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冬: 
大暑、中伏,天气正热,在这样热的情况下,最好的食疗是“伏气”
第一用好空调;第二防寒——防外寒和防内寒,这才是真正对生命智慧的尊重。
梁冬完整大暑分享
下拉至文末扫码收听
△点击播放文章音频
今天,我们迎来了夏日的最后一个节气——大暑。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大暑,六月中。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大也。”
大暑15天,正好在中伏期间,“湿热交蒸”将在这15天到达顶点,身体尤易难受。
和初伏和末伏相比,中伏为何最热?
这是一个趋势:初伏前,地面虽热,不觉有热气熏鼻。初伏以后,地面上即觉有热气熏鼻。
中伏之日,人行地面上,觉热气由地而上涨,特别浓厚,即是暑气入地的前驱。
中伏过了,便是末伏。末伏在处暑前后,一过处暑,地面上便觉清凉,便是暑气入地已多之现象。
所以最难熬的是中伏,此时天地之间就像个蒸笼。大暑三候中的第二候“土润溽暑”,说的就是此时土壤中湿气潮润,天气也湿热难耐。
与此同时,堆积了一个夏天的湿、热之毒仍在蓄积,加上空调、冷饮的侵袭,邪气会积攒得越来越多。
大暑过后便是立秋,如果不趁着立秋之前把它们排干净,这些邪气很可能就会找你“秋后算账”。
那么,我们应该怎么清理?清理之后身体的亏虚又该怎么填补呢?
01
拍八虚
清理五脏六腑之毒
八虚,指身体的八个关节:2个腋窝+2个肘窝+2个腘窝(膝盖后方)+2个腹股沟(大腿根)。
这八个地方,是人体尤其虚弱,气血易淤堵,也易积攒邪气的地方。
《黄帝内经》中说:
肺心有邪,其气留存于两肘;
肝有邪,其气留存于两腋;
脾有邪,其气留存于两髀;
肾有邪,其气留存于两腘。
五脏六腑的邪气,都会堆积在这八个地方,而它们又是关节屈伸及体表虚陷处,气血相对薄弱,易受邪气侵扰。
因此,我们需要多拍打、刺激这些部位,以调节气血的运行。
据说,拍八虚在古代是道家不外传的秘诀,小到感冒,大到一些难杂症,都有很好的调理作用。
拍打的方法也很简单,左右手交替,每个部位,由轻至重拍打81下即可,注意拍打时手要呈“半扣状”。
有些人拍打后会出痧,这都是正常的现象,说明淤堵得较重,坚持拍即可。
可仁建议大家大暑到立秋这段时间,可以每天都坚持拍一拍,身体通畅了,会感到很舒服,排毒都是顺带的事儿。
02
出出汗
也是自我调节和排毒
夏天正常的情况下是人的阳气蒸腾在表,能够使自己的腠理和毛汗孔开放,人会出汗。
我们应该顺应人体阳气走向体表的趋势,出几场透汗,尽情地把自己一些浊的东西排出体外,有利于我们的身心健康。
很多人到了夏天都琢磨着怎么避开太阳,躲开热气。空调环境的确很舒服,但同时也会导致了本该是出汗的季节,我们却出不了汗。
失去了借天地之势进行自我调节的机会,导致郁热和宿年的寒湿都无法排出,时间长了就会落下病根
俗话说:有钱难买六月泻,泄出旧病和寒邪。此处的泻,是疏泄、疏通的意思,就指出汗。
当然了,出汗也是有讲究的。
要“动汗”,不要“静汗”
我们说出汗有好处,但也不是汗出得越多越好,要“动汗”,不要“静汗”。
桑拿房里闷一会出的汗、走几步路或上个楼梯就淋漓的大汗……这些汗叫做“静汗”,对身体而言并没有太大的排病养生作用。
中医提倡的出汗,叫“动汗”,例如运动、劳作、晒背、艾灸、泡脚等,或者吃一些辛温食物让身体主动出汗。
这种出汗能帮助身体气血运行,把体内更深层次的寒和湿排出去。
不过我们也不能太过追求大汗淋漓,大热天气之下,还是要避免中暑,也要避免汗出过多而脱水。
最怕出汗不换衣
出汗后不及时换衣,对身体是很大的损害。这是为什么呢?
一方面,排出的汗带着一起排出的毒素附着在衣服上,又会反过来通过毛孔重新侵入我们体内。
另一方面,汗液附着在衣服上,形成一个“湿”的环境,极易形成湿热体质,导致出现荨麻疹、风湿骨病、麻木、便秘、面色发黄犯困等。
所以我们要有及时换掉汗衣的习惯,在衣服的材质上,也可以选择同时满足轻薄、宽松、透气、吸汗的麻材质。
因为麻的原料就是植物的皮层纤维,中医讲究同气相求,所以麻布是最近似人的皮肤的材质,有保护肌体,调节温度等天然性能。
麻布服装比其它衣料更能减少人体的出汗。吸水速度快几倍,是能自由呼吸的纺织品,常温下能使人体室感温度下降4-8℃,被称为天然空调”。
广告
03
一坐功、一古方

把耗散的气补一补
大暑的热除了会给我们体内加把“火”之外,还会消耗我们体内的气。
并且天气热的情况下,新陈代谢也会更旺盛,身体消耗的能量更多。就比如上面提到的出汗,其实消耗的也是身体的精气。
为血之帅,是推动血液运行的动力,气一旦虚了,我们血液会运行得越来越慢,最终堵塞住。所以夏季心脑血管疾病、心梗、脑梗会高发。
所以,三伏天这段时间,有“无病三分虚”的说法。很多人在夏天看上去蔫蔫的,包括这段时间特别火爆的三伏晒背,很多人晒完之后会觉得很虚,这其实都是气血虚的表现。

下面这些表现,同样也是气血虚的征兆:

1.面色无华,容易失眠、健忘;
2.身体有黏膜的部分颜色偏浅,比如指甲里、嘴唇、眼睑的颜色等等,总是惨白;
3.容易疲劳、心悸,心脏无力地乱跳,容易头晕,起身眩晕;
4.在夏天手脚还是不暖和;
5.舌质淡白,没有红润感;
6.月经色淡,质地稀薄。
你如果有2~3条对上了号,那说明你该注意补一补气血了。仁给大家带来了两个方法:
一个坐功——金刚坐
一剂古方——玉灵膏。

金刚坐
金刚坐其实就是打坐姿势的一种,又称跪坐,同样也是一个养生引导术。
跪坐的时候,髋部的折叠可以让气血很好的循环在上半身,推动血液的运行,达到强身健体,缓解经络堵塞的问题。
腿,腹、胸,颈部紧缩的肌肉等会得到充分伸展,内脏也会得到极好的刺激,感到舒适。
在跪坐的同时还可以帮助我们静心养心,将萦绕在心上的浮躁化解。
 金刚坐:
1.双膝并拢跪地,脚跟也尽量并拢;
2.臀部坐在双脚脚后跟上,但不要直接将全身的重量压在脚后跟上;
3.放松肩部,收紧下巴,挺直腰背,慢慢把脊椎往上延伸;
4.双手平放在大腿上。
注意事项:在开始前,我们最好先活动一下脚踝、脚趾等关节,以免扭伤或抽筋。打坐时最好垫一个软垫。
玉灵膏
我们刚刚说季是脑血管疾病、心梗、脑梗的高发期,今年尤其是这样
因为今年本身就是火运不及,心气弱的一年。再加上,大暑之后,我们就进入五运六气中的“四之气”了。
四之气主气是太阴湿土,正好又在长夏,人体中焦脾胃阳虚之时,如再外遇风寒,寒水凌心,就最易突发心梗、脑梗,或脑出血等急症,这便属于“岁主藏害”(主岁之气如果偏胜失调,则会造成相应脏腑的损害。)
这个时候,玉灵膏就很适用了。方子的龙眼肉能滋养心脾之血,对心悸、失眠、健忘最为有效。是补血的良药,能很好地应对我们刚刚说到的危机。
这个玉灵膏是古代名医王孟英在《随息居饮食谱》里记载的一个方子,有着“千古补血第一方”之称。
但其实方子非常简单:龙眼肉与参片
上面说了龙眼肉,那参片是干什么用的呢?《药性切用》说它“苦寒微甘,补气清肺,气味浓厚”。主要作用是补气。
所以这个方子是气血双补,气阴双补,除了小孩子与孕妇外,基本上适合所有气血虚的人。
广告
04
大暑遇中伏
这些习俗正养生
其实不只是现在,古代的人们在大暑也有着自己的养生之法,这些妙法传承至今,成了经典的养生习俗。
伏面
俗话说,“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大暑遇中伏,少不了要吃上一碗“二伏面”。
面粉性温,味甘,能调理肠胃、养气补虚,进入中伏,一年中的高温天气已经达到了巅峰,吃点汤面出出汗,不仅能够滋补肠胃,还能去一去因天热而继续在体内的湿气。
再加上这个时候,一年的一半过去了,吃面条又有顺顺利利的意思,也是在祈福下半年能够一切顺利。
除了热汤面,还可以吃“过水面”,就是把煮好的面条用凉水过一下,拌上蒜泥,香油,不仅刺激食欲,而且“去去心火”。
伏姜
每到大暑,人们便会把生姜切片或者榨汁后与红糖搅拌在一起,装入容器后蒙上纱布,在太阳下晾晒。
大暑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太阳毒的很。晒出的伏姜,整年都可以食用,而且驱寒效果比普通姜好很多。
晒过的伏姜保存好,一年四季都能用。那么正值三伏的这段时间,要怎么吃姜呢?
刚入夏的时候,可仁跟大家说可以喝姜枣茶来排浊,但到三伏的时候,就不要再喝了,因为容易出汗太多,反而让身体更虚。
那么这个时候,大家可以换一种姜的吃法——醋泡姜。
广告
姜是发散的,而醋是收敛的,这让原本发散的姜性由此变得平和,存养阳气的同时又不会让人发汗,温柔地赶走寒湿。
而且醋入肝经,醋可以把姜的升发之性带到肝里,提升肝阳之气,疏发郁结的肝气,心情也会跟着变好。
伏茶
古时候,很多地方的农村都会在村口的凉亭里放些茶水,免费给来往路人喝。这种由金银花、夏枯草、甘草等十多味中草药煮成的茶水,有清凉祛暑的作用。
各地的“伏茶”虽然有些成分不太相同,但总体上都是起到祛暑清热、安神除烦的效果。
在这里,可仁也给大家推荐一个伏茶的配方:荷叶1份,淡竹叶1份,夏枯草1份,菊花1份,生甘草半份,麦冬2份,佩兰1份,茯苓1份,共同煎煮成水。
如果觉得这个配方太复杂,也可以直接煮桑叶茶,这可以说是最简单的消暑茶了。

关于桑叶,《本草分经》是这样说的:“苦甘而凉。滋燥凉血,止血去风,清泄少阳之气热。”意思是:桑叶微苦带点甘,性凉,它能滋润肺燥,去血热,尤其是清除身体半表里的热。
所以,想消暑又图方便,煮点桑叶茶喝准没错了。

广告
伏灸
关于这一点,大家应该很熟悉了,伏灸包括“天灸”,也就是晒背,当然也包括艾灸。
整个伏天期间,人体气血流通旺盛,肌肤腠理开泄,都适合吸收能量。
-END-
大暑之后就是立秋,正所谓:物极必反、否极泰来,极热之后便是秋凉。
正如作家冯骥才在散文《苦夏》中说道:苦夏不是无尽头的暑热折磨,而是顶着烈日的坚忍本身。
眼前的酷暑,终将化为明日的微凉,正如这世间的草木,荣枯自有时。
文章最后,我们一起来听听梁老师的大暑建议。
进入睡力铺,获取更多生命能量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