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宣布以色列国的建立,并签署《独立宣言》。
他是这个新国家的首任总理,并领导这个国家应对了建国初期近15年的各种挑战。
有人说,以色列不能没有本-古里安,就像西方不能失去耶路撒冷。犹太民族将乌托邦式的复国梦变为现实,这一切都与这个名字紧密相联。
1948年5月14日,特拉维夫,本-古里安签署《独立宣言》之后
确实,对于许多初识以色列历史的朋友来说,本-古里安这个名字如雷贯耳,几乎在每一本关于以色列的书籍中都能遇见。
但很少有人能说清楚,这位以色列国父究竟是一位怎样的领袖,他拥有着何种性格,有多少被隐匿的人生细节,以及为什么是他带领犹太人民实现了那个曾遥不可及的复国梦。
今天,给大家推荐“好望角丛书”的第16册新书《为了国家,不惜一切:本-古里安传》,以色列知名历史学家、记者、作家汤姆•塞格夫利用大量以往未公开资料,抽丝剥茧揭秘不为人知的现代以色列之父,追踪其风云激荡的一生,再现巨人眼中的民族重生之路。
美国犹太图书奖获奖作品
一部关于以色列首任总理的全新传记
很多人知道,要想深入了解以色列,一定要知道本-古里安。
而要想搞清楚本-古里安到底是怎样的一号人物,那么你一定要读读这本曾获2019年美国犹太图书奖,《经济学人》《泰晤士报》《华盛顿邮报》《纽约书评》等都在极力推荐的神作——《为了国家,不惜一切:本-古里安传》。
书影实拍
和许多相关传记不同,作者挑战了前人针对本-古里安的评价以及他领导以色列时期的所作所为的传统叙事,用巧妙的手法,揭示本-古里安的众多决定至今仍在以色列人和巴勒斯坦人的生活中发挥影响。
850页恢弘巨著,收录28幅极具史料价值的历史图片,这不仅是一部关于本-古里安的个人传记,更是一部踩在巨人肩上的以色列国缔造史。
书影实拍
《经济学人》评价道:
这是一部令人赞叹的传记……一部关于一个事业未竟的大人物的杰作……一部关于权力和权力带来的孤独感的引人入胜的研究之作。
《泰晤士报》写道:
之前有不少本-古里安的传记作者,即使是最优秀的也会时不时发现自己绕不出圣徒传记的路径,而塞格夫却与他们截然不同……
犹太图书委员会:
这是一部引人入胜、幽默诙谐,而又不时令人惊讶的作品。

历史细节真实还原
矛盾人物立体呈现
1
天生的犹太复国主义者
“这个民族被比作尘土,比作星辰。当他们衰退之时,他们卑微如尘土,而当他们腾飞时,他们崛起如星辰。”本-古里安喜欢引用《塔木德》中的这句话来形容和界定以色列人。
他曾公然宣称:“我就是个天生的犹太复国主义者。”从一开始,他就展现出意识形态上的虔诚,并让周围的人深感敬畏。
1904年,华沙,本-古里安(右)与什穆埃尔·福切斯(左)告别
有这样一段采访记录:
本-古里安:打三岁起我就知道,我不会住在我的出生之地。我也不想学习那个国家的语言。
记者:本-古里安先生,您三岁时就已经这么想了吗?!
本-古里安:三岁的时候,我就知道我不会住在那个国家!从我三岁起……所有犹太人都是这样的。我们知道,我们的土地并不是我们所生活的地方。以色列地才是我们的土地,我们的国土。
犹太复国主义的梦想是他最大的愿望,也是他身份的本质和个性的核心。他在18岁时就用希伯来语写道:“犹太国家的重建需要我们这些人的牺牲。如果我们这些承受国破家亡之灾的年轻人都尚且不能勇于牺牲自我的话,我们就彻底完了。”直到生命的最后,他都是如此坚信。
他把自己视作,也被其他人视为一个历史的化身。
2
并非无所不能,但不可或缺
如果说只因本-古里安拥有着远胜于常人的信念和毅力,最终落座于首任总理之位,那么我们对以色列这个国家的艰难历程或许还是太小看了。
“国家不会被盛在金盘里呈送给一个民族。”
实现建立一个犹太国家的梦想路阻且长,许多人和本-古里安一样胸怀远大目标,但却没有几个人如同他那般从小就痴迷于政治,也没有几个人如他那般勤奋,或者像他那样能够把控细节。这些特征使他成为一名不可或缺的领导者,即便他并非无所不能。
1924 年,本-古里安在耶路撒冷
在《独立宣言》签署后,这个新国家将成为一个“犹太国家”,但没人真正知道这意味着什么,本-古里安本人也不知道。他完全有理由在签署这份宣言时展现出积极乐观的态度,但他在日记中写道,感觉自己是一群庆祝者中唯一悲伤的人——这个国家还有种种不确定性。
1947 年,耶路撒冷,联合国通过巴勒斯坦分治决议后
“以色列国的未来不会一帆风顺的。”
他有一回说道:“我已经觉察到了可能发生的最糟糕情况,这些年来我一直在这样做。如果这没有发生,那很好,但是,你需要为最坏的情况做准备。
他预判周边阿拉伯国家的军队会入侵以色列,并将其摧毁。他坚信以色列能够取得胜利,相信自己有能力带领他们赢取胜利,也相信为此付出的代价是值得的。
庆典结束后,他返回到军队总部。前线战报纷至沓来,情况危急,令人不安。夜里,他被叫醒两回,一次被告知杜鲁门总统已经承认这个新国家,另一次则是被送到电台,以便向美国广播他的讲话。在广播过程中,埃及的战机出现在特拉维夫的上空,爆炸声隐约可闻。本-古里安告诉美国人:“此时此刻,他们正在轰炸特拉维夫。”
1949 年,本-古里安(中)去埃拉特途中
本-古里安没有把以色列国的建立归功于自己。他愿意付出几乎任何代价来实现犹太复国主义的理想,同时在处理问题时,他也会考虑战术上的让步和务实的妥协。
同僚们对他的批评之声不绝于耳,批评者中既有他的反对派,也有执政联盟的同事。有时人们对他的要求和主张视而不见,他的提议提案遭到否决。但是,总的来说,他们接受他的领导。
他所在的政党将他视为政治和民族的财富。有时候,同僚的所作所为像极了背后说老师坏话的学生。“我口头上反对他,但还是把票投给他,因为我信赖本-古里安,而且我自己不想承担责任。”他的一位内阁部长曾这样说道。
3
他比谁都在意,这一生由谁来讲述?
带领犹太人实现复国梦,不顾舆论压力与宿敌谈判,为了国家利益再度出山,本-古里安为了国家不惜一切,但同时,他也比谁都在意由谁来为自己与这国家生死与共的毕生经历执笔。
1970 年,本-古里安(右)在萨德博克学院
1940年1月的一天,天气寒冷,大卫·本-古里安驱车前往位于死海边的卡莉亚酒店,这里是地球上海拔最低的陆地。他在此严肃地思考一个问题:未来的传记作家们定会为他和他的同僚——以色列的这些创建者们著书立传,而这些传记作品将以何种方式呈现自己?
他希望有一个“年轻、聪明、优秀的传记作家”为他们立传。显然,这样的传记作家才能觉察到他和他的同僚的“弱点、缺陷和不足”,正如本-古里安本人所写的:他们可不是什么“救死扶伤的天使、六翼天使和小天使”。
但是,这样的传记作家是否能够同时对他们保持尊重,并真正领悟他们辉煌成就的历史意义呢?
在人归尘土后才开始探究、了解他们的情况下,他是否可能意识到自己究竟错过了多少重要的内容呢?
40年探察5年多完成鸿篇巨著
没有人能像他那样知道这是一个什么故事
根据果尔达·梅厄的说法:“我们由衷地祈祷,本-古里安能够承载着光环,永载史册,但可悲的是这几无可能。”
1962 年,耶路撒冷,本-古里安(左)与果尔达·梅厄(右)在国会上
事实上,本-古里安写的日记、文章、书籍、信件和演讲词足有数百万字。他写的很多东西其实都是为了赢得后来者的同情,并试图影响他人的创作。
在本书出版前,已有不少本-古里安的传记,在很多其他书籍中,他也是核心人物,此外还有相关的纪录片吸引了大量观众。
人们渴望正直诚实、充满力量的领导,也希望了解这位充满魅力的人物和他戏剧性的一生。
但很少有人能像塞格夫那样能将本-古里安既承载着同国家荣辱与共的非凡故事,又隐藏着杀伐决断、忧郁多情的矛盾人性,呈现得如此淋漓尽致。
汤姆·塞格夫,以色列著名历史学家、记者、作家,他的作品包括《1967》《一个完整的巴勒斯坦》(曾获2000年美国国家犹太图书奖,被《纽约时报》选为2000年十本最佳书籍之一)
在评价本书时,许多媒体毫不吝啬对作者的衷爱。
《伦敦书评》:
塞格夫耗费40年时间探察本-古里安对以色列的影响,其成果都体现在这部作品中,无论是讲故事水平之高,还是分析之辛辣独特,市面上的作品都无出其右者。
《纽约时报书评》:
在探察领导人物复杂的人性方面,没有哪个人能比得上塞格夫。
《纽约犹太人周刊》:
他不可能写出一个无趣的句子来。没有人能像塞格夫那样如此会讲故事,也没有人能像他那样知道这是一个什么故事……
书影实拍
书中,塞格夫坦言自己耗时五年多,在众人的帮助下完成这部著作。他以时间为线,用这部鸿篇巨制展现了本-古里安一生的起伏沉沦——
他发动巴勒斯坦本地犹太劳工,壮大犹太复国主义力量;
他拒绝二战后的分治和托管,为了建国不惜将血肉之躯送上战场;
他向德国索要巨额赔款,吸引犹太移民,为新生的以色列提供充盈的养分……
精彩的叙事、丰富的细节,刻画出本-古里安软硬兼施的政治手腕和复杂多变的性格,也投射出20世纪诡谲云涌的世界格局。
实拍
正如普利策奖获奖作家索尔·弗里德兰德所言:对于任何一个对犹太复国主义和以色列历史中光荣与暗淡的时刻感兴趣的人来说,汤姆•塞格夫这部经过精心研究并以最优雅的方式撰写的本-古里安的新传记都是一本必读书。

关注以色列计划,接触更多精彩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