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中国共产党开办高等统计教育始于20世纪40年代后期,在新中国成立前虽尚处于萌芽阶段且史料稀缺,但仍有迹可循。本文基于1948年华北新华书店在解放区出版的高等统计教材《实用统计方法》,对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区开办的统计高等教育进行初步探究。
本文选自统计研究2023年40卷6期的文章,引用格式:唐丽娜,袁卫.中国共产党开办的高等统计教育初探——以一本解放区出版的统计教材为例[J].统计研究,2023,40(06):154-160.原文已获作者授权.
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实地调查与统计,1930年5月毛泽东在《反对本本主义》中首次提出“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1931年4月又提出“一不做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二不做正确的调查同样没有发言权”。1937—1945年间,陕甘宁边区开展了一系列成规模、有主题的调查统计工作,为边区各项政策的制定与评估提供了一手的统计数据。统计工作需要统计人才,统计人才靠统计教育培养,中国共产党在边区的统计教育以战时需求和边区建设为首要目标,重在统计调查和收集数据,因此统计教育以基础统计学知识中的社会调查方法与描述统计为核心,尚未涉及高等统计教育。
解放战争时期,为培养新中国建设不同领域、不同层次的专业人才,1948年中国共产党提出向“新型正规化教育”迈进,高等统计教育随之被提上日程。由于解放区的历时较短,彼时的社会正经历剧烈动荡且高等教育的创办处于试验期,因此,所有高校无一例外地经历过诸多变化,学校时分时合、时立时废,学制和课程也常有调整。目前能够搜集到的关于中国共产党开创的高等统计教育史料凤毛麟角,本文从一本宝贵的红色文献,即1948年华北新华书店在解放区出版的高等统计教材《实用统计方法》切入,窥豹一斑,对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区开办的统计高等教育进行初步探究。

艰难摸索:陕甘宁边区的统计高等教育

边区的统计工作扎实有效,为统计教育提供了现实、丰富、新鲜的统计素材与统计教材,但囿于当时人们的教育水平有限,客观上决定了当时无法大规模开展正规的统计教育。但在少数高等学校中,统计学课程已然在列。
高等干部学校教育是陕甘宁边区高等教育中的一类特色教育。这一时期,边区的高等干部学校以短期训练班为主,培训时间只有三个半月或半年,最多一年。各学校的课程设置立足实际需求,体现了少而精和学用一致的原则。其中,陕甘宁边区党校是边区党委直接领导的一所培养边区基层干部的学校,是在中共陕北特别委员会创办的短期训练班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1941年底到1942年初,陕甘宁边区党校依照《关于延安干部学校的决定》和《关于在职干部教育的决定》的要求,开设普通班和高级班,分别培养区级和县级干部,并对课程设置作出调整,先后增加了读报常识、统计、国际问题等课程。同时,高级班还增加了两个月实习期,培养和锻炼学员的实际工作能力。这一时期,统计课程进入中国共产党的高等教育体系中。
1937年7月,中共中央决定以“实施国防教育,培养抗战人才”为目标创办陕北公学,1939年7月,又将陕北公学、延安鲁迅艺术学院、延安工人学校、安吴堡战时青年训练班四校联合成立华北联合大学。1940年,华北联合大学向正规化方向发展,改各部为学院,社会科学院下设法政系、财经系;教育学院下设教育系;文艺学院下设戏剧系、音乐系、美术系、文学系;工学院下设机械系、采矿系。除原有的专修科外,增设了本科和预科。后成立法政学院、群众工作部、中学部。1945年11月,为培养建设人才,经边区政府委员会讨论,决定创办新华大学,后定名为北方大学,1946年3月,正式成立教育学院、财经学院、行政学院、工学院和医学院5个学院,是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区创办的第一所正规的综合性大学。

北方大学财经学院——新中国第一个财经类统计教育的摇篮

1946年3月成立的北方大学财经学院,是在边区财经专门学校的基础上发展而来,院址设在马厂,粱维直为主任。100多名新老解放区的青年作为储备财经干部在这里接受财经教育。1947年,原边区财经学校99名学生转入北方大学财经学院,其中男生97人,女生2人,主要来自太行、太岳、冀南、冀鲁豫解放区,年龄在16岁至31岁之间,文化程度以初中毕业或肄业为主。这99人分为3个班,学制2年4个学期。基础课包括社会科学概论(4小时/每周,下同)、国文(4小时)、数学(4小时)、政治经济学(4小时)、思想方法论(4小时)、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2小时)、世界地理(2小时)、近代史(2小时)等,主要专业课程包括商业会计学(4小时)、统计学(4小时)、货币银行学(4小时)、工商管理(4小时)、成本会计(3小时)等,统计学在各个学期几乎都有。
当时北方大学财经学院缺少教师,部分职员名单见图1。不少教师身兼多门课程,比如统计学、成本会计两门主要课程都由杨坚白一人承担。抗战胜利后,杨坚白一方面总结、研究工业管理经验,一方面编写讲义,供培训干部之用,形成《实用工业会计和成本计算》《实用统计方法》两本书,由华北新华书店出版。1950年11月至1954年秋,杨坚白在东北统计局工作,先后任秘书长、副局长等职,撰写出版了《统计理论基本问题》,翻译了《统计和计划》《怎样研究经济现象的动态》等书。除行政事务外,杨坚白还主持东北地区的国民收入计算和国民经济平衡统计,这是新中国成立后国民收入计算的开端。1954年秋调入国家统计局后,仍在此基础上,主管全国的国民收入计算和国民经济综合平衡统计工作。
图1 北方大学财经学院部分教员名单
1956年,杨坚白调入国家计划委员会世界经济研究局工作,主持撰写《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的条件、方法和特点》一书。1980年3月定为研究员,1987年12月离休,仍担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先后著有《统计理论基本问题》《统计学理论研究》《国民经济综合平衡的理论和方法论问题》《论工业和农业的关系》等。
杨坚白主张加强统计监督,强调统计学原理的共同性,为我国社会经济统计学引进数理统计方法打开突破口,在宏观经济理论、统计学理论、生成价格理论和经济改革理论等方面的学术思想和成就,对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发展和改革的理论探讨产生了历史性的深刻影响。

解放区编写出版的第一本统计教材《实用统计方法》

《实用统计方法》是在中国共产党创办的正规大学中用于教学的第一本正式出版的统计学大学教材。这本教材是杜思湘和杨娱天(杨坚白)于1947年为北方大学财经学院统计学课程编写的教材,1948年3月由华北新华书店正式发行。本文介绍的这本教材封面上有红色印章“中国人民解放军晋冀鲁豫军区通信三局电讯工厂”(见图2),该通讯三局曾为解放战争和新中国通讯与信息技术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该教材被列入“太行工业丛书之五”,是华北解放区为新中国培养财经干部的系列教材,正文159页,包含十三章内容。
图2 杜思湘、杨坚白编《实用统计方法》
这本教材最大的特点是紧密结合解放区的实际情况,深入浅出,用简洁的语言、用解放区实际数据、用较简单的数学公式和方法,即使文化水平和数学基础相对薄弱的学员也能懂、能用、能解决问题。
第一,重视统计数据来源和质量。教材第一章以“调查”为始,而非常规的统计学定义,从“调查的群众路线”开头。此外,该书还吸收了中国共产党在苏区和边区的调查统计实践经验总结,如第一章第四小节“搜集材料的方法”直接摘录1941年《中共中央关于调查研究的决定》中所列收集资料的方法。
第二,强调方法与应用。该书按照“统计工作的步骤,首先是调查材料,搜集材料,然后是制成图表,进行分析(代表数、差异数、相关数式等等)”,并分别予以说明。在内容方面,“因以实用为目的,所以侧重于方法的介绍和说明,只要把做法熟练了,进一步研究统计理论,亦非难事”。几乎在每一章节的最后,都要举例说明该章或该节方法的应用。例如,第一章“调查”的最后两节为“间接材料的使用问题”“如何插补过去的位置数字”;第三章“统计表”以“制表的规则和注意点”结尾;第四章“统计图”最后为“绘图规则及注意点”,注重应用。同时,为达到即学即用的目的,该书在统计学术语的选择上注意通俗化与易懂性。例如,当时一般教材将均值、中位数、众数等概括为“集中趋势”,而这本教材表述为“代表数”,更为通俗、直观、易懂。相应地,一般教材将标准差、方差和平均差等概括为“离散趋势或离散程度”,本教材则使用“差异数”“代表数”与“差异数”互相对应,简明易懂。
第三,教材所用大都为实际数据,且多来自解放区。“在题材方面,主要是根据本解放区财经工作的材料”,例如,第一章使用“太行老区土地改革后阶级土地关系变化表”说明土地改革(以下简称土改),使得地主和富农的土地占比低于人口的占比,此外,杨坚白还使用409个村的大样本与11个村的小样本,对地主、富农和农民人口与土地所占比率作比较,发现大、小样本比率“相差无几”,借此说明小样本的典型调查也有代表性。再如,第三章表9 “精兵简政政策实施前后公营工厂厂数变化表”,采用实际数据解读了抗日战争时期精兵简政政策的实施效果。
第四,善用图表,生动直观,解读明晰。第四章“统计图”一章用“(山西)昔(阳)东、和(顺)东、平(定)东一九四四贷款成份分布的数据”,制作出统计表和统计图。该章的另一个统计图“武乡韩壁地区抗战前和土地改革后各阶级人数比率的原型图”,显示武乡韩壁地区抗战前地主约占4%~5%,土改后地主没有了。富农由原来的12.25%降为2.4%,减少了约10%,新富裕中农和新中农占到近70%,土改前后该地阶级成分发生了巨大变化。应该说明的是,作为解放区的太行山,出版印刷条件十分艰苦,反映在这本教材的用纸无法和大城市正规出版社相比,但即便如此,杨坚白和新华书店的出版编辑人员仍然印刷出生动简洁的圆形对比图。第六章指数,用“太行区出口山货综合加权指数”,生动直观地计算出抗日战争中1944年和1942年部分代表性日杂商品价格的暴涨。第十二章相互关系的计算,用抗战中涉县索堡镇棉花和土布数据计算相关系数,不仅因果关系清晰,且简洁明了,易学易懂。这些实际数据不仅帮助读者和学生提高兴趣、掌握方法,而且留下了珍贵的数据资料。
第五,以学员快速上手、高效工作为核心。为帮助解放区干部尽快掌握统计方法,该教材以附录的形式对“统计所需数学知识”“四位对数表”“平方、立方、倒数表”“计算尺使用法”“计算器使用法”等加以较为详细介绍,以满足统计工作者需要。
这本教材对统计学的概括简洁而清楚,强调“无论自然现象或社会问题,统计都占有很重要的位置”,“统计是一种技术性的科学”十分必要。然而,这本教材是在太行山区十分艰苦的条件下编写发行的,无疑在印刷质量上还存在不足,但教材从解放区的实际出发,学以致用,成为新中国成立前财经干部学习统计的重要教材,为新中国建设做出了贡献。

从晋冀鲁豫边区到东北解放区——统计高等教育的发展

《实用统计方法》在东北解放区再版发行

1948年下半年,党的教育工作向“新型正规化”教育方向迈进。1949年3月党中央在西柏坡召开党的七届二中全会,毛泽东同志在总结报告中提出12点要求,其中第7点要求是胸中有“数”,强调对情况和问题一定要注意到它们的数量方面,要有基本的数量的分析。做到“胸中有数”“对情况和问题一定要注意到它们的数量方面,要有基本的数量的分析”的基本要求,进一步激发了广大干部学习统计知识的热情。《实用统计方法》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再版,“胸中有数”从此成为指导统计工作的核心理论。
为帮助解放区财经干部和北方大学财经学院的学员尽快掌握数量分析方法和技术,《实用统计方法》教材由新华书店东北分店再版,该版署名只有杨娱天(杨坚白)一人,印制质量明显提高。从结构上看,再版时杨坚白删去关于时间序列的“长期趋势”“季节变动”“循环变动与非常变动”这三章内容,增加了第五章“代表数”的“平均数的特性与功用”和第六章“指数”的“生活费指数编制法”。此外,杨坚白还编译了《技术工作者手册》,包括对数的计算、面积体积的公式、中外度量单位的换算等。

在东北解放区成立多所高等统计教育机构

如果说1946年创建的北方大学财经学院是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财经和统计专业的教育机构,那么1948年11月兴办的东北商业专门学校则是中国共产党创办的最早的高等商科学校,也是第二所财经和统计高等教育机构。1946年,中共中央东北局成立东北行政学院,1948年招收统计学专业学生。1948年11月,当时的东北人民政府有关部委先后接收和兴办了多所培养财经管理干部和专业人才的高等学校,如东北商业专门学校、东北财政专门学校、东北银行专门学校、东北合作专门学校、东北计划统计学院等5所,学校中的计划/统计系(科)是现在东北财经大学统计学院的前身。东北商业专门学校由东北人民政府于1948年11月在接收的原辽宁省沈阳商科职业学校基础上建立而成,学校设有统计、国内贸易经济、对外贸易经济、合作经济、会计和俄文6个系以及一个高职部。成立之初,统计系教师汇集了来自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东南大学、东北大学及原中央大学的多名教授和一批讲师、助教,力量雄厚。1950年7月开始招生,至1951年6月,统计系已有3个班98名同学。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高等统计教育建设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后,因经济建设事业发展,迫切需要培养一大批财经和统计专业人才。从1950年开始,全国六大行政区陆续建立财经院校或在综合性大学中设立财经系科。其中,东北行政区于1950年组建东北人民大学,设立会计统计系。1951年又建立东北计划统计学院,设经济计划系和统计系;华北行政区于1950年在华北大学基础上组建中国人民大学,同年招收统计学专业研究班、本科班和专修班;华东行政区的上海财经学院,前身是1946年组建的上海商学院,统计系也于当年成立,1950年上海法学院的财经系(科)并入该校,更名为上海财经学院;中南行政区在1948年6月经中共中央批准筹建的中原大学下设立财经学院,后为中南财经学院;西南行政区在光华大学招收统计专业,1952年至1953年的院系调整时由西南地区16所财经院校和综合大学的财经系(科)并入四川财经学院;西北行政区主要依靠西北大学和兰州大学的财经系(科)培养统计专业人才。
从1950年开始,我国财经类的统计学科全面学习苏联,翻译出版了H·廖佐夫的《统计学原理》(1950)、叶诺夫的《统计学教程》(1950)、沙文斯基的《工业统计学教程》(1951)、斯·维·邵里茨的《农业统计学》(1951)、H·廖佐夫、H·齐列利包木的《商业统计学教程》(1951)等一批苏联统计学教材,还有以苏联教材为基础编写的《统计学讲义》(中国人民大学统计教研室编写6分册,1958)。与此同时,民国时期大学的统计学教材和以杨坚白撰写的《实用统计方法》为代表的解放区统计教材随之退出历史舞台,但这本《实用统计方法》中“理论联系中国、特别是解放区实际的指导思想和实践”已经成为我国统计教育宝贵的精神财富,应该永远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东北财经大学统计学院60年(1948—2008)》[M].未出版.

[2]《毛泽东农村调查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1.

[3]《毛泽东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67‒268.

[4]《毛泽东文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5]陈贵生.《中国革命根据地教育史》(中)[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118.

[6]杜思湘,杨娱天.《实用统计方法》[M].华北新华书店,1948.

[7]雷甲平.《陕甘宁边区教育史》[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4.

[8]刘宪曾,刘端棻.《陕甘宁边区教育史》[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4.

[9]马书歧,马海鹏.《烽火硝烟中的红色教育》[M].长治:中共长治市郊区委员会宣传部编印,2016:52.

[10]延安大学史编委会编.《延安大学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11]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学术委员会组编.《杨坚白集》[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9.

作者简介

唐丽娜
(通讯作者):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统计学史、社会学史、社会调查研究方法等。电子邮箱:[email protected]


袁卫
:中国人民大学荣誉一级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统计科学研究中心研究员。研究方向为中国统计学史。
统计之都(Capital of Statistics,简称 COS)成立于 2006 年,是一个旨在推广与应用统计学、数据科学知识的公益性网站和社区。
统计之都以专业、人本、正直、团结的理念尝试推动统计和数据科学在中国的发展,促进各行业的创新和繁荣。
编辑|李萧纹
相关阅读: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