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碳不是秀场。
又有互联网巨头官宣要实现碳中和了。
2021年12月17日,阿里举办了2021年投资者日活动。
除介绍“内需、全球化、高科技”三大战略的进展外,阿里表示将会把ESG战略定位为未来发展的一个基础。
其中,减碳成为阿里率先发力的领域。
当天,阿里还公布了一份40余页的碳中和规划,向市场阐述了对气候挑战的认识,公布了碳中和目标,并介绍了为此将采取的减碳措施。
注:公众号后台回复“阿里”,可获得《阿里巴巴碳中和行动报告》下载链接
图:阿里碳中和行动报告(封面)
图片来源:《阿里2021碳中和行动报告》
阿里将其碳中和(减碳)承诺称为“负责任的科技,可持续的未来”
根据其碳中和规划,阿里主要在以下三个方面做出承诺。
第一,不晚于2030年,实现自身运营的碳中和。
第二,不晚于2030年,协同上下游实现价值链碳排放强度比2020年降低50%。
前两个目标的确振奋人心,但最后一个却让人诧异。
第三,到2035年,阿里将借助平台方式带动生态累计减碳15亿吨。
阿里将此目标称为“1.5 Gigatons for 1.5°C”,寓意着为实现《巴黎协定》1.5°C温控目标,15年累计减碳15亿吨。
我们就索性将其形象地称为“双‘15’减碳目标”吧。
图:阿里碳中和战略
图片来源:《阿里2021碳中和行动报告》
虽然在此之前,百度、腾讯、京东都已经公布了碳中和(减碳)目标,但目前也只有阿里发布了详细的行动方案。
1月12月,腾讯宣布启动碳中和规划,但目前仍未看到具体的规划。
6月22日,百度承诺将在2030年实现集团运营层面的碳中和,并发布了一张“提纲挈领”式的碳中和全景图。
而在去年11月25日,京东提出了“数智化社会供应链”,其中包括到2030年,碳排放量与2019年相比减少50%的目标。
整体看来,阿里的准备工作做得最充分,减碳承诺也更全面。
虽然与“完美”仍有一定差距,但相较BATJ的另外三家,阿里目前似乎更胜一筹。
那么,我们就一起来看看阿里打算如何实现这些目标,以及15亿吨减碳究竟指什么。
阿里的排放量大么
想要制订并实现碳中和目标,就得先知晓目前的排放水平。
不过,在说阿里的排放情况之前,先花点功夫介绍一下温室气体排放类型。
根据国际通用的企业碳排放核算标准,温室气体排放类型被分为范围1、范围2和范围3。
不同排放分类的温室气体,直接决定了企业采取何种减排措施和力度。而从不同排放类型来审视企业的排放水平,更清晰。
不过这里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是,阿里在此基础上首创了一个新的分类——“范围3+”。
范围1温室气体,是指企业拥有或控制的排放源直接产生的温室气体,这些排放源包括锅炉、应急发电设施、自有车队等。
范围2温室气体,是指企业使用外购电力、蒸汽、供热或供冷时,间接排放的温室气体。
这部分温室气体并非由企业直接产生,而是由电力等供能企业排放的。
但因为企业消耗了这些能源,因此也会以范围2的形式算在其身上。
范围3温室气体,是指企业在整个供应链、价值链上下游的所有排放,比如原材料生产、运输,或者消费者使用产品等。
以汽车企业为例,其他生产汽车零部件的企业所产生的温室气体,以及车主在驾驶汽车过程中排放的温室气体,都属于范围3。
了解了温室气体的分类后,我们来看看目前阿里的排放情况如何。
范围1,阿里直接温室气体排放来自燃油锅炉等固定源燃烧、自有物流车辆等移动源燃烧,以及制冷设备等逸散性排放。
范围2,阿里为数据中心、零售门店和办公场外购电力的间接排放。
前两种类型的排放来源比较好界定,但范围3所涉及的排放主体较为复杂,企业可以根据相关性进行核算。
最终,被阿里纳入范围3的温室气体来源主要包括:第三方运输和配送服务的车辆,租赁数据中心的外购电力、包材和耗材,基础设施运营(如租赁的仓库和出租的园区)以及员工差旅。
根据阿里《碳中和行动报告》,其范围1、2、3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分别为51.0万吨、371.0万吨、529.4万吨,共计951.4万吨。
图:阿里2020年温室气体排放量(单位:万吨)
数据来源:《阿里碳中和行动报告》,阿尔法工场ESG整理
951.4万吨是怎样的水平?我们可以通过跟其他几家互联网公司进行对比来回答这个问题。
由于并非所有企业都披露了范围3温室气体,以及此类型的核算准确性有待商榷。因此,我们重点关注范围1和2的排放量。
图:BATJ 2020年温室气体排放量(单位:万吨)
图片来源:ESG报告,阿尔法工场ESG整理
如果各家公司披露的数据是准确、全面的,那从绝对量上来看,阿里的温室气体排放量的确是最大的。
我们再来看看排放强度的对比情况。
图:BATJ 2020年温室气体排放强度(单位:吨/百万)
图片来源:ESG报告,阿尔法工场ESG整理
显然,阿里的碳排放强度也是最高的。看来,阿里的确有必要控制一下碳排放量了。
阿里打算如何减排
阿里的减排总基调是“发展中减碳”。
企业仅凭一己之力无法实现碳中和。同时,整个能源结构的改善及新能源技术的进步对于企业减排来说,也是至关重要的。这些都需要与生态伙伴的长期合作。
为实现三项减排目标,阿里确定了未来十五年将采取的主要措施。
首先,实现运营碳中和是其中最重要和最核心的目标。
《阿里碳中和行动报告》显示,阿里整体运营排放中,有12.1%属于直接排放(范围1),剩余87.9%源自外购电力(范围2)。
图:阿里范围1和2温室气体排放组成
图片来源:《阿里2021碳中和行动报告》
阿里若能在2030年前,使这两个范围的温室气体净排放量为零,即实现了运营碳中和的目标。
为此,阿里明确了“直接减碳优先于消除,消除优先于抵消”的减排策略。
阿里直接减碳措施包括电气化、提高能源效率、改善能源结构等。
旗下Lazada和高鑫零售物流车队的燃油排放,占阿里范围1排放的32.3%。因此,阿里计划在2030年前将所有短途燃油车辆替换成电动车。
而对于长途燃油车辆,阿里表示一旦技术成熟,将尽快引入电动或氢能重型运输车。
针对范围1剩余63.6%的逸散性排放、4.1%的燃油锅炉等固定燃烧源排放,以及范围2日常办公用电的间接排放,阿里计划通过改善设备能耗、升级节能设备、数字化节能技术、达到绿色建筑等方式,进行尽可能地减排。
其中,阿里计划将全部自建园区都达到LEED(金级)认证和中国绿色建筑认证。
至此,阿里范围1和2大约20%的温室气体减排工作有了着落。
最后就剩数据中心的间接用电排放了。这也是互联网企业减排工作的重中之重。
近十年来,数据中心的平均PUE从2.0以上降到了1.55左右,甚至有数据中心的PUE低至1.1。
但由于对服务器的需求量非常大,且未来也将继续增大。数据中心因耗能而间接排放的温室气体在互联网企业中占比仍非常高。
目前,全球数据中心排放了大约2%的温室气体。
为减少数据中心能耗,众多互联网巨头想出了“上山入海”的办法,但更直接的措施是使用可再生能源。
如今,全球较大的互联网公司都确定了100%可再生能源的目标,具体措施包括直接购买绿电、购买绿证、投资自建或共建可再生能源项目。
而阿里则作出了较为保守的承诺——在2030年前,实现全球范围内生产及运营所需电力达到100%碳中和。
不过,阿里计划在2030年前,实现有铺设条件的菜鸟物流园区全面完成光伏铺设。
至于剩余无法避免的排放,阿里将通过森林、湿地和农业碳汇进行抵消,以及碳捕获和储存的方式进行消除。
不过,阿里表示,在实现碳中和之旅的第一个十年,将更多地通过数字化和电气化减排提效,以及大幅提升清洁能源使用进行直接减排。
而在2030年至2040年以后,阿里才会大规模使用消除技术。
图:阿里实现运营碳中和的路径
图片来源:《阿里2021碳中和行动报告》
其次,实现价值链碳排放,也就是范围3强度比2020年降低50%。
注意一点,阿里范围3的减排目标是指排放密度(每百万收入)减半,而非排放量。
阿里在碳中和规划中表示,当前能够准确计量的2020年范围3温室气体排放约为529.4万吨,排放强度为8.22吨/百万收入。
主要包括外购的运输和配送服务中的燃油消耗、租赁的数据中心外购的电力、包材和耗材的使用、基础设施运营(如租赁的仓库和出租的园区)以及员工差旅。
图:阿里范围3温室气体排放组成
图片来源:《阿里2021碳中和行动报告》
围绕这几项来源,阿里制定的减排措施概括起来包括,优先采购节能低碳的服务或产品,以及减少不必要的碳足迹。
最终到2030年,阿里将范围3的排放强度降低到2020年的50%。
阿里实现前两个碳中和(减碳)目标的路径还是比较清晰的。
第三个目标,是带动生态累计减碳15亿吨,也就是上文提到的“双‘15’减碳”目标。
阿里表示,15亿吨减碳量对应的是“范围3+”温室气体。
15亿吨温室气体大概有多少呢?这相当于约3.2亿辆汽车一年的排放量。而目前中国的汽车保有量为2.92亿辆。
该目标的优先行动包括绿色消费、发展闲置经济、绿色出行、低碳运营和管理、绿色回流与回收利用等。
整体来说,阿里是想通过平台优势,通过各种技术、商业创新、设立规则和生态协同,影响平台参与者的行为和决策,由此推动更大的减排。
这个设想和愿景是无可厚非的,但总觉得哪里出了点问题。
有关阿里减碳规划的三个思考
三个思考,其中一个与双“15”减碳目标有关。再卖个关子,先简单谈谈其他两个。
第一,范围3排放强度较2020年减半设置的合理性。
2020年,受全球新冠肺炎影响,世界各地区碳排放量普遍减少,全球碳排放量下降了6-7%。
众多行业组织调整了原先以2020年碳排放量为基准的减排目标,以迎合中长期经济复苏的情况。
阿里若以2020年为基准年,可能选用了一个非代表性的排放基数。这可能会影响后续减排计划的稳定。
第二,碳排放影响只限于其互联网企业身份的全面性。
阿里除了是一家互联网公司外,还是一位活跃的投资者。
从2018年至今,阿里CVC投资频次超过了300次,投资规模也不输其他私募。
加之其在行业中的地位,阿里是否考虑在更大范围内发挥其减碳的影响力,也值得讨论。
阿里在碳中和规划中有所涉及投资的内容,但这个边界过于模糊,其投资影响力并未延伸到自身业务板块之外。
2020年6月,亚马逊设立了一项CVC基金——气候承诺基金(Climate Pledge Fund),并为此提供了20亿美元的资金。该基金主要投资于外部支持可持续和脱碳技术、服务的项目。
当然,关于扩大投资过程中减碳影响力,也算是吹毛求疵的要求了。
第三,“范围3+”减排目标设定的科学性。
根据阿里的解释,“范围3+”是指在目前平台企业的范围1、范围2、范围3以外,平台生态中更广泛参与者产生的碳排放。
也就是说,“范围3+”温室气体是除了范围1、范围2、范围3以外的排放。
那除了范围1、范围2、范围3,还有么?
首先,没有任何官方标准和权威机构提到这个概念或这个范畴。
其次,范围3与范围1和范围2的最大区别,就是其不受企业的直接控制,是企业上下游的排放。
也就是说,跟一家企业有关的排放,除了范围1和范围2之外,剩下的就是范围3、
再来,阿里提到的“范围3+”的优先减排行动,如绿色消费、闲置经济、绿色出行、绿色物流,都直接与阿里有关,甚至是归属于阿里的业务板块。
这些行动的排放归属最次也是范围3,为何又出现一个“范围3+”。
还有,阿里提到“范围3+”是从单个企业的供应链延伸到更广的平台经济商业生态,甚至更大范围,促进平台上企业和消费者更清晰地认知各自的减碳潜力。
在阐述“范围3”时,阿里多次提及“价值链”这个词。阿里认为,价值链的排放属于“范围3”。
可是,“价值链”与“平台经济商业生态”,这两个概念能区分开么。
最后。再提一个有意思的点,阿里2020年包括范围1、2和3的温室气体排放量不到1,000万吨。
即使按照1,000万吨,到2035年大概是1.5亿吨,也就是阿里双“15”减碳量的10%。
如果阿里能推动创造15亿吨的减排量,那就不必在意那区区1.5亿吨的排放量了。阿里也不用纠结自身是否会实现碳中和。
用1.5亿吨的排放量换来15亿吨的减排量还是值得的。但这显然不合理。
问题还是出在对“范围3”的界定和测量上,背后则是责任边界的划分。
实际上,只要与阿里有关联,阿里就可以将其排放量归到“范围3”中。
而并无联系的主体所排放的温室气体,不归阿里管,也算不到阿里头上。
所以,阿里与其在温室气体划分,这种已经有成熟和公认标准的问题上下功夫,倒不如花点心思梳理好自身在整个产业链上能创造的减排量和影响力。
15亿吨的“范围3+”减碳量着实让人捉摸不透。
不过值得肯定的是,阿里的碳中和规划应该是目前国内最好的了,也期待阿里在互联网行业低碳发展方面继续创造价值。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