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7月24日),中国证券报在头版发表了题为《货币政策储备足 降准降息仍有空间》的文章。
这篇文章中提到:
专家表示,货币政策加大调控力度有较充足的空间。预计有关部门将根据经济形势变化,灵活运用降准、降息等工具,同时做好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加减法”,加大对实体经济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
同时,文章中的小标题有写到:第三季度有望再度降准。
早在7月14日,央行就已经提到:
综合运用存款准备金率、中期借贷便利、公开市场操作等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保持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保持货币信贷合理增长,推动企业融资和居民信贷成本稳中有降。
种种迹象说明,今年接下来几个月大概率会有降准、降息,而近期很有可能先行降准。
一、什么是降准?
降准是增加市场上的资金,降息是降低资金的价格,两者最终的目的都是降低市场上资金的使用成本。
降准是这样的。举个例子:你把100块钱存到银行后,银行会给你1.5%利息,拿到你的钱银行会贷出去,但是按规定银行收到存款100块钱后,需要把10块钱冻结起来,其余的90块才能拿去贷款。如果降准,比如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从10%降到8%,那么银行只需要冻结的资金降到8块,有92块钱可以做贷款。
所以我们就很清楚了,1、降准就是降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目前银行金融机构加权平均存款准备金率是7.6%左右,意味是银行每吸收100块钱的存款就要冻结7.6块钱左右到指定账户。
2、降准后,商业银行可以运用的资金增加了。比如上面例子中商业银行能自主运用的资金从90块增加到92块。
二、降准对商业银行是最大利好
商业银行本身做的就是资金的买卖。商业银行的资金来源主要是两大渠道:
1、向储户借,储户在银行的存款就是商业银行向储户借的钱。
2、向央行借,这又分为两种,一是拿手头持有的美元向央行兑换,这里拿到的人民币叫外汇占款。二是拿国债作为抵押向央行借,这种方式一般是MFL、逆回购、PSL操作。三是降准。
在第二种方法中,商业银行拿到的资金,一则需要借,需要利息,二则需要付利息。比如6月份,央行对金融机构开展中期借贷便利操作共2370亿元,期限1年,利率为2.65%。
央行于6月份银行等金融机构通过MLF操作向借了2370亿元,时间是1年,利息2.65%
可见,商业银行通过MLF操作得到的资金是有成本的,但是央行通过降准释放出来的资金有两个好处,一是没有成本,二是没有期限。
比如上面的例子中,央行降准,商业银行可运用的资金从90块增加到92块,那么多出来的2块钱只要央行不升准,那么2块钱就一直在市场里,而且没有利息。
你可别小瞧例子中只有2块钱,因为中国的存款基数大(6月末人民币存款余额278.62万亿),哪怕只降低小小的基点,都能释放出大量的资金。
比如去年12月5日降准0.25个百分点,共计释放长期资金约5000亿元,降低金融机构资金成本每年约56亿元。
三、若降准来临,有啥意义?
7月14日,央行相关负责人表示:
支持和鼓励商业银行与借款人自主协商变更合同约定,或者是新发放贷款置换原来的存量贷款。
央行既已表态,我们相信接下来存量房贷打折是大概率事件。
民生证券分析师谭逸鸣做过测算:
当前存量房贷的规模已高达38.8万亿元,对银行净息差和利润的影响明显,假设存量房贷利率下调100BP,当存量置换比例分别为10%、30%、50%时,于银行而言分别对应388亿元、1146亿元、1940亿元的利润损失,分别占2022年商业银行净利润2.3万亿的1.69%、4.98%、8.43%,对商业银行经营效益的影响并不算小。
存量房贷打折必然会增加商业银行净息差压力,减少商业银行利润,这个时候降准能明显降低银行成本,起到对冲作用。我觉得降准应该是存量房贷打折的配套工具。
降准之后,今年肯定还会有降息,但降息不会那么快。如果降息肯定是存款利率和贷款利率都要降,因为如果只下调存款利率,商业银行净息差更加压力山大。
总之,今年大概率还会有降准降息。
各位老铁:
平台已经更改了推送规则,即便你关注了本号,也可能错过我的推文。大家把本号设为“星标”,同时点下“赞”和“在看”,这样每一篇新的推文才能第一时间出现在你的订阅号列表里!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