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比较忙,都没啥时间写东西,
现在经济情况比较低迷,下图是我最为关注的数据之一:工业增加值,可以看到今年5月份仅仅同比增长了3.5%,而去年的5月增长基数可是很低的,才0.7%,也可以看到过去的13个月中,只有四个月的月度同比增幅超过了4%。
疫情带来的对信心的影响,互联网企业低迷,电子产品工业需求下降,海外需求下降,都还需要时间来修复。
像包括半导体在内的全球电子产业需求低迷,也大大的影响到了海峡对岸的经济,台湾6月出口323.2亿美元,同比减少高达23.4%,为近14年来单月最大跌幅,注意是14年来,不是14个月来。
而台湾出口出现如此大衰退的主要原因,就是因为全球集成电路需求不振,导致撑起台湾出口“半边天”的电子零组件6月出口下降高达21.3%,今年前六个月台湾总出口为2021.1亿美元,同比减少高达18%。
经济和市场需求恢复强劲,还是需要时间的。

说一些最近让我比较欣慰或者高兴的事情吧,我相信你们看到多少也会高兴的,就当是传播快乐。
第一件事是上海电气公司在629日早上发了个声明,说明其参与印度发电站项目的情况,之前网上传说上海电气参与印度的发电站项目,不仅88亿人民币的货款没有收到不说,印度方面在电厂已经正常运行的情况下,还反过来对上海电气索赔21亿人民币,上海电气遭受严重损失。
上海电气的声明对此进行了澄清,声明中说2008年上海电气作为印度莎圣电站项目的主要设备及服务供应商签了13.11亿美元合同。
该电站已经于
2015
年投入商业运营。
目前上海电气对该项目的收款已近
90%
,对尚未收到的尾款提起了仲裁,该仲裁已胜诉并进入执行阶段。
针对印度
Reliance
(报道所称信实公司)向上海电气提出索赔约21亿人民币的诉讼,印度孟买法院已于2022年驳回。
应该说这个结果比起之前网上传说的要好多了,而且剩下的10%款项也有执行追回的可能,总之实际情况大大好于网络传言,这就让人比较欣慰了。
不过说实话,在我看来,一个项目从2008年到今天已经15年了,还有10%的钱没有收到,也就是项目还没有关闭,
我记得以前学项目管理,还学过项目一词的定义:“是为创造独特的产品、服务或成果而进行的临时性工作。”
这个临时的时间也太长了,我想搞这个项目的中方人员可能都换了几茬了吧,中间还要和印度人各种打官司搜集证据斗智斗勇,赚这个钱实在也太辛苦了,而且从声明来看,印度公司赖账和反过来索赔也是事实,
如果是国内其他公司,如果跟上海电气相比稍微表现的差一点,比如对国际贸易和诉讼的各种了解差一些,可能结果还不如上海电气好。
因此我仍旧觉得中国最好不要帮助印度搞基建,毕竟除了印度对于中资的营商环境恶劣之外,这个国家总体也对中国有很强的敌意,我们希望做好邻居,他们却把我们当做最大敌人,至今边境问题也还没有解决,总之中资企业是要万分注意的。
第二件事是来自半导体生产设备,值得注意的是这个消息在629日新华社发布了,那就是中国电科实现了国产离子注入机28纳米工艺全覆盖,而且这个突破并不是实验室或者样机,而是已经已有有超过百台设备在芯片产线累计流片量超2000万片。
离子注入机和光刻机,刻蚀机,清洗机等一样,是半导体产线的主要生产设备之一。
老实说,关于半导体生产设备,过去的几年自媒体各种一惊一乍的消息很多,在这些消息里面,已经突破几十次上百次了,
但这次官方媒体来报道就显得比较不一样,毕竟这几年我印象中官媒很少报道国产半导体生产设备的突破情况。
总之,这是正式官宣半导体生产设备中的一个环节,我国已经顺利完成28纳米工艺全覆盖,而且是实际生产的全覆盖。
至于光刻机,耐心等待即可,设备既然是人做出来的,那就一定可以做出来,因为这个“人”也可以是中国人。
从理性的角度,28nm工艺技术的难度总体是静止的,你懂的越多一点,则离掌握的那一刻就更近一点,光刻机所需要的就是那些技术,只要解决了需求问题,资金问题,人力问题,其实最后技术问题都是可以解决的。
第三件事老实说也只是半官宣,也是6月29日的新闻,不过网友都知道是怎么回事,歼20搭载的新型国产发动机终于正式装机了,追上美帝现役五代机发动机的水平,歼20也补齐了最后的短板,成为了五代机完全体,真真正正的完全战斗力的五代机,而且是有信心有能力战胜美国F22,F35的五代机。
曾经认为高不可攀,不可超越的航空发动机,也迎来了大突破。

在以前,我们想搞出一个能媲美主力俄发的产品,都屡屡失败,很多当年无比爱国,相信中国制造能力的网友,在一次次的失败和长期拖延中失去了信心,连俄罗斯都追不上,谈何赶超美国呢,更何况别人几十年前就已经搞出来了。

世事贵在坚持,事实证明那些所谓的工业明珠,总会有被中国人攻克和拿下的时候
,在2023年的今天,由于中国的技术突破,军用航空发动机已经不再是工业皇冠上的明珠了。
第四件事是国产时速450公里高铁已经在前几天在福建做了时速453公里和420公里交会实验,原来以为下一代高铁还在实验室,没想到已经可以在实际线路上测试了。

测试在福厦高铁福清至泉州区段进行。

6月28日在湄洲湾跨海大桥,试验列车以
单列时速453公里、相对交会时速891公里运行

6月29日在海尾隧道,试验列车以
单列时速420公里、相对交会时速840公里运行,对新技术部件进行了有效的性能验证,各项指标表现良好,标志着CR450动车组研制取得阶段性成果,为“CR450科技创新工程”的顺利实施打下了坚实基础。
在今天的中国网络上,当说起中国高铁世界领先的时候,还有人说是从法国,日本,德国,加拿大引进的,其实我这里觉得这是中国技术的进步快,所以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的情况。
按照现在的高铁标准,中国的第一批大规模运行高铁和谐号确实是引进的国外技术制造的,当然其实和谐号之前我国还有自研的“蓝箭”“中华之星”等高铁,只不过没有大批量量产。
这个和谐号有不同的CRH型号,由于分别来自加拿大庞巴迪(CRH1),日本川崎(CRH2),德国西门子(CRH3),法国阿尔斯通(CRH5),
之后2010年青岛四方在引进的日本川崎动车组平台上研发了CRH380A 时速350公里高速列车,这时候已经就是算自主研发了,不只是CRH380A,之后四方和国内其他主机厂中车唐山,中车长春还在引进的平台基础上搞出了CRH380B,CRH380C,CRH380D投入运营。
这种在引进平台基础上自行发展,其实我认为已经是自主研发了。
然而基于不同平台研发出的“和谐号”车型,由于标准不统一,不能互联互通,难以互为备用,提高了运营和维修成本   。
2012年,由中国铁路总公司主导,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技术牵头,中车所属企业设计制造,开展了中国标准动车组设计研制工作,
2017年2月25日10点33分,G65次列车驶出北京西站,运行于京广高铁,标志着我国自行设计研制的、拥有全面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国标准动车组样车正式上线运营。 
2017年6月25日,中国标准动车组被正式命名为“复兴号”,因此从2017年开始,中国高铁就已经陆续进入了复兴号时代,不再以CRH(China Railway High)命名了,以CRH为型号名的和谐号已经在逐步退出舞台了。
实际上到2020年05月,中国投入运用的复兴号动车组就已经超过800标准组,覆盖全国27个省区市和香港特别行政区了。
各位读者如果阅读仔细的话,会发现今天本文说的时速450公里高铁实验的列车型号是CR450而不是CRH450,因为这是复兴号了,是完全的自主设计,自主知识产权。
只不过很多人并不了解我们国家高铁技术的进展,在我国已经进入复兴号时代6年之后,脑海中还停留在中国高铁是引进技术的和谐号时代,因此还会说出现在的高铁技术是引进的。
以上是我想分享的几件事,其实我一直以来表达的一个观点,今天也想继续表达,那就是其实我国的产业升级和突破真的不用担心,包括基础科学的突破也不是问题,以前我们都觉得先进的高科技高不可攀,但是这些年下来,一个又一个的被攻克,发现也就是那么回事。
我们现在认为的很难的东西,比如神乎其神的光刻机,还有OLED蒸镀机,我都不觉得突破不了,因为我们长期以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并且强调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个路线坚持了几十年,到今天开花结果是很正常的事情。
倒是一些其他的东西我觉得改变起来是个挑战,比如我们一直津津乐道我们可以把高科技产品做成白菜价,当发达国家的粉碎机。
这种思维我觉得并不那么正确,为什么要把高科技做成白菜价呢?
像我之前在一篇文章里面列举的我国某核电站的八股文新闻,核燃料棒实现国产替代之后,从国外进口的2万元一根变成了1000元一根,我看了觉得很不是滋味,把市场蛋糕做大才是正途,这样把市场做小了20倍,竞争对手自然是退出了,但是自己也得不到太多的好处。
法国,意大利的那些包包香水奢侈品品牌,全球汽车市场的卖几百万一辆的跑车,是因为制造不出那么多产量吗,并不是,而是别人在有意识的维持高端高价格,有这个思维与意识。
因此追求极致的低成本,追求极致的大规模量产,这只是中国制造的一条路而已,像军用的高科技产品,做到低成本,大产能,是对提高军队战斗力极为有利的。
但对追求赚钱的市场领域来说,这就未必是好事,我们追求的是从低端做到中端,从中端做到高端,从高端做到顶端,而不是把本来很大的高端市场做成低价的小市场。
茅台酒要是天天自己卷,把产量提高100倍,不再是稀缺的高端酒了,结果反而是吃力不讨好,更累了不说,反而还害了自己。
因此不仅要有意识的向高端市场进军,也要有意识的维持好市场的高端性,要有如何把市场做大的意识,自己会赚的更多,不然就算我们突破再多的工业皇冠上的明珠,带来的收益也会很有限。
同样的还有很多长期以来形成的固有观念问题,这个在以后再慢慢聊。
往期文章链接: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