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七叔东山再起”关注公众号
和十万投资人,分享别样人生
7月1号开始,凡是入职携程满3年的员工,不论性别,每新生育一个孩子,将在1周岁-5周岁生日每年获得一万元的现金补贴。
初步估计,携程大概要投入10亿生育补贴。
有一说一,尽管老夫对我国的生育政策一向报以嗤之以鼻的态度,但是携程作为一家有社会责任感的私营企业,可以把生育如此重担扛在肩上,无论如何都应该表扬并加以肯定。
携程的董事局主席梁建章也算是个比较神奇的人,表面上看是个商人,实际上他对人口问题有着极大的兴趣。
2012年他写了一本书,名为《中国人太多了吗?》,分析了人口结构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最后联合了一大批主流经济学家,呼吁废除计划生育。
2022年,他和任泽平等几位学者共同发表了《中国生育成本报告2022》,报告中提到,中国只要拿出GDP的1%~2%就能解决生育问题。
他甚至还提出了“生一个孩子奖励100万”的观点。
总而言之,要解决生育难题,核心就一个问题,给钱。
钱到位了,啥都好办。
钱不到位,既想马儿跑,又想马儿不吃草,出生人口跌破1000万就是最直接的嘲讽。
但遗憾的是,自从开放三胎以后,政府在口号和宣传上的确投入了很多,一旦涉及到钱的问题,就变得抠抠索索。
也能理解,毕竟几年前房地产嗑得太嗨了,现在地主家里也没余粮了,还债的时候到了。
最重要的是,人口问题至少到20年后才会爆发,眼下我们依然还是人口红利阶段。
你看每年毕业1000多万大学生,青年人失业率都超过了20%,就业卖方市场的格局恐怕近15年都不会被打破。
按今年大学毕业生全部是2001年出生的计算,直到2018年我国的出生人口都稳定保持在1500~1700万之间。
换言之,在未来17年间,也就是到2040年之前,不考虑经济有太大变动的前提下,我们的人口结构和就业市场基本不会发生太大的变化。
17年,这是个什么概念,有多少人在17年后还能保持像现在这样拥有话语权的位置?
绝大部分都应该退休了吧,那么人口结构的变化跟他们又有什么关系。
所以你让那些地方政府去投入人力,物力,财力来提高生育率,逻辑上讲不通,知道吧。
况且,现在还有比人口问题更加棘手的问题——房地产。
你看看政府的债务,看看城投公司的债务,两者加起来都超过GDP了。
一些地方政府都穷得开始变卖资产了,这时候你再让它往生育上投入,这不是扯淡么。
现在能说的上话的,17年后大概率退休了,他能够把眼前的窘境平稳渡过,已经算神仙了;
17年后能说上话的,现在大概还是个小科员,只有干活没有做决定的份,但是人口结构恶化的后果,却是要他们承担的。
因此,当下指望地方政府去承担拯救人口下滑的重任,实在是有点过于理想主义了。
要我说,像这种关系到百年大计的宏伟目标,必须由中央出面主导,统筹规划,这才能有可持续性,可操作性。
中央主导,地方执行,企业配合,这样才有可能把这根难啃的骨头啃下来。
这三者关系不能混淆,企业永远是配角,它愿意投钱配合生育工作,真的是在无私地履行自己的社会责任。
但是企业能做的终究有限,我们不能指望这几个凤毛麟角的企业来改变年轻人的认知。
而且最重要的是,企业给的那些福利,比如携程,每年给1万,给5年,区区5万能够让那些不愿意生育的年轻人变得想生么?
我觉得可能性很小,无非还是一些本来就有生育计划的人,更加坚定信念罢了。
如果按梁建章在《人口战略》一书中的建议,拿GDP的2.4%来补贴,即每个孩子每月补贴1000元,每年可以多生240万个孩子。
对于这个观点,我是完全认可的。
并且可以肯定的是,我们迟早有一天要走上这条道路,不想花钱买流量,想自然涨粉,实在太难了。
越早走越好。
不过话又说回来,我并不赞成这两年就立马撒钱促进生育,倒不是说年轻人还是处于叛逆期,而是世界发展的格局有着极大的不确定性。
从我有限的经验中得知,在不确定的环境中,最好不要做过多的改革或者创新,一切维持原样,稳步推进,可能是最好的发展模式。
其实万事万物都是通的,老夫一向建议小伙伴,不要买房,不要换工作,不要创业,不要生育,因为这些事情对未来的发展是未知的,而震荡中的未知,是非常可怕的。
安稳渡过这段时期,一切都变得平静以后,再考虑改变,这样才能做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生育问题一定要解决,只是这两年的下滑,也必须忍受。
 我是七叔,一个亏了大钱,又爬起来的男人
这个人,有点风趣,也有点骚气
往期好文: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