之后,正常的人生轨迹却戛然而止,如水上浮萍,被时代的惊涛骇浪卷入不知所终的命运。
在“看理想”对这本新书的采访中,罗新回答了这样几个问题。
▌为什么要写一个普通宫女的人生故事?
我想绝大多数我们知道细节的人的人生,都是值得单独写出来的,如果那个故事足够丰富的话。但是,不幸的是绝大多数普通人的人生的细节,是无从被人了解的。对一个研究历史的人来说,对古代的一个普通人也没法有很多的了解。
王钟儿是这些不幸的人当中,稍微有幸的一位,因为她留存了一个很好的墓志,这个墓志写了她的人生的梗概, 虽然没有很多的细节,但通过研究可以把这些细节,把她的这些故事的梗概,和我们比较熟悉的历史,特别是被正史所记录下来的历史联系起来。这两者一旦联系起来,她的故事和人生就变得丰富、立体起来了。
所以我读到王钟儿的墓志,就觉得这是一个可以讲故事的机会。她也许没有什么非常特别的地方,可能只有一点,毕竟每个人都有自己特别的地方,但更重要的是她的故事能够被讲述。
其他人的故事也许都是片段,零碎的,甚至和我们已知的历史难以发生紧密的关联,但王钟儿可以。
▲王钟儿墓志
▌怎样看待王钟儿和她所处的时代?
对我这个研究时代的历史学者来说,如果能够回到那个时代,我愿意见识任何能见识到的。哪怕到小旅馆去住一晚上,到小餐厅里去吃一顿饭,跟任何人有一场对话。
但是如果没有这一切,哪怕只是作为一个旁观者,像看戏一样,只是去看,也是很愉快的,这种可能性当然不存在。
最可怕的事情也许是等我们到了现场一看,发现我们所读的,我们所理解的、所相信的,可能都是不对的。
讲述任何人,当然是细节越多越好,细节不够就制约了我们讲述她,怎么办?就把跟她有关系的,跟她情况差不多的,其他的宫女们,那个时代跟她有关系的人,尽可能都说一说,虽然我们知道的也不多。
这样一来,就有可能把别人说多了,把王钟儿说没了。所以我讲这个故事最大的难度就是控制讲其他人,讲其他事。
宗教对于南北朝的女性有何特别意义?
正像我在书里特别讲到的,因为书里提到的好多人都跟佛教有关,不是信佛,就是自身出家成为专业的佛教人员的一部分,皇帝、皇后也信佛,等等。
我想这是那个时代的特点,不是因为我在选择这些人,而是我们一接触到具体的材料,就发现的确那个时代的人,好像都卷入到这样一场时代文化思潮里边去了,佛教好像是社会生活非常重大的一部分。
我在书里面特别强调对女性尤其可能有意义的地方,是因为要写这个的王钟儿出家了,所以就要强调对女性有什么特别的意义。
在传统的我们所知的几千年的历史里面,在两性比较的时候,女性处在相对弱势的和失去了权力的位置,是相对被压迫的一个性别。
一个新的宗教的出现,给她们提供了改变目前的某些她们痛恨的、不喜欢的状况的机会。一个新的教会组织,一个信仰组织,会提供新的活动空间,新的精神空间,新的机会。
好多女性因为出家或者作为一个信众参加佛教各种社团的活动,使得她们打破了过去的家庭、血缘、宗族甚至是地域性的限制,使得她们和一些有共同志趣的人来往,过那种精神生活。
那个时代像王钟儿这样屡屡遭遇不幸的人、命运坎坷的人有很多,就像我们今天生活当中也有很多这样的人。
佛教当然不能够使得他们解除这种不幸,当然不能够替他们解放他们的人生,但是至少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宣泄的口子,使得他们能够对自己的一生的不幸发出某种理解,知道这一切不是我的过错,是有别的解释的。
所以他们也就能与自己的苦难的人生发生某种和解,感到自己的人生还是有意义的。
我觉得宗教在各个层面,给那个年代的很多人都提供了某种程度的自由,某种程度的解放,即使对皇帝来说,也提供了某种解放,使他有了新的思考,新的兴趣。对于那些知识分子,特别是对经学不满的人来说,读佛经,进入到一种全新的哲理思考里面去,也是一个巨大的自由。
▌历史重大转折节点,人自身能意识到吗?
所谓的历史节点都是叙述的结果,不是真的有那么一个节点,或者某个事情真的那么重大。之所以重大,是我们后来在讲述的时候,把它说得重大起来,让它成为一个叙述的开始或者重要的标志时刻。
我们的生活当中,即使有这样的时刻,有时候也是注意不到的。如果那个时刻能被注意到,那也太罕见了,就像2020年就有人开始说,这个历史转折点到了,我相信还没有那样的人。但是回过头来一讲这个,今后的历史就要从那个时刻讲起。
真实的过去,就是在我们发生的这时时刻刻的所有的事情,所有的时间,所有的空间里面发生的这些东西,不是按照某个规定来做的,不是按照设计发生的。
但是我们写历史、讲历史的人,都是要讲出线索来。所以就有点像故事,但是讲历史毕竟跟故事不一样,讲历史的人还是知道历史其实是一片混沌,只不过我们努力在中间寻找线索,寻找有起点有终点的讲述。但是真实的历史不是那样的,就是一片混沌。
民国十二年,洛阳城东山岭头村东南五里小冢出土了一方墓志石,即“魏故比丘尼统慈庆墓志”,这方墓志把消散于历史深处的慈庆,即北魏宫女王钟儿的一生展现在我们面前,而北大教授罗新则以此这契机创作了《漫长的余生》。
◎写尽宏大历史图景中的个人命运
这本书在宏大的历史图景中书写个人命运,让我们从混沌的历史中,看见普通人的一生。“主人公在任何意义上都是弱者和边缘人”,罗新为被正史屏蔽的普通人发声,因为“没有她们,历史是不完整的”。
以宫女之眼看权力斗争的惊心动魄
王钟儿在北魏皇宫生活了长达56年,罗新教授借她的一生描绘自宋孝武帝大明八年(464年)至北魏正光五年(524年)近七十年漫长、跌宕的历史时期书中以宫女之眼看权力斗争的惊心动魄,把北魏帝后、朝臣、嫔妃,还原为具体的人,刻画她们的惊惧与忧虑可以说,这本史书比小说好看。
◎作者亲笔签名,更加值得珍藏
先知书店有幸获得罗新老师亲笔签名版,数量有限,长按下图,识别图中的二维码,即可抢先收藏(还可在规格中一并选购“罗新作品集”):
来源 | 本文整理自:看理想,有部分删减。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