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余周伟)按:最近,在社交媒体上掀起了一波对抑郁症的关注和讨论,其中有很多好心人给了很多“好心建议”。然而,由于缺乏对抑郁症患者的真正理解,很多建议不仅无法起到安慰作用,反而会让抑郁的朋友感到更多的压力。
如何更好地帮助身边有抑郁症的朋友?首先最重要的,是要先倾听TA,了解TA,但不要评判TA。
有一位正在与抑郁症共存的朋友表达了她的想法,并写下了她的心声。我们一起来倾听。
以下为正文,作者为麦穗同学。

最近,社交媒体上关于抑郁症的关注又出现了一个峰值。可是作为抑郁症患者的我,感受到的更多是误解,而不是被看见。
尽管关于抑郁症的科普已不鲜见,依然有不少讨论将抑郁症视为可调节的情绪状态,抑或将抑郁症归咎于性格和意志力因素。
抑郁症意味着什么呢?或许可以从我经历的几个片段中窥见端倪(这些片段出现在不同时间段,病程比较长,且没能及时就医,所以呈现出的轻重程度有不同):
冗思:控制不住地反刍自以为做得不好的事情,一遍遍推演如果在哪个节点上做出了不同选择,就不会是当时的局面。揣测ta人对自己可能的负面评价,担忧辜负ta人的期待,浪费ta人在我身上花费的心力。止不住地设想未来更加糟糕的、自己无法承受的后果。似乎可以概括为懊悔过去,恐惧未来,听上去很稀松平常是吗?可如果我说,这些念头导致我坐立不安,几近无法阅读,每隔三五分钟就不得不打下几行字告诉自己平静下来呢?
食欲丧失/激增:两种我都经历过,以至于不到一年间,体重上下浮动了将近30斤。食欲丧失的阶段,哪怕感觉得到饿,每餐吃两口也就“饱”了,多一点也吃不进。食欲激增的阶段,会无意识地暴食,一罐500g装的混合坚果,几天就见了底,还有过一个人吃完一份小炒肉+腊肉炒扁豆+土豆丝+猪脚汤+米饭的时候。
失眠:有段时间,整晚整晚睡不着,还因为担心晚上休息不了,白天会看不了东西,着急到薅头发。后来,入睡没问题了,可每晚都睡不到5个小时,基本上都会在凌晨4-5点醒来,要是偶尔早睡,醒来的时候可能是凌晨3点。
无望:这种无望是非常直接且琐细的。比如水杯掉在地上水洒出来,我手足无措,完全不知道怎么去清理;比如听朋友叙述一件事情,我不仅不明白她叙述的事情和她的情绪、她的判断之间是怎样的关联,我连前后发生了什么都听不明白也记不住;再比如朋友转发一条社会新闻,我对该从什么角度,用什么方法去做分析毫无概念……
这一次次的无能为力都在加剧我的无望感。我知道有非常多空间值得探索,也相信创造是很美好的事情,可我什么也做不了,且不认为自己可以改变,当时的我,读不懂、记不住,没有情绪,也建立不起逻辑,觉得没有一点点成长的余地,一切值得的事情都与我无关,我就是暗无天日的角落里那一粒灰。
对时空的感知变弱:常常上午11点的时候,我告诉自己,该吃午饭了,可是一转眼就到了下午3点,等吃到一天中第一顿饭已经下午4点了。有时候凌晨醒来,打开淘宝直播,不知不觉就到了该洗漱出门的时间。好像自己被包裹在静音玻璃里,看得见自己之外的人和事,可是没办法触碰得到
也有一段时间,出门都变成了艰难的事,微信也成了让我恐惧的app,我害怕接触人,似乎只要不接触人,时间就可以停滞,我就什么都不会错过。哪怕现在稳定一些了,也依然会感知不到时间的长度,如果想到一件事情不立刻做,或者立刻在微信里设置提醒,下次再记起这件事可能是一周甚至两周后了。
哪怕诱发抑郁症的是某个具体的创伤事件,生病之后,感知到的痛苦也早就和原本的创伤事件脱勾了。失眠、头痛、认知能力下降,这些都不是“看开一些”“做点儿开心的事”“尝试连接一下自己的生命力”能缓解的,用我朋友的话说“这么简单就不会有这病了”。那样无助无望的时刻,一丝丝新的压力都会像滚雪球一样化作承受不了重担。
然而,一些讲述抑郁症患者该如何自救的短视频,所表达却是指导抑郁症患者转念。这样的表达不仅没有助益,还可能给抑郁症患者造成更多压力。
回顾我自己的经历,我生病最主要的原因其实是长久以来形成的一整套惯性反应模式。如果没有生病,没有做心理咨询,没有看心境障碍相关的书,没有梳理我成长的关键节点,连我自己都觉察不到这套反应模式的样貌。那些转念的建议基本触及不到这个层面。
而且那些表达很容易引出诸如“为什么别人做得到,偏偏我做不到”“为什么我这么脆弱”之类的念头,有可能加剧患者对待自己的严苛程度。如果勉力去试了,发现依然做不到,会沮丧,会增加自我批判和否定的“理由”。
抑郁症本就会让人冗思、失去自信,做不到曾经很轻易就能完成的事情,这种状况会指数级地增加自我否定的程度。
讲述如何与抑郁症患者相处的文案,也常让我觉得不妥。因为诸如“如果我抑郁了,请这样陪伴我”之类的标题本身,已经在传递,抑郁症患者要求特殊照顾,这在如今广泛竞争且普遍恐弱的氛围中,很难说是对抑郁症患者友好的倡导。更何况,抑郁症患者可曾真的要求过特殊照顾?
于我而言,所期待的不过是:
其一,不会对生理性疾病患者说的话,也请不要对抑郁症患者说,都是疾病,而且抑郁症的躯体化症状也会造成生理性的不适。
其二,看见人本身,不要因标签先入为主。看起来生动鲜活、快乐自在不意味着不会遭受抑郁症折磨。抑郁症患者的热情、笑容未必是刻意伪装的“面具”。抑郁症和看得见的创伤之间未必且很可能不是线性的因果关系。
其三,相处中兼顾你的需求和对方的需求,保持温和、尊重的态度,如果是朋友,带点同理心和共情,给予ta你能够给予朋友的爱。
这些其实是人与人之间平等友好相处的基本元素而已,根本不需要小心翼翼,特意关照(其实很容易操作成刻意避让)
如果说奢望,其实我也有,我希望大家能够在了解抑郁症的真实样子的前提下,带有同理心地去谈论抑郁症,不过我也相信,更多人的关注和谈论本身(哪怕有误解,只要不歪曲、不带偏见),对于祛除精神类疾病病耻感也一定是有意义的。
栋梁注:本文赞赏将全额转给麦穗同学

注:这篇文章首发在项栋梁的公众号“建设性意见”中,可以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直达。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