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逢毕业季,站在这个充满挑战与无限可能性的时刻,我们邀请了五位项目官,回顾了他们曾经的毕业选择以及一路走来的感悟。
*本文作者吴昶欣系盖茨基金会高级项目官
我今年50岁了,在工作的20多年时间里,一直在从事与农业相关的工作。我有幸见证了中国翻天覆地的巨变,也亲身经历了农村从脱贫逐步走向乡村振兴的完整过程。在我看来,现在是时候把中国在农业发展领域的经验、成果与世界分享。这将有助于众多中低收入国家,尤其是非洲国家实现粮食安全乃至减贫的目标。这也正是我加入盖茨基金会,希望为之贡献心力的原因。
农业发展是非洲减贫的关键
非洲整体的脆弱性,很大一个软肋便是农业的脆弱。尽管非洲大陆地域广袤,大多数区域降雨丰沛且有相当一部分的农业人口,但受制于农业生产效率低下,仍然有48个国家勉强处于“温饱农业”水平。这意味着当地农业生产主要仅能维持口粮之需,不得不花费巨资购买进口粮食。一旦出现病虫害或是气候灾害,很多非洲国家就将面临严重的粮食安全问题。这不仅让非洲有着世界上最多的饥饿人口,也导致非洲深陷贫困,仅撒哈拉以南非洲就有3.89亿人处于极端贫困之中。
去年11月,我在尼日利亚考察时发现,尽管大米是非洲的三大主粮之一,但当地的很多水稻品种平均产量每公顷只有1吨,相对比中国现在平均是7吨每公顷的水稻产量,可以提升的潜力非常巨大。另外,虽然在非洲田间劳动大多是由女性来完成的(在科特迪瓦等国家甚至这一比例甚至达到了90%),但是针对女性的培训教育,农机设备,甚至包括农资信息等等都很缺乏,没有相应的支持体系,松散的农业合作社模式很难提升粮食产量。
撒哈拉以南非洲的粮食产量增长比世界其他地方的增长都要慢/2022年《目标守卫者报告》
解决农业发展问题,提升农业生产力,将会增加小农收入和消费,刺激农村经济增长,还将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进而推动减少贫困,帮助非洲打破贫困代际传递的恶性循环。
中国经验在非洲大有可为
过去40多年来,中国用不到全球10%的耕地和不到全球7%的水资源成功养活了约全球五分之一的人口,并让8亿人摆脱贫困。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在这一过程中,中国通过推动农业发展进而推动整体经济发展取得成功的经验,对非洲国家来说有着非常实际的借鉴意义。
其中,作为世界上首个成功研发出和推广杂交水稻的国家,中国在水稻品种培育和推广方面具有丰富经验。盖茨基金会在10年前就开始资助中国农业科学院,希望帮助非洲国家筛选出适应当地的高产品种。之前我们把这个项目叫做“绿色超级稻”项目。现在这些品种培育出来了以后,我们在做的事情是帮助当地建立农业推广的体系,把这些种子种到非洲的大地上。
在中国宁夏种植的绿色超级稻
我在尼日利亚的实验示范田里看到,他们当地最好的品种大概产量是在4吨每公顷左右,我们新介绍过去的这些品种很容易达到6吨每公顷的产量,增产幅度就达到了50%以上。
不过要想让当地小农户能够用上用好这么好的种子,我们要做的还有很多。比如建立配套的推广体系,比如引入田间管理技术,栽培技术,水分管理,病虫害管理等等一系列农技知识等等。一想到这些我就充满干劲。
中国专家和当地农户在中非水稻种业体系合作项目的示范点查看作物长势
因为,在尼日利亚的实验地里,当我们看到沉甸甸的稻谷丰收,当我们看到当地农民收割以后载歌载舞,我就能够体会到水稻产量提高,对他们这种幸福生活能带来多大的影响。我由衷希望能为他们的喜悦贡献力量。
毕业建议
现在的农业真的是高科技行业,我们大量运用大数据,包括遥感遥测,包括AI在农业上将来都会有很广阔的应用前景。我在广州一个农业科技公司的试验地里,就看到了水稻从种到收无人干预的全机械自动控制的过程,这块地里就汇集了懂农业知识的农大毕业生,懂机械设计制造的工科毕业生,和懂得智能控制系统编程的”码农”,还有各种环境探测设备,气象知识,图像识别技术,医学营养学等等各种人才。在这样一个团队里面,除了要精通自己所学的农业专业,如果对编程,机械知识等等其他交叉学科有一些初步了解,那会极大的提高团队的沟通效率。这样的人也会很快发展成为“team leader”。
所以我会非常鼓励咱们现在的年轻大学生,用你们的激情,用你们的才华去这个行业里去试一试,去闯一闯,也许你就能发现很多新的机会。如果你是农业类大学的学生,我希望你能够在学校里、在毕业的前几年更多更快的积累和拓展一下各个学科的交叉领域,去关注一下非农领域的知识技能;如果你是其他专业的学生,就去拓展一下农业相关的应用知识技术。目前的教育体系,会使得我们越学越“精”,步入职场后,工作往往会要求我们越来越“杂”,尽快适应这样的挑战,你的职业之路才会越走越宽。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