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特别给大家分享一篇回忆文章,出自我的伯父,纪念太姥爷孙犁先生诞辰110周年。
写公众号这几年,为大家分享了很多教育类文章,里面不乏写作的技巧和方法。这篇小文情真意切、文字朴实,饱含着家人对太姥爷的深深思念。
作为晚辈,我时常从家人口中听到关于孙犁先生的点滴,坚守真诚、为人低调、淡泊名利。其人格魅力和道德文章,如同春雨荷风,影响着我们一代代的后人。
我的伯父赵宏,在孙辈中排行老大,受到太姥爷的格外疼爱,将自己与孙犁先生相处的日常,写下此篇感情真挚的纪念文章。
文 I 赵宏
姥爷孙犁在《书衣文录》中写道:“上午外孙来,又为我买好烟五包,并帮家人和煤泥。小孩安稳寡言,颇有礼性,老年见此,心甚怡悦。”
1977年我18岁,代表中国青年足球队比赛,不幸膝盖半月板受伤,在北京第三医院动了手术。术后,我回到家里养伤,待了一段时间后,感觉腿不太疼了,在家无聊,就打算去天津看望姥爷,顺便玩几天。到了天津,住在姥爷家。我故意把伤情说得很轻,免得让老人家挂念。
有一天,姥爷听住在大院的人说劝业场来了一种根雕拐棍,问我能不能帮他买一个。我爽快地答应了,姥爷随手给了我一些钱。
在我的记忆中,姥爷非常喜欢拐棍。他屋内角落里,放着一些不同材质的拐棍,经常看到他拿出来欣赏摆弄。
姥爷在《木棍儿》文章中写道:“抗日战争期间,我在山地工作近七年,每逢行军,手里总离不开一根棍子,有时是六道木,有时是山桃木。棍子的好处,还在夜间,可作探路之用。那样频繁的夜行军,我得免于跌落山涧,丧身溪流,不能不归功伴随我的那些木棍。”
他还写道:“现在老了,旧性不改,还是喜爱一些木棍。儿女所买,友朋所赠,竹、木、藤制,各色手杖,也有好几条了。其实,我还没有到非杖不行,或杖而后起的程度,手里拿着一根木棍,一是当作玩意儿,一是回忆一些远远逝去的生活。”
姥爷还提到,他的“棍子有多条,既是玩意儿,就轮流着拿,以图新鲜。既不问其新老,也不问其质地。现在手里拿的,是一根山荆木棍,上雕小龙头,并非工艺品”。
我拿着姥爷给的钱,直奔劝业场。从姥爷家到劝业场不算太远,大约走30分钟。来到卖拐棍的柜台前,一问,根雕拐棍卖完了。我想,既然来了,干脆给姥爷挑个别的吧。主意拿定,就给姥爷选了一根竹子拐棍,价格跟根雕的差不多。
回到家里,说明情况:“姥爷,我给您买了一根竹子的。”“没有就算了,干吗还买!”我感觉到姥爷不喜欢这根拐棍。我来津前母亲曾嘱咐我“别干让你姥爷不高兴的事”。我拿起拐棍,对姥爷说:“我去给您退了。”说着我就往外走,只听姥爷在屋里喊着:“算了吧,别去了,太远了。买就买了吧,别退了。”我装作没听见,直奔劝业场。
当时那个年代,商场还不兴退货。售货员听说我要退货,说什么也不给退。我急得快哭出来了。突然,我想起大娘就在劝业场上班,赶紧去找她。不巧,她倒休。我想回来再试一试,就套近乎地对售货员说:“我大娘也在你们劝业场上班。”“你大娘是谁?”“鞋帽部的xxx。”“她住在哪儿?”“从劝业场侧门往北走一站地。”“你今天算是找对人了,我跟你大娘关系最好了,给你退了吧。”我连忙道谢说:“阿姨,以后来了根雕拐棍,告诉我大娘行吗?”
我高兴地拿着退的钱往家走,似乎办了一件非常了不起的大事。当我打开大院大门时,看到姥爷站在屋前的台阶上,正焦急地向大门这边张望。“我紧喊慢喊,走出家门一看,你已经没影儿了,我这个着急呀!想想你的腿还有毛病,孩子给买来了,就留下呗。”姥爷不停地念叨着。“姥爷,没事的,挺近的。等它来货了,我再给您去买。”我向姥爷隐瞒了退货的经过。姥爷心疼我,就这件事,和家里人念叨了好几次。
过了一个多星期,真的接到来货通知,我把根雕拐棍拿回了家。“就是要这样的。”姥爷边抚摸着,边欣赏着,爱不释手。只见姥爷拄着这根拐棍,在中厅转大圈,时不时地发出拐棍与地板敲击的声响。
姥爷平时有早睡早起的习惯。每天天刚刚亮,趁着人少的时候,就会到院中散步,手里总会拿着一根拐棍,可以说是一种标配。即使生病住院,姥爷也会嘱咐家人带上拐棍,伴其左右。
1993年,姥爷80岁时做了胃部手术。术后康复期间,我也曾去医院照顾过姥爷。在病区走廊里搀扶着他,此时我似乎就成了姥爷的拐棍,格外小心翼翼。姥爷会紧紧抓住我的手,目光坚定、步伐稳健地一步一步向前走。握着姥爷瘦弱却温暖有力的手,我感受到了姥爷寄予孙辈们的期望,以及他对我们深深的爱。
今年5月,在姥爷诞辰110周年之际,我在姥爷安平故居看到了他曾用过的一些旧物,其中就有几根拐棍,触景生情,不由又想起了那根根雕拐棍。
当时年少的我,对买拐棍这件事虽记忆犹新,却对其中的缘由不甚了解。现在看来,当年姥爷拿着根雕拐棍如获至宝的神情,是对抗战行军时“老伙计”的回忆和珍爱。在战争年代,它是战士们腿脚的延伸,是危险境地的自卫武器,更是战斗意志的体现。
姥爷热爱生活,有着自己独特的艺术品位。我猜想姥爷这么喜爱根雕的拐棍,可能源于根雕艺术讲究“三分人工、七分天成”的创作手法,与姥爷在文学创作之路上所展现的清新自然、大道至简的艺术风格,有异曲同工之处吧。
1987年8月作者夫妇在天津和姥爷孙犁合影
——谨以此文纪念孙犁先生诞辰110周年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