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有赎罪祭,今有替罪鸭
心路独舞
最近鸭子承受的有点多,被按了一个鼠头还不够,又长了避孕套样的眼球膜,这让笨拙可爱的鸭子情何以堪啊?!
看来,替罪羊应该改叫替罪鸭了。
替罪羊,在圣经中指的是代他人背负罪孽与污秽、被送至荒野的羔羊。这个故事始见于《利未记》第十六章,其中整个社区的罪恶都被加诸于一头山羊身上,而后这头代罪羊被放至沙漠。
犹太教信徒于赎罪日时,会按《圣经·利未记》记载的仪式将山羊献作赎罪祭。用作赎罪祭的献祭动物取决于献祭者:为大祭司或以色列全会众献祭,必须要献上公牛;为国王或王子献祭,必须要献上公山羊;为平民献祭,必须要献上母山羊或绵羊羔;对于无力承受的穷人,可以献上两只斑鸠或雏鸽。与其他类型的祭物一样,所献的祭物都必须是完全没有残疾的。
而在基督教观点中,耶稣殉道于十字架,上帝因此宽恕了世人的罪恶。圣经里耶稣被处决事件十分符合赎罪仪式的特征,这其中包括大祭司主持的仪式,以及用于净化罪行的祭品羊和移除「罪的负担」的替罪羊。基督教徒相信,若罪者承认且忏悔自己曾犯下的罪行,并对耶稣本人及其牺牲抱有信念,那么他们的罪将会得到宽恕。赎罪仪式中两只羊的命运也预示了耶稣和巴拉巴两人的结局,他们由罗马长官本丢·彼拉多于耶路撒冷民众前公开审判。巴拉巴是个强盗,然而他最终被释放,无罪的耶稣却被罗马人钉死于十字架上。
因此,「替罪羊」成了用来描述那些因他人的行为而遭责备与惩罚的人,也即替代犯错者承受责任、受罪受罚的无辜人。
由此,出了事急着找替罪羊,也就成了古往今来的丑恶人性中始终克服不了的一种欲念,就像哲学家雷内·吉拉德(René Girard,19232015)说的那样,「替罪羊机制」是恒古未变、普世皆行的创造和维护文化的核心模式。
也因此,当我们处于困境中,我们会不由自主地去找寻替罪羊、或者捏造必要的受害者,然后将他人钉死在十字架上……
所以,替罪羊现象,乃是一种非常充满敌意的社会心理规则。当危机发生后,始作俑者不想为危机负责任,于是找个「替罪羊」来减轻心理压力,进行责任转移,减轻过失,或者消除罪恶。
不同的只是,这次选择替罪的不是人,也不是羊,是鸭子,是不会说话,不会给自己辩白的鸭子。
想起当年刚来美国的时候,曾听说这样一件事儿,一个从东南亚来美不久的留学生在学校的湖边看到一群野鸭子,于是捉了一只带回家,拧断脖子拔了毛烧来吃了。结果第二天警察就找上门来了,接着是野生动物保护机构,接着是……事情的最后是起诉他无许可捕杀野生动物(当然野鸭子也是不给发捕杀许可的),他认罪,然后被学校开除,失去留学生身份,黯然离美。你看,美国鸭子的身份有多尊贵,此鸭非彼鸭,也难怪这里没有见过替罪鸭事件,毕竟这里几乎没人吃鸭子,更别说鸭头、鸭脖、鸭肠什么的了。
我家周围有水的地方,就会有很多野鸭子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