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古文”这个话题的热度在后台居高不下,经常有读者会问到。其实我有这个想法也很久了,之前发文章讨论过大语文、古诗词、国学启蒙等,它们或多或少都和古文有关联。
不过,这一次,我邀请了编辑小伙伴刀妈来填这个坑,直面“小学生如何学习古文”的话题,把它说清楚、说透彻——
一、学习古文的目标是什么?
二、古文到底有哪些?
三、古文怎么学?
虽然她有辅导两个娃的古文经验,但为了文章更严谨更有参考性,我“压榨”她又买了一大堆书,开启了新一轮疯狂读书之旅。
我们计划写两篇文章,今天发出的是第一篇,偏理论;后面还有一篇,偏实操。两篇内容互为表里,信息量比较大,可不要跳过今天的等下一篇哈。
01
   学习古文的目标是什么?
我们在提到“古文”的时候,一般指文言文,第一反应往往是皱眉+感叹:唉哟,这东西太难了!
并且很容易就代入进去:想当年我做学生时如何如何英武不凡,却都如何如何逃不过它的魔爪!
而一般印象里的“学习古文”,往往就相当于“背古文”,先把古文当敌人,然后千方百计、苦不堪言地把它一字一字拆解、一句一句诵读、一段一段塞到脑子里,征服完毕,考试去!
背诵,当然是学习古文的一大办法,不管愿不愿意,背就完了。但是,我们是否可以拐个弯,这么想:
既然孩子是张白纸,那为什么不能把古文画成“朋友”,让孩子愉快地和它玩耍,进而得到更大的好处?
特别是对小学阶段的孩子来说,他们有大把的时间和机会去认识、结交、喜欢古文,实在没有必要把我们固有的思维,传承给他们。
所以我在谈小学古文学习的时候,目标不是“背古文”,而是“读古文”,包括但不限于:
1. 培养古文阅读兴趣,改变文言文枯燥无味的印象,降低阅读难度;
2. 训练古文阅读语感,为高年级的专业学习打基础;
3. 受古文的熏陶,直接从经典中受益。
在这一点上,我们号的读者,其实是有经验的,因为我们一直在培养孩子的“现代文阅读”,现在只是多加一样“古文阅读”。
这样一想,我们已经提前起步,领先于同一届家长,是不是立刻没那么慌了?
02
   古文到底有哪些?
既然要带孩子交朋友,那肯定得先知道,古文到底有哪些?哪些能读?哪些不建议读?
在我们普通人的印象里,古文大概有《论语》《庄子》《出师表》《爱莲说》……不是先贤圣人的之乎者也,就是脱离生活的高谈阔论,选择范围很小。
但其实,古人的生活没有那么高精尖,流行在古代的文章,同样五花八门,能从不同的角度凿挖出趣味来。
为了方便理解,我想对应现代阅读的各种读物体裁,来介绍古文。
01 传奇小说
不论现代文还是文言文,最有意思的还得是小说。在中国,小说那叫一个源远流长——
先秦两汉时期开始萌芽
在先民神话、诸子寓言、史传文学中就出现小说因素。
这里必须提《庄子》,我一直觉得它太可爱了,先不说他浩瀚深奥的哲思,单凭“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的瑰丽想象,就大大得到了孩子们的欢心。
《庄子》
◆ 魏晋南北朝初具雏形:
出现大量“志怪小说”和“志人小说”,前者如干宝的《搜神记》,后者如刘义庆的《世说新语》。
《世说新语》
它们最大的特点是短小精悍,按理说比较适合入门来读。不过因为年代久远,文句语法和生活背景都和现在差别大,所以反而要慎读。
◆ 唐宋步入发展成熟:
文人正式参与创作,从“唐传奇”演变为真正的文言文小说,如元稹的《莺莺传》、白行简的《李娃传》、李朝威的《柳毅传》等,这些后来都收录到《唐宋传奇集》里。
《唐宋传奇集》
《柳毅传》
《莺莺传》
《李娃传》
◆ 元明清大放异彩:
到了这时,中国人爱写小说、爱看小说这事再瞒不住了,《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聊斋志异》……大量名作一个个往外蹦。
《三国演义》部分内页
02 幻想文学
前面说到的这些小说,大部分都描写现实或基于现实,哪怕有鬼怪精灵的成分,也是为现实服务。
还有一种更天马行空的文字,构建出相对独立的世界观,我把它们归类到幻想文学,如《西游记》《山海经》《镜花缘》《太平广记》等。
《镜花缘》
前面三本大家比较熟悉,《太平广记》相对没那么普及。
下面图片二选一
《太平广记》
其实很有意思,它是“宋代前的故事总集”,上到神仙、下到花草,分门别类洋洋洒洒五百卷,让人不得不感叹古人的脑洞真够大。
03 生活百科
古时候没有百科全书的概念,类似的书大概叫博物笔记。最有名的当是《夜航船》,收录了四千多个词条,天文、地理、政事、礼乐、文学、植物、物理、方术……
从三教九流到神仙鬼怪,从政治人事到典章沿革,简直无所不包。
《夜航船》
前半部分多为文化典故,后半部分类似于生活小妙招,实乃古代文人居家旅行必备之良书。通过它,能大大满足我们对古人生活的好奇心。
卷一 天文部
卷十九 物理部
当然,古代百科书不止《夜航船》,还有《事林广记》《广群芳谱》等,如果有精力、有兴趣,也是可以一看的。
04 文言散文
散文,实在是太“散”了,虽然脑子里闪现过很多名家名篇、虽然早就有“唐宋散文八大家”的称号,但真说起来,并没有普及流行的版本。
我觉得比较接近于散文选集的书,应该是《古文观止》,从周朝开始,一直到明朝,选文跨度很大,经典也多。
可惜里面没有收录《上林赋》《子虚赋》等汉赋,它们虽是骈文,但当成散文看也挺好,那种极尽铺排的夸张文风,其实很契合少年意气。
还想说下张岱的《陶庵梦忆》《西湖梦寻》,就是写《湖心亭看雪》的那个张岱,我觉得他很多文章接近于现代散文的概念,舒缓优美。
《陶庵梦忆》
好在中小学的语文教材中,也收录了多篇美文,像《陋室铭》《桃花源记》《爱莲说》等,都选得很高明。
05 诗词曲赋
我一直觉得,中国最美的文字,被顶级文人们用到了诗词曲赋中。这个经过千锤百炼的写作系统,简直是孩子们阅读的起点、写作的终点。
连三岁小孩都能毫无压力背出的“床前明月光”,可能直到三十岁才突然明白它究竟在说什么。浅显又深邃,高雅却通俗,堪称中国人的文化基因。
我们小时候学诗首推《唐诗三百首》,不过它选诗时主要考虑已经长大成人的应试学子,有一部分诗不适合小孩。
如这首《宫词》,不论表面还是里面的意思,都离孩子很远。
反而是现在很多学校要求背的《小学古诗必背XX首》,选的诗最大程度考虑孩子的阅读特点,满足基本需求。
进一步,可以读《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相对古诗来说,它们的语法更接近文言文。再进一步,就是辞赋,比如屈原的《离骚》《天问》《九歌》等。
当然,诗词曲赋的范围实在太广大,这里只能稍微说一点点,把它当作学习古文的“引子”。
06 戏曲文化
我觉得戏曲就是古代的“电影”,只是被技术所限,无法轻易拷贝传播,所以它们的剧本就成了被传播的一环,甚至比舞台上的表演更有生命力。
由于要人“演”出来,戏曲在保留文人特色的同时,会更接地气、更鲜活,大悲大喜、大起大落,能强烈地震撼人心。
《牡丹亭》剧照
最具代表性的,应该是四大古典戏曲:王实甫的《西厢记》、汤显祖的《牡丹亭》、孔尚任的《桃花扇》、洪升的《长生殿》。
07 经史著作
前面提到的,是我认为比较容易让孩子喜欢的古文,接下来就该轮到我们印象中的“大部头”了:经书和史书
梁启超曾经编写过一本《国学入门要目及其读法》,里面列举了这两类书的书目,我直接当个搬运工——
1
修养应用及思想史关系书类
滑动查看更多>>
2
政治史及其他文献学书类
滑动查看更多>>
这些书不好读,一般来说,初中小学或者接触不到、或者稍微了解一下即可,所以不用太担心要和它们硬杠。
真正读懂它们,我乐观估计得中年以后,毕竟阅历、思想比语法知识更重要啊。
03
   古文怎么学?
在了解了古文有哪些后,是不是觉得它亲切多了?好像和我们现代人的阅读相差不远嘛。
当我们用现代阅读的思维,来看待古文阅读的问题,也就有了思路——同样是语音熏陶、阅读理解、文化认同三步走。
学习古文的三个阶梯
1. 语音熏陶(2-6岁)
阅读的基础是听说,学汉语、英语是这样,学古文也是这样。
古人有各种专用的幼儿教材,从音律启蒙入手,《三字经》《千字文》《声律启蒙》《笠翁对韵》最常用。
这些启蒙教材都是韵文,读起来朗朗上口,小朋友很容易接受。我觉得这个阶段不用太在意理解文义或背诵,循环听、大胆读,无形中就在锻炼古文语感。
还有古诗词,现在也是我们的古文启蒙法宝,等同于最高水平的韵文,不是教材,胜似教材。
另外,古人有一套很专业的读书法,叫吟诵,听起来像唱歌,贾岛说“一吟双泪流”,便是指用吟诵的方式读诗,和我们现在的“朗读”不一样。
叶嘉莹女士晚年花了很大力气推广吟诵读书法,她说:
“回顾我平生走过的道路,是中国的古典诗词陪伴了我的一生,我也为它投入了大部分的生命,在我离开世界以前,我应该把真正的吟诵留下来。”
腾讯视频《叶嘉莹 经典吟诵》
朗读贴近日常生活,吟诵能够深入古文,两种方法各有好处。而对孩子来说,不管是什么方法,只要能从小受到古诗文的语音熏陶,就等于用最小的力气,开了最好的头。
2. 阅读理解 (6-9岁)
在语音熏陶的基础上,接下来慢慢开始尝试理解古文的意思。这部分我有如下几个建议:
1
从易入难
一是从成语开始熟悉古文的语法,可以说,成语保留了古文语法最原汁原味的部分,能够熟练使用成语的孩子,自然而然就掌握了多种古文句式。
二是用好学校推荐的教辅,如《小学生小古文100课》,选文符合小学孩子的喜好和能力,容易理解,不会把人拒之千里外。
类似作用的书挺多,不过,孩子的时间、精力不多呀,所以紧跟学校推荐走就好,不用太纠结具体是什么作者、什么出版社。
2
贴合兴趣
和现代文阅读一样,古文也一样离不开“连蒙带猜”,遇到不理解的字词句,赶紧上下文联系起来看。
这个法子用在什么书上最有效呢?
我猜还得是《唐宋传奇集》《西游记》这种好玩的,要是一开始就搬出《论语》《道德经》什么的,孩子估计扭头就走。
3
大量阅读
到底要多少字的阅读量,才真正具备古文阅读能力呢?在《国学梯级公开课》这套书中,编者给出一个54万字的数据:
……18册共有文言文原典约54万字……有了这样的学习频率、强度和阅读量,才能真正具备文言文阅读能力。
——《国学梯级公开课》
《国学梯级公开课》
从现代文阅读的经验来看,我觉得这个数据是比较靠谱的,读几篇、背几篇古文,都远远达不到自主阅读的要求。
读古文这件事,泛读为主、精读为辅,至少达到50万字再说。
3. 文化认同(9-12岁)
我们读古文,除了“读懂”它,更重要的是从古人描述的衣食住行、言谈举止等方面了解当时的文化和社会价值体系
虽然大部分能够流传下来的古文属于大浪淘沙、弥足珍贵,但难免有高下之分、落后之忧,还是要注意选文的标准。
1
贴合主流价值观
如在《唐宋传奇集》中有一则《杨娼传》的故事,女主连名字都没有,是个妓女,于是叫“杨娼”。这个身份且不说它,主要有两点让我不愿赞同:
一是女主作为小三出现在男主的家庭中,作者从有情有义的角度来写,显得很支持这种行为;二是为了报答男主,女主最后选择自杀殉情。
《唐宋传奇集》
时代不同、立场不同,价值观也可能不同,遇到这种情况,需和孩子发散讨论,而不是全盘接受。
2
大格局大情怀
少年立志,正当昂扬,在有可能的情况下,我希望孩子接触有大格局、大情怀的作品。
举个例子,王勃的《腾王阁序》和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同是千古名篇,但看它们的精神内核,《腾王阁序》限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的个人际遇感叹——
《古文观止》
《岳阳楼记》却发出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奇言——
《古文观止》
对比之下,我会优先读《岳阳楼记》,汲取宝贵的人格力量。
这可能也是孩子读古文与大人读古文的不同之处,大人顾虑少,孩子则需要力所能及的过滤和保护。
丹妈碎碎念
古文学习是个大话题,今天显然说不完,暂时打住了。
接下来的第二篇文章,我和刀妈会来一起聊聊如何实操,通过不同的学习方式(如音视频、图书、互动游戏等),帮不同年龄段的孩子,摸索一条古文学习路径出来。
我们会尽量把比较好的资源,按照不同的难易程度,安排到学习路径中去,尽量让大家能“拿来就用”,明白不同节点该做什么、可以不做什么。
孩子的时间、精力极其有限,每一个选择的背后都是爸妈绞尽脑汁、衡量利弊后的放手一博。正因为这样,我更加珍惜大家的信任,为了实操方案,我们会好好斟酌。
这两天带哆啦妹妹回老家了,会多多陪家人,更新会放缓,我们后天见~
封面插画:萱离祭玉
点击 阅读原文 加入好书福利群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