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冬:
进入伏天,老话说“热在三伏”,三伏天是处于小暑与处暑节气之间的一个时间段,也是一年中最闷热潮湿的时期。
热不是问题,但因此导致的心肾受损才是问题;因为热,导致皮肤或肠胃受寒才是问题。
入伏后的这几天,中央气象台连续发布了高温黄色预警,多地气温频频突破40℃,有的甚至刷新当地同期观测史上气温极值纪录。炎热的天气由点及面地蔓延到了全国各地
从气象学来说,厄尔尼诺现象的形成,并在整个下半年的延续,会让全国的气温普遍处于高值
而从五运六气的预测而言,今年是阳明燥金司天,少阴君火在泉。“司天”主上半年气运,“在泉”主下半年气运。
《素问·至真要大论》云:“岁少阴在泉,热淫所胜。”也就是说,进入下半年,气候整体都会偏热
各个维度的信息,都在昭示着,今年下半年,尤其是三伏天的这段时间,我们将不得不与暑热展开一场持久战
那我们应当如何应对呢?
01
三伏不是单纯的热
而是暑
进入三伏天,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但热未必就是不好的它也有它的好处——把寒邪排出来
不过,热要是过了度就成热邪了,所以我们热的过程中做好保护,尤其要保护好心肾
并且,三伏天不仅是热,而是
暑邪强悍
。区别在哪呢?暑不是单纯的热,还有湿。

暑邪本质上是湿邪和热邪的合体天气上的特点就是蒸煮。每年七八月进入伏天之后,就进入了桑拿天,闷热又潮湿
因此在我们的身体也会出现相应的湿和热的表现。二者结合后引起的疾病称为暑湿
暑湿弥漫空间,就好比是在桑拿空间,会让人身皮肤、呼吸都感受到,发热、烦渴、还兼四肢困倦、胸闷呕吐、大便溏泄不爽等。
02
防暑重点:补水利尿
藿香正气水别乱用
在暴热天气下,首要工作肯定还是防暑消暑
巩固心肾,补水利尿
如果是以热邪为主的暑侵入人体,导致生病,叫做阳暑。阳暑一般是在外奔波,汗出过多,体内体外都发热,全身无力、口渴等,严重的会突然昏倒,出现“中暑”
而中暑往往很容易导致脱水脱水直接影响到的就是我们的,因为肾脏是一个离不开水的器官同时,汗为心之液,出汗多也会伤到心阳
从中医六经辨证来看,这是热证,应该是少阴病,还是应该以护心阳和巩固心肾为主。
所以,要加强利尿,但同时也要加强补水,这是消暑养生总的策略。
尤其是在外奔波的人,一定要注意:
1.及时补水,酸梅汤等有收敛作用的水
2.避免剧烈运动
3.心里面要保持宁静
4.防晒,尤其是不要直接曝晒头部
5.晚上要睡个好觉
6.饮食清淡,不要过食太油腻
慎用藿香正气
同时,最近各地区高温持续,很多中暑人群,关于防暑的药也一定要注意。
不是防暑都要喝藿香正气水,藿香正气水不是万能药,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要看看它的功效主治:主治外感风寒、内伤湿滞或夏伤暑湿所致的感冒。
以人体房间为例,如果你是一个湿房间,藿香正气水就是烘干机,烘干机可以发挥祛寒燥湿的效果;但如果你是一个热房间,用上烘干机相当于火上浇油
所以当有头昏沉重、胸腹胀闷、呕吐泄泻,无烦热、燥渴的暑湿证时,藿香正气水才是最适用的。
另外,传统的藿香正气水中含有酒精,在服用时会扩张毛细血管,导致体液流失加快,因此服用不当不仅无法缓解症状,甚至会加重病情。
还有一个细节,既然藿香正气水里含有酒精,所以千万记住不能与头孢、阿莫西林(青霉素)一起服用,会导致中毒(吃了头孢不能喝酒同理)
比如头痛、呕吐、心悸、呼吸困难等,严重的可能出现呼吸抑制、心肌梗死、休克、急性心力衰竭,危及生命。
03
天气越热越要防寒
除了消暑,我们还要注意,伏天越热,越要防寒因为越热越要开空调,越热越要吃冷饮,因此着凉的话,这个问题比热的问题要严重
热的时候我们的皮肤毛孔都在开放的状态,寒邪很容易入侵,我们的脾胃也是一年中最脆弱的时刻,吃进来的寒凉,就容易侵入脾胃
这些寒凉会导致“阴暑”。寒湿的收引之性闭住了毛孔,会发热但是汗不多,甚至无汗,还有的出现身痛等症状。此外,过食寒凉还会出现腹痛、腹泻等症状。
并且,寒还会加重我们体内的湿湿邪有两种,外湿和内湿。外湿是气候的潮湿。内湿则是由过食生冷、以及脾阳受损,湿自内生。
明确了这一点,那么我们伏天养生需要把握两个原则,一是冬病夏治二是夏补三伏
04
冬病夏治
这三法简单有效
要说冬病夏治的方法,下面这三种就够用了。
晒太阳
性价比最高一定是晒太阳
这么好的太阳能量用好了就是热养身体。三伏的太阳阳气足,而我们的后背也是阳气最足的的地方。
三伏天用晒背及四肢来吸收太阳光的“元阳”,适当的出一出汗,可以提升阳气,改变体质
但是切记不要直接曝晒头部,一天中的上午晒较早的太阳,不要贪图功效把皮肤晒伤晒痛,晒中要及时补充水分。出汗后要及时把汗湿的衣服换下来。
三伏贴/三伏灸
当然,如果你没时间晒太阳,也可以用三伏贴和三伏灸,借助天地的阳气去温通有寒、有淤、体弱的身体,艾草是“地上的太阳”,同样能起到冬病夏治的效果。
吃姜
然后就是吃。尤其是阳虚体弱、脾胃虚寒、容易腹泻的人,姜擅长把寒湿化掉、虚寒赶走,温通阳气。
不过为了除掉陈年积寒,一两片姜可不够,要喝温热力量够大的,比如浓缩了20倍精华的姜寒茶
姜主发散,红枣主收,一动一静,阴阳调和。此外还添加了以五行配比的多种本草,由16味食材制成,分别入心经、肾经、肺经、脾经、肝经。
这样的一杯姜茶能
温煦五脏
,把身体里隐藏的阴寒
尽数拔出
,体质变化令人欣慰。

05
夏补三伏
吃些温补性食物
夏补三伏,是因为三伏天容易造成人体虚衰,所以我们顺应天地阳气升发的特点保养阳气如果再配合饮食上适当地补养,就可以带走冬天在身体中积攒的寒邪和宿疾
其实这也就是我们上面说到的“冬病夏治”其中的一个方面,这是伏天养生两个原则内在的联系
但要注意,三伏天的“补”并非进食滋腻大补之品,而是以清补为主,祛湿为辅,兼以补气生津,防暑去火。
吃些温补性食物就是个很好的方法,比如我们上面提到的姜,水果的话像荔枝、榴莲就是温热性质的,蔬菜的话像豆角、南瓜、洋葱也是,肉类的话就是羊肉
并且羊肉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可以提高抵抗力,有滋补的作用,特别是对于阳虚体质、肝肾亏虚类人群此时吃羊肉更容易吸收
羊肉怎么吃呢?分享给大家一道清炖薄荷羊肉汤
 清炖薄荷羊肉汤:
原料:带皮羊肉1000克,薄荷1000克,香茅1根,枸杞、香葱、姜适量。
做法:
1.羊肉洗净,浸泡过夜,中间换2次水,血水泡出洗净;
2.羊肉切片后焯水捞出,洗净血沫后放入沙煲中倒入清水;
3.放入除薄荷外其他配料熬煮
4.大火煮沸后捞出血沫;
5.关小火慢炖1小时后放入薄荷,煮沸后放入少量盐,关火即可。
在这道菜里,羊肉是绝对的主角,而薄荷辛凉解表,凉血利咽,与羊肉一起不仅可以祛除羊肉的膻味,也缓和了羊肉的热性,达到协同补益的效果。
06
三伏食疗
吃瓜、吃酸、吃豆
三伏天食疗养生宜吃苦、辛、酸。苦味酸味祛暑养心。辛味可发阳气,适当多吃葱、姜、蒜等辛味发散性的食物,达到生发阳气,排除体内湿寒之气的作用。
吃三瓜
瓜菜清热。像是冬瓜、黄瓜、苦瓜、山药、芹菜等都是清热祛湿佳品。黄瓜可以当水果直接生吃。
 薄荷拌苦瓜:
材料:苦瓜300g,薄荷100g,盐、香油、芝麻少许。
做法:将苦瓜、薄荷洗净,用开水烫一下捞出,拌入适量盐、香油、芝麻即可。
功效:清热祛火、消暑。
酸能生津
流汗过多会耗气耗阴,多吃酸味食物可以起到预防作用,还能生津止渴,增强食欲,帮助消化。
比如每到夏天就会建议大家喝的酸梅汤
 酸梅汤:
原料:乌梅30克、甘草9克、山楂30克、桂花6克、陈皮6克、冰糖200克、水。
作用:生津止渴、解暑开胃、清降肝火、止咳止泻。三伏贴之后,喝一杯酸梅汤,能酸甘化阴,收敛浮阳。
当然,如果大家觉得自己熬起来麻烦,或者味道不对,大家也可以直接用这一款不用熬煮的陈皮乌梅汤茶包,原方原料,味道正宗,泡开就能直接喝。
多吃豆类
夏天适合吃什么豆?绿豆和赤小豆清热、解暑、利湿,黑豆健脾补肾。
这三种豆还组成了一个经典名方——三豆饮
《本草纲目》记载:这个方子治“天行痘疹,预服此饮,疏解热毒,纵出亦少”。
夏天因湿热过重而导致的湿疹、麻疹等问题,可以喝它。日常来说,也有对应的食疗方,清热解毒很擅长
 三豆薏苡仁粥:
原料:绿豆、赤小豆、黑豆、薏苡仁各20g。
做法:淘洗干净后置锅中,加清水大火煮开,转小火慢熬至软烂。加入白糖或蜂蜜调味。
07
心静自然凉
伏天也是福田
“人热避暑走如狂,独有禅师不出房。非是禅房无热到,为人心静身即凉”——白居易
“心静自然凉”这句话源自白居易的诗。夏天的热是四季自然的更迭存在,它是外境,想要让自己不被炎热所干扰,那就是让心安静下来,所以我重新理解了什么叫心静自然凉,调心神是可以帮助让整个体感变冷的。
当炎炎夏日来临,我们不是只感受到“热”,换个养生心境来看,伏天也是种福田。趁着热气腾腾,把身体不好的东西往外排,再补进好的东西,用最好的太阳,把身心都变得更温暖更好。原来心静了,夏天的热也有好处
【给健康生活来点甜】
本周五晚 19:30 来直播间
健康吃“甜”科学控糖
兼顾口味和健康的甜点
点击下方 预约直播不见不散
进入睡力铺,获取更多生命能量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