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过两天,就是入伏的日子了。
《幼学琼林》中说:“夏至三庚便数伏”——从夏至之后的第1个庚日数起,到第3个庚日,就是三伏的第一天。
由于天干是10个,所以每隔10天就会出现一个庚日,如庚子日、庚寅日、庚辰日等。一年365天(闰年366天)都不是10的整数倍,今年某一天庚日,明年就不一定是庚日。由于庚日的变化不定,所以每年入伏的日期不尽相同
今年的三伏天时间如下:
初伏:共10天
2023年7月11日-7月20日;
中伏:共20天
2023年7月21日-8月9日;
末伏:共10天
2023年8月10日-8月19日
那为什么选“庚”日来定伏日呢?因为庚在五行中属金,金主肃降收敛
《汉书·律历志》说,“敛更于庚”,就是说,庚代表着敛藏和改变。而伏日在夏秋之间,代表着一年中的阳气从盛转衰的节点,从庚日开始入伏,以示天道变化。
入伏后,地表湿度变大,每天吸收的热量多,散发的热量少,地表层的热量累积下来,所以一天比一天热。进入三伏,地面积累热量达到最高峰,天气就最热

另外,夏季雨水多,空气湿度大,水的热容量比干空气要大得多,这也是天气闷热的重要原因。

七八月份副热带高压加强,在副高的控制下,高压内部的下沉气流,使天气
晴朗少云
,有利于阳光照射,地面辐射增温,天气就更热。

那么,在这样的气候环境之下,我们应当如何养生呢?今天就来说说三伏天的调养重点。
01
入伏,身心先伏
中国文化里,三伏天,也被称作“伏日万鬼行”。这里的“鬼”实际上既有人格化的,同时又指阴气
伏天不适合外出,这个“伏”,既是指很热的时候,也是指我们应当停下来,要伏藏,要调理,要自我修身
这个时候暑气最重,这个热本身就有毒,叫暑邪。天热的时候,各种生物繁杂,我们自己身体内部也是这样。
因为热的缘故,我们的肌肉、我们的皮肤都会处于比较开放的状态,我们的能量场跟外在是一个耗散的过程。所以这个时候也是百毒入侵的一个机会,我们人应当固本
所以,三伏天的这个“伏”,首先要求我们要潜藏下来,伏藏下来
02
人人通用的
八大重点
中医讲养生,很重视个人体质的差异,但是在思路和方向上,还是存在共性。以下的这八个重点,可以说是每年三伏天大家都需要去注意的:
1.养气
伏天出汗多,容易耗气伤阴,导致体力、元气的不足,机体功能下降。
因此养生尤其要注重“养气”,以防到了冬天,阳气不足,抵御疾病的能力下降。
大家可以用黄芪或者西洋参来泡茶煮粥。
黄芪偏温,西洋参偏寒凉,但补气效果都不错,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和反应来选择。
2.养心
夏养心就不必多说了,夏天出汗多,耗散心气,是心脏最辛苦的季节。尤其是有心脏病史的患者要提高警惕。
可多吃红色食物,平时按一按受伤的神门穴,养心安神。
3.健脾
进入三伏天也意味着我们已经进入长夏时节了,长夏应脾,这段时间最容易出问题,再加上三伏天暑湿之气达到顶峰,把脾胃狠狠困住,因此这段时间大家的食欲、消化都是不太爽利的。
大家可以喝一些健脾祛湿的名方
四神汤
,给脾胃减减负。

4.祛湿
这一点和上一点是相关联的,脾弱而生湿,湿重又会反过来困住脾,同时,湿重还会感到头重脑疼,容易抑郁、倦怠、胸闷等等身体不适。
大家可以喝点
陈皮茶
,把痰湿排一排。

5.解暑
三伏天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也是暑邪最强悍的时候,容易中暑。
如果觉得暑热难耐,大家可以打打坐,静静心,也可以喝点薄荷荷叶茶,还可以轮流掐按我们的十指指尖(十宣穴),能清热、开窍醒神,但持续操作不要超过5分钟。
6.清火
外部的暑邪强悍,体内的心火也烧得旺盛。有时会导致口疮、心烦、失眠等病症。
可以用莲子心煮粥,莲子心苦寒,归心、肾经,能清心安神,交通心肾,涩精止血。
7.解毒
三伏天容易让人热毒过盛,身上长出痱子、皮疹等等。这时候绿豆能帮大忙,能清热解毒、消暑利水。
8.安眠
三伏天容易睡不好,我们可以在睡前疏通头部多条经络,打通心经和心包经,保持气血畅,有助于安眠。
比如梳头“拿五经”用双手五指张开,五指指尖立起,从前发际一直点按至后头部颅底,计为1次,梳3-5次,每次不少于3-5分钟。
03
今年三伏天
尤其要注重防寒
上面说到的是每年三伏天通用的养生方向,而具体到今年来说,还需要着重注意防寒。
很早以前我们就说过,今年整体“火运不及”,火运不能克金,夏行秋令
并不是说今年夏天就不热了,而是指在炎炎夏日里添加了秋天的气候特征,整体的特点是“凉燥湿热”交杂,造成了天气动荡:干旱与暴雨交替,一天之内温差很大、极端天气较多。
而三伏天期间,人体的毛孔大开,风、寒、燥凉和湿邪都可以趁虚而入,尤其是这个冷热交替的季节,以凉寒之邪伤害最重
并且这段时间入侵的寒邪,往往并不会立刻表现出来,而是等到秋冬季节阳气势弱之时再出来作祟。

那么,我们应当怎样防寒呢?两个方面,一是尽量避免寒气入侵,二是把已经藏在体内的寒气逼出去
用“自然凉”过伏天
防止寒气入侵,最基本的要求就是不要主动把寒气“迎”进来
像我们在夏季喜欢做的吹空调、喝冷饮、趟凉水等等,其实都是主动在给寒气“开路”。
当我们确实觉得暑热难耐时,可以用下面这些“自然凉”的方法,健康地度过伏天。
少量多次喝水
三伏天天然炎热,汗液流失多,我们应当多喝水补充,但不要一次性喝太多,要遵循少量多次的原则,并且水温要适中。
吃些“苦”味
在中医看来,苦味能入心,降邪火去烦躁
夏季吃些苦味食物,不仅能缓解由疲劳和烦闷带来的不良情绪,恢复体力,还能祛暑除热,又可以清心安神、清肺、健脾胃,帮助多个器官进行调整。
穿棉麻材质的衣服
棉、麻、丝这样材质的衣服宽松、透气、吸汗,更有利于汗液挥发,给皮肤和毛孔释放热量的空间,不会觉得闷
修养心性
除了外部的天气炎热,我们的心情如果处于烦躁状态,也会让我们觉得越来越热。

所以我们也可以做一些修养心性的事,让自己的心静下来,比如
打坐、读书、抄经、茗茶、品香、培育花草
等等。

以热制热,冬病夏治
除了不让寒气入侵,别忘了我们体内其实还有淤积的一些寒气,属于陈寒了,这就需要我们“上些手段”把它们逼出来。
那就是“热养法”,以热制热,这也是冬病夏治的原理,夏天阳气充足,那我们就顺着天力,用热能量把体内的陈寒赶走。
喝热茶
而喝热茶或热水不仅能温煦内里,还能促进汗腺分泌,反而更能解暑,但太热也不好,温热即可。
吃热食
“冬吃萝卜夏吃姜”生姜有助于温中散寒,此外,肉桂、苟香等温性调味料,也可稍微多放一点。
羊肉、牛肉等热性的肉类,也可以温阳散寒,尤其适合夏季手脚冰凉、气血不足的人食用。
但有牙痛、上火、发烧等症状,或者体质偏热的人应忌食
热水泡脚
中医认为,人有四根,其中脚被称为精气之根,也是人体精气的凝聚点。
我们的脚,不仅是脾经、肾经、肝经这三条经络的发源地,还是胃、胆、膀胱经的气血灌输之地,穴位十分密集。
可以说,脚对应着五脏六腑,影响全身的气血的经络运行。
贴三伏贴
三伏贴可以说是“冬病夏治”最经典的方法之一了,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敷贴效果,阳气、温热能量能深入身体内部,把隐藏在各处的老寒湿都赶出去。
04
这几种体质
三伏天尤其要小心
进入三伏天,有几种体质的人是需要格外注意的,随着气候的改变会有一些有特殊变化
阳虚之人,借助天力
如果你是阳虚体质,那就非常适合践行我们在上面提到的
“热养法”
,借助三伏天外界强盛的阳气,给自己的身体好好地补一补。

尤其是像有哮喘病、过敏性疾病、免疫力差的人,冬病夏治就很有必要了。
阴虚的人,滋阴去火
阴虚的人,在这个季节是比较难过的。像血液、津液等等,都是阴的物质。阴虚,就是体内的这类滋润的物质不足了,体内就会燥热
“口腔溃疡、喉咙干涩、眼睛胀痛、牙龈肿痛”,这些都是虚火上炎的表现,引起的原因,都是阴虚,到了炎热的日子,再晒太阳,阴液耗伤,就阴虚更明显了。
所以对于阴虚体质的人来说,这个时期就别光跟风养阳了,还需要
滋阴

前面说的牛肉羊肉偏热,阴虚的人更适合吃
鸭肉猪肉
这种滋阴的肉类。同时
多吃青菜
,还可以煮些
百合银耳粥
来喝。

血瘀体质,化瘀良机
血液是液体,温暖则通畅,寒冷则凝滞。所以受寒是瘀血的一个重要的原因。
在夏天,血脉开张,血液循行加快,此时,最有利于活血化瘀,将体内的瘀血彻底化掉。
这时候可以用罗大伦老师推荐的“三参粉”:三七粉、西洋参粉、丹参粉各1克。温水冲服,每天两次。
除此之外,像湿重体质、气虚体质的人同样需要在这段时间给自己的身体“查漏补缺”,可以对照我们在最前面说到的养生重点里方法来祛湿和养气
总之,三伏天是天地给我们的馈赠,在这40天里,或许我们会苦于暑热的天气,但同时这也是全年中绝佳的养生机会,身体的很多问题都可以趁着这段时间,事半功倍地去解决掉。
进入睡力铺,获取更多好物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