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7日,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显示,初步核算,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GDP)593034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5.5%,比一季度加快1.0个百分点。分季度看,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4.5%,二季度增长6.3%。从环比看,二季度国内生产总值环比增长0.8%。在复杂严峻的外部环境下,我国经济增速明显快于世界主要发达经济体,彰显出我国经济发展的强大韧性。
今年以来,随着经济社会全面恢复常态化运行,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政策效应逐步显现。“后疫情时代的复苏跟以往常态化、周期性的复苏是不一样的。”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司长付凌晖、国家发展改革委国民经济综合司副司长李慧和上海财经大学校长刘元春说,这轮复苏首先是在社会修复基础上进行交易修复,然后才是利润修复以及资产负债表修复,这个过程会有波动、很漫长,因此需要一个新的视角读懂这轮复苏。
来源:央视新闻
国内需求持续扩大
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5.5%,二季度增长6.3%。5.5%的增速明显快于去年全年3%的经济增速,也快于疫情三年年均4.5%的增速,经济增长回升态势比较明显。重点领域投资增长较快,有效发挥优化供给结构作用。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3.8%,其中基础设施投资、制造业投资分别增长7.2%和6%。
普华永道中国资深经济学家赵广彬表述,中国整体经济增速要回到疫情前的水平,下半年仍需出台相关刺激和扶持政策,包括鼓励消费、加大投资、稳定房地产等,从而进一步提振企业和居民对经济增长的信心。
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司长付凌晖表示,从需求来看,过去三年受到疫情影响,居民和企业的收入都受到了一定影响,相应的市场需求的恢复需要一定时间。下一步,要千方百计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继续落实好促消费政策,进一步释放消费潜力。
除了促消费扩投资等举措,政策层面也在致力于推动房地产市场平稳运行。7月14日,中国人民银行在上半年金融数据发布会上表示,考虑到我国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已经发生深刻变化,过去在市场长期过热阶段陆续出台的政策存在边际优化空间,金融部门将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加强政策研究,因城施策提高政策精准度,更好地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针对居民提前还贷潮,央行表示,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原则,支持和鼓励商业银行与借款人自主协商变更合同约定,或者是新发放贷款置换原来的存量贷款。
产业发展继续夯实
上半年,国内消费恢复态势向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20万亿元,达到22.8万亿元,同比增长8.2%,明显快于去年全年。
6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3.1%,较上月回落9.6个百分点,包括餐饮、商品同比增速均较上月有所回落。与此同时,6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环比增长0.23%,较5月进一步放缓,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表现出低位偏慢修复的迹象。
刘元春认为,最重要的是通过关键技术创新来补短板、锻长板,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我们要在大国博弈过程中有一种战略性认识,就是‘卡脖子’问题的出现不是我们落后的产物,恰恰是我们突破落后、进步的象征。”
主要有以下特点:
一是服务消费增长较快,出行类和接触型消费增势较好。
二是商品销售稳定增长,升级类商品销售增长较快。在服务消费快速恢复的同时,商品消费稳步扩大,特别是满足居民发展型需求的商品销售增势较好。
三是消费新动能发展壮大,绿色消费、数字化消费扩大。随着居民消费理念转变,促进消费提质升级政策显效,消费新动能持续增强。绿色智能产品销售较快增长。
四是文化娱乐消费潜力释放,乡村市场发展向好。随着线下消费场景有序恢复,体育赛事、演唱会、戏剧表演等文体活动增多,带动消费扩大。上半年,全国居民人均文化娱乐支出同比名义增长38.5%。全国电影票房同比增长52.9%,观影人次增长51.8%。
“总的来看,上半年消费潜力逐步释放,消费恢复态势向好,促进了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从全年来看,支撑消费增长的有利条件较多,消费有望继续扩大。”付凌晖分析称,当前我国正处在消费结构升级较快发展阶段,新型城镇化稳步推进,乡村振兴有效实施,消费相关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有利于消费潜力释放。同时,各地区各部门积极出台实施促消费政策,维护良好的消费秩序,有利于增强消费信心,以绿色消费、智能产品消费为代表的新消费增长点逐步形成,将助力消费发展向好。
在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看来,在居民消费逐步恢复、稳增长政策持续发力下,三季度经济复苏动能有望转强。下半年除财政政策会进一步加力外,货币政策在稳增长方向也有较大空间。
经济结构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继续优化
从生产来看,经济增长由去年以工业推动为主转为服务业和工业共同推动,服务业的贡献大幅增加。据测算,上半年服务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4%,明显快于上年同期和上年全年。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56%,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6.1%,高于第二产业贡献率。
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5.5%,二季度增长6.3%。5.5%的增速明显快于去年全年3%的经济增速,也快于疫情三年年均4.5%的增速,经济增长回升态势比较明显。
5.5%的经济增长是创新驱动、发展方式转变的增长。
上半年,高技术产业投资同比增长12.5%,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加值增长12.9%,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增长10.8%。同时,绿色转型成效明显,与经济增长协同作用增强。
5.5%的经济增长还是就业扩大、民生改善的增长。
今年以来,经济恢复向好,稳就业政策持续显效,我国城镇调查失业率总体下降,6月降至5.2%,已接近疫情前同期的水平。上半年,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9391元,同比增长3.3%。四项收入全面增长:工资性收入增长3.8%,经营净收入增长2.7%,财产净收入增长2.2%,转移净收入增长2.5%。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2680元,同比增长3.1%。就业扩大带来居民收入增加。
付凌晖认为,下阶段,尽管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国内经济发展也面临压力,但我国经济长期向好基本面没有改变,韧性强、潜力大、活力足的特点也没有改变,支撑高质量发展的条件也没有改变。随着促进发展的积极因素累积增多,经济有望继续恢复向好。“我们完全有信心、有条件也有能力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任务”。
来源:北京日报、中国经济网、中国政府网、央广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人民日报、中国发展网、中国青年网、工人日报、中国经济新闻网、21世纪经济报道、新华社
图源 | 视觉中国
编辑 | 杨一萍
校对 | 袁海鸣
|中经传媒智库  CBJTHINKTANK  原创文章|
往期推荐
智库关注 | 2023中国算力大会将在宁夏举办
你有在看吗↓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