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是文学大师扎堆离开的一年。
关于米兰·昆德拉,中国读者对他的熟悉程度要远胜同样于今年辞世的大作家马丁·艾米斯和科马克·麦卡锡。
自米兰·昆德拉在上世纪 80 年代末 90 年代初被译介到中国以来,他立刻被认为是一名能够与中国读者产生深刻共鸣的作家。因为他来自冷战时代归属于共产主义阵营的国家——捷克。正因如此,他对于人与政治的关系,对于所谓的极权政治有着极为深刻的见解。
有位诗人曾讲过:“世界上只有一种书是最重要的,那就是我们不敢写的书。”
米兰·昆德拉之所以在中国迷倒了一大片文学青年,中文媒体对他的逝世反响激烈,他所著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更是在他辞世后重新登上畅销书排行榜……这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因为他写出了我们不敢写的书。
今天,就让我们来走近这位“不擅长告别”的文坛巨匠。这篇选自《洛杉矶时报》的文章,标题便十分开宗明义:Milan Kundera taught us to be free。
自由,这是米兰·昆德拉给予我们最重要的文学馈赠。
昆德拉最重要的文学馈赠:自由
节选自「林伯虎外刊精读」2023 年 7 月 17 日课程,全文约 750 词,完整音频约 62 分钟,本期节选前 11 分钟。
课程导读
▸ 昆德拉的捷克国籍是如何失而复得的?
▸ 电影《布拉格之恋》如何让昆德拉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破圈走红?
▸ 作为一个专业的爵士乐钢琴家,昆德拉如何赋予了小说以音乐性?
▸ 他的小说处女作《玩笑》如何在“布拉格之春”后受到封禁?
▸ 为什么昆德拉看似讽刺政治的小说总是充满了男欢女爱?
▸ 昆德拉如何继承了狄德罗和斯特恩的另类文学传统,并赋予当代小说以形式自由?
原文节选
Milan Kundera taught us to be free
In a world full of lies, Milan Kundera taught us how to be free.
During the late 1980s, when I was still living in New York, I used to pal around with a group of writers known as the Unbearables. The name came from Milan Kundera's 1984 novel "The Unbearable Lightness of Being." This is not to say that Kundera was a particular influence on our collective – although I, for one, was a devoted reader – but rather to illustrate the position he held at the time in the constellation of literature.
来源:Los Angeles Times
参考译文
米兰·昆德拉教会我们自由
在一个充满谎言的世界里,米兰·昆德拉教会我们自由。
上世纪 80 年代末,我还住在纽约时,曾结识了一群被称为 “the Unbearables” 的作家,这个名字出自米兰·昆德拉 1984 年发表的小说《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尽管我是昆德拉的忠实读者,但这并不是说他对我们作家群体产生了特别的影响,而是体现出他当时在文学圈多么声名显赫。
背景一点点
昆德拉的音乐小说
昆德拉的小说里不仅常常提到贝多芬、肖邦、莫扎特、勋伯格等,还喜欢涉及曲子的剖析,随口就是一段乐理论文。这与他早年的经历有关。父亲是音乐家和钢琴家,从小教他音乐。十三四岁时,师从捷克最出色的作曲家之一——保尔·哈斯学习作曲。在大学,又学习文学、美学和编导。《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便是昆德拉小说借用音乐结构的典范之作。这部小说的结构借用的是音乐复调艺术中的二重赋格曲。两男两女彼此交错的爱情/政治叙事,是两个齐头并进的主题。萨宾娜与托马斯是生命不能承受之轻的主题,特丽莎与弗兰兹是生命不能承受之重的主题。
扫码 ⇧ 订购本期课程
获取完整音频+PDF讲义
包含全文+译文+重点词汇+背景拓展+习题等
扫码 ⇧ 订购 2023 林伯虎外刊精读

可免费收听本期课程
推荐阅读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