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Poem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最近人们越来越“厌童”了,
而这股风潮,大多是孩子在公共场合的一些越矩行为所导致的,
如果你曾跟一群孩子坐过一辆列车,想必深有体会,
不绝于耳的哭闹声、尖叫声、嬉笑声、外放动画片的电子声、玩具撞击的声音……
各种各样的噪音让想安安静静乘车的你连假寐都做不到,
如果恰巧是孩子坐在后排,那你会更直观地体会到孩子的脚踹座位的“动感”,还有小桌板此起彼伏的开开合合,
坐动车是如此,咖啡馆也是如此,电影院就更是如此……
每次看见某个场所有小孩子,都会后颈一凉,又是一个无法消停、无法安静的场所,
于是“厌童现象”弥漫开来,声称拥有“厌童症”的人不绝如缕,
在韩国,一个咖啡馆明晃晃地挂上了“no kids“的标志牌,拒绝孩子及其家长进入,
这不是个例,从2012年开始11年时间里,500多家餐厅、咖啡馆立起了“no kids“的标志牌,
在我国云南的一家咖啡馆,在门口立了一个“3~13岁儿童谢绝入内”的标识牌,更是在下面写了原因:“店主厌童”,
此外,某些旅游地的酒店中,明明标注了家庭套房,注意事项中却强调“该房型不可携带儿童入住”,
对儿童如此明显的恶意,甚至是某种程度上的歧视,已经成了信息洪流中不可忽视的浪潮,
我们看见,明明六一儿童节人人都想要当儿童,
可当儿童节已过,人们突然又站在了对立面,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高铁熊孩子频出,家长放言:
“那我把他弄死掉?”
源头还是要从动车上说起,大家或多或少都会有这不快的记忆,
前不久在高铁上闹得沸沸扬扬的“掌掴门”
3个小孩在高铁上玩游戏,多次撞击乘客黄女士的椅背,黄女士不堪其扰,回头制止道:
“不要撞椅背了,要有礼貌一点哦,家长也不管一下。”
孩子母亲听了,不但没有制止孩子的行为,反而愤怒回击:
“怎么啦?他们是小孩子,至于吗……”
然后他们越吵越凶,竟然发展到了直接扇别人巴掌,
另外,在一列高铁上小男孩全程哭闹,吵的人心烦意乱,有乘客和孩子的家长说:
“管管孩子别再闹了,已经影响到他人了。
然而家长理直气壮地说:“我告诉他了,他不听话,关我什么事!
“那你告诉他,又不是所有的小孩都吵,他吵说明你没有正确引导他。”一名小伙子忍不住说道。
“那你跟他讲讲?”
“我为什么跟他讲,你是他的监护人,你有义务啊!他没做好是你的责任,不是我的责任,你不要在这跟我犟啊!小孩子不懂事,你不懂事吗?”
结果家长来了一句:“那我把他弄死掉?
看到这两起争端的你,或许也会气不打一处来,这都是些什么家长,都是些什么孩子?!
这样的“厌童情绪”在新闻、自媒体的传播下,也在不断地蔓延,
毕竟,小孩子某些不受控制的行为和个性,符合了大众的刻板印象,人人都有的糟糕回忆,似乎在这一刻被汇聚,甚至被放大,
到了一个程度,只要去公众场合,看见小孩子就会下意识开始心烦意乱,
刻板印象累积到一个程度,甚至出现了一篇名为「特别憎恨厌恶小孩」的帖子。
有人讨厌小孩到了恐惧状态,路上有人抱小孩都不敢多看一眼,甚至多次产生伤害小孩的想法;
有人成为小学老师,但路上遇到小孩都绕道走,甚至看班里学生也会生理性想吐;
有人会喂养流浪的猫猫狗狗,会出手制止校园霸凌,但是对小孩却眉头紧皱……
这列
文明”的列车
容不下一个吵闹的孩子
“厌童”就像一支箭,不断地射向那些最无常识、无道德、无理智的孩子身上,
我们习惯性用成人来思考他们的行为,但却忽视了他们的背后,是未经规训的行为,是发散性的思维,是正在成长的身体,
你说:家长不管吗?家长说:我管得了吗?
谁也无法理解谁,是造成一次又一次冲突的原因之一,
在一辆高铁上,遇到一群孩子,如果站在乘客的立场,我们肯定会觉得很委屈,
家长为什么不管好自己的孩子,在公共场合,我们都要遵守的某些界限和道德,
小孩子似乎就是天生的界限和道德的破坏者,他们不用考虑对他人的影响,不会忌讳他人的目光,
这样的人对于边界感明确的人们来说,简直就是闯进自己的世界的、怪兽一样的存在,
然而,如果站在家长的角度,你或许不能认同这些家长的所作所为,但是你能理解他们,
小孩子也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并不是跟成人一样讲道理能讲的通的,
如果说婴幼儿的哭闹,只是生理上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的话,那么再大一点的阶段,就是想满足也满足不了,想管也管不了的全新个体,
举一个“terrible two”(可怕的2岁)的例子来说,
2岁的小朋友已经开始有一定的自我意识,但又无法准确表达自我,频繁地发脾气、哭闹,是他们常用的一种沟通方式,
而3岁以上的孩子,则有自己独特的脑回路,时不时就会做出出格举动,
与这个年纪的孩子沟通,需要耐心和技巧,而且并不总能成功,
即便是根据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普遍拥有的特质,设计出的一些教育方式,
也不总对每个孩子奏效,因为不同的个体差异需要不同的教育方式,
然而父母并不是理论性的教育家,他们是24小时全天候的操练师,作为人,会累、会烦、会怒是再正常不过的事,
如果从这个角度去看,前两个事件中父母的行为,虽然有些极端,但却并不难以理解,
更好的实验是,当你亲自当过父母以后,你就更能对他们产生同理心,
立场的不同,很多时候会给两派人造成无法横越的鸿沟,并且这鸿沟会因为双方无法妥协变得越来越深,
在这其中在加上某些不怀好意的人,故意为了切中某波人的喜好,断章取义、强化冲突,让人们,更加苛责孩子的行为,
而这种倾向确实在出现,博主苏小懒曾发文称,
因为带孩子乘火车,结果被苛刻对待了的实事:
四川一列火车车厢里一名只有八个月大的小宝宝,因为发出了咿咿呀呀的声音,
就被乘客质疑“太吵”,在被投诉之后,被乘务员“邀请”到餐车车厢。
许多家长也在下面表示认同:
“五月份带孩子去北京,一岁半,途中孩子哼唧有点哭闹,乘务员也一直来提醒我安抚好孩子,不让孩子大声。”
“两周前带我孩子坐高铁。孩子刚刚哭了两声就被乘务员过来提醒带到车厢连接处了。”
“我遇到过两次了,可能太热了,小孩子1岁多,哭了。正在哄,乘务员就让去连接处了。”
在火车车厢的连接处,你可以看见许多神情疲惫的家长——
爸爸妈妈、爷爷奶奶,虽然买票上车,但是车上并没有属于他们的空间,
然而某些外放抖音短视频的、大声讲电话的、吃有刺鼻味道食物的成人,却得不到相应的“制裁”,
而恰恰是这些本就是“弱者”的人们,被苛责、被请出这节名为“文明”的车厢……
我们都曾是孩子

不要仇视自己
如果是肤色不同、国家不同、信仰不同所带来的割裂,我们没办法感同身受,
然而仅仅是因为年龄不同就开始冷眼相对的话,那么我想说的是:
我们都曾是孩子。

我们曾受到过“尊老爱幼”的特殊对待,我们不仅是在父母的襁褓中成长的,更少不了社会的包容、接纳和宽容,
然而社会对孩子确实不太友好,不太友好到一个程度,
家长觉得带孩子出门是一件极其麻烦的事,甚至带孩子出门就是家长的一种原罪,
之前有家长为了避免遭受飞机上其他乘客的指责和白眼,专门准备了礼物、耳塞等东西送给邻座的乘客,
虽然这个行为非常体贴入微,但却暗示了家长带孩子坐交通工具,就是一件“对不起他人”的事情,
甚至上升到一个地步:你居然需要为你有一个孩子而道歉……
当然,我们在这里是要遵守公序良俗,家长需要尽到自己的本分,让孩子尽量不要打扰到别人,
但如果家长已经尽全力了,那么我们还能苛责他们什么呢?
几个小时的路程,我们是否能包容、忍耐并且宽容一下这些“祖国的未来”?
有时候我们的烦躁,来源于界限被打破的不安,
也来源于我们本就自私自利的本性,下意识地逃避自己的责任,
也可能如科普作家河森堡给出了一段“暴论”说:
如今公共场合下对幼儿的责难和苛求,其实也是社会上“有今没明”气氛的体现,毕竟生养孩子是一个超长线的投资……
一个只在乎当下的人,自己不会做生养孩子的选择,也一样难以容忍别人的孩子给自己带来的麻烦,这在生育率普遍暴跌的中国和韩国,逻辑是一样的。
无论如此,结不结婚、生不生孩子都是我们自己的选择,不分对错,无法强迫,
这是现代人守护的关于自己的权利,然而孩童也拥有的权利就是:
我需要被爱护,需要被忍耐、接纳和包容。
这甚至是《未成年人保护法》所规定的,在德国,由于经常收到儿童噪音的投诉,
他们甚至出台了一项议案,以法律的形式保护6岁以下儿童制造噪音的权利。
为什么要做到这种地步?正如韩国国家儿童权利中心主任所言:
“与孩子或老人在一起可能会感到不舒服,但每个人曾经是孩子,并且在他们生命中的某个时刻将成为老年人。
如果一个人能够理解他或她也可能受到歧视,他们在与他人打交道时自然会表现得很谨慎。”
所以,正如标题所言:得了“厌童症”的大人们,请宽容曾经的自己,
穿越时空,我们见到过去的自己,又哭又闹,又撒泼又打滚,想必我们自己也喜欢不起来,
但是由于父母的包容的爱,学校的教育和社会的爱护,
我们才能健康长大,而不会惧怕被某个“厌童”的大人给“掐死”,
而这个“厌童”的大人,恰恰是现今的我们自己,
所以,不要讨厌自己,不要仇视自己,不要割裂自己,
让我们做回孩童那样的心思纯正,让小孩到我们这里来……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