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迹 · 用文化给生活另一种可能

主讲:三喵先生
策划:三喵先生
责编:马戏团长

全文约3000字 阅读需要10分钟
◇ 长按识别图中二维码,即可报名参加头牌老师的保定,正定线下游活动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中国也是参战国,不过中国人的参战方式是派劳工。到一战结束的时候,赴欧洲的中国劳工人数有十四万,这些劳工是怎么到欧洲的?他们在欧洲又经历了什么,战后命运怎么样?今天就来聊一聊这个话题。
第一次世界大战自从1914年爆发以来,眼瞅着从速胜战变成了拉锯战,尤其是在西线,英法协约国跟德国就这么挖堑壕对峙,谁都消灭不了谁,每天仅仅维持现状就得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不光是要人去前线打仗守战壕,像物资搬运,战壕挖掘,搬运伤兵,甚至掩埋尸体,都得需要人手。
◇ 一战期间身处堑壕中的英军士兵
时间一长,英法两国的人力资源都有点吃不住了,当时英国殖民地遍布全球,他们从印度埃及等地招募劳工做一些打杂的工作,但这些还不够,于是当时英法两国就有人打起了中国的主意,中国人那么多,而且华工过去给美国修铁路的时候那是吃苦耐劳,服从指挥,给西方人留下了特别好的印象,于是他们想到了招募中国人去打工的主意。
1915年11月,法国方面派遣退役少校陶履德来华考察招募工人的事宜,而英国则是战时内阁直接批准在中国招工。
◇ 梁士诒(中)与各国外交官
当时的中国北洋政府也有人提议派工人去帮助英法打仗,此人是时任中华民国大总统袁世凯的心腹,时任国务总理梁士诒。
他看出战争虽然焦灼,但英法不至于大败亏输,而且相比德国,这两国在中国有巨大的利益。当时中国积贫积弱,在国际上没什么话语权,而如果派遣劳工帮助英法打仗,一方面这些劳工的花销和风险比正规军低的多,另一方面,这也算是暗中策应英法,将来能在国际谈判中争取一个更有利的地位。
当时北洋政府当时还没有对德国宣战,直接以国家名义派工人有违国际公法,于是梁士诒成立了惠民公司,专门负责招工。
◇ 威海港中国劳工的临时营地
◇ 准备奔赴欧洲战场的中国劳工
英法招募的中国工人主要来自于山东省和临近的北方省份,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英法两国有意选拔的结果,他们认为中国北方人身体健壮,吃苦耐劳,比他们过去招募在军营里的黑人好太多了。惠民公司源源不断地把一些在中国走投无路的农民招募过来,他们在经历了严格体检之后,合格者登上前往欧洲的轮船。
到1917年8月,中国对德国宣战,招募劳工就可以名正言顺了。到战争结束时,为英军服务的中国劳工有十万人,为法军服务的有五万人。这些劳工主要负责为前线部队提供各种低技术含量的支持,比如搬运货物、建造营房、挖掘战壕、装填沙袋这些。
◇ 正在清洗坦克的中国劳工
◇ 正在做维修工作的中国劳工
◇ 在工厂工作的中国劳工
◇ 负责搬运炮弹的中国劳工
除了这些搬砖的,有部份劳工文化程度好一点,会讲几句英语,就给分配过去进行技术含量更高的工作,比如修理军用车辆,维护火炮等武器。当时除了前线,后方生产也缺人,还有一部分这样的劳工被企业公司招收,例如施奈德公司和雷诺公司。
这些劳工的到来极大地缓解了协约国的人力短缺问题,而他们吃苦耐劳的样子给了英法军人很深的印象,法国军队总司令福煦曾经评价中国劳工,说他们可以成为最好的士兵,在炮弹的狂射之下他们还能保持很好的姿态,毫不退缩,法国海军甚至还专门提出声明,如果政府再招聘劳工的话,他们只要中国劳工。
华工们从事的工作理论上讲不牵涉到一线战斗,但在当时炮火连天的战场上,华工们亲身经历残酷的战斗是家常便饭。他们经常要顶着德军的炮火挖战壕,有的地方距离德军阵地不超过五十米,等华工挖好了战壕,英国军队才会进驻。
1917年法国皮卡第的一场战斗中,德军冲入了英法阵地,修缮战壕的华工们不得不用铁锹、镐头与德军展开搏斗。当援军赶到时,大部分华工已经战死。除了这些血腥搏斗之外,华工们的每日作业也包括掩埋尸体和护送伤员,有不少华工干这个时间久了,精神失常,不得不给关进疯人院里。
◇ 苦中作乐的中国劳工
即使华工们干的工作如此艰苦,他们还得忍受来自英法军队的歧视。他们的工资远远比不上英法最底层的士兵,而且他们还得居住在单独的营地,甚至连厕所都不能跟英法士兵共用。
除此之外,华人劳工们还经常跟其他的工人发生冲突,尤其是黑人,彼此之间拳脚相加,甚至棍棒伺候,这都是经常的事情。这样的冲突一旦发生,那就要被英法军队以军法伺候,比如关禁闭之类。很多华工人生地不熟,言语不通,遇到这样的情景,很容易想不开,甚至自我了断。有一名华工经历了这些之后精神崩溃,挖了个坑把自己埋了进去,尸骨过了好多年才被人发现。
到了战争结束之后,中国劳工的故事还没有就此结束。他们当中大部分人回国,少部分人留在欧洲,因为英法两国需要他们协助处理战场上遗留的爆炸物。
有不少中国劳工没有死在战场上,却在战后的这项工作中丢掉了性命。如此一来,算上战争阵亡和当时西班牙流感夺去的生命,十四万中国劳工有两万人永远留在了异国他乡。那些战后滞留欧洲的华工们,有一小部分后来在法国找到了工作,甚至和当地的法国姑娘喜结连理,这批华工有五千人左右,成了法国华侨社群的一部分。2002年,最后一名留法的华工去世,算是为这段传奇画上了一个句号。
在法国结婚生子的中国劳工张长松全家合影
◇ 中国劳工朱桂生在一战后,定居兰斯与当地法国姑娘巴蒂斯特相爱结婚,婚后育有一子二女。二战发生后,他参加法军,并成为二战的幸存老兵。2002年3月5日,作为最后一名留法华工的朱桂生先生在法国拉罗舍尔市的家中逝世,享年106岁。
整个战争期间,华工的牺牲非常巨大,也为协约国做出了巨大贡献。但在战后的巴黎和会上,各国却对中国的贡献熟视无睹。甚至战前德国在山东的特权直接就转让给了日本。
消息传开之后,不但举国哗然,远在欧洲的华工们也愤怒了。1919年6月27日,《凡尔赛条约》正式签字的前一天,留在巴黎的华工举行了声势浩大的抗议活动。
◇ 照片中坐在中间的亚裔男性,就是一战中国劳工毕粹德
那一天,中国代表团首席代表陆徵祥收到了一个奇特的包裹,他打开一看,发现里面竟然是一把手枪和一张字条,字条上写着:苟签名承诺日本之要求,请即以此枪自裁,否则吾辈必置尔于死地!署名为:“中国劳工——山东省莱芜县牛泉镇上裕村农民,编号97237,毕粹德。”
寄出手枪与字条的,正是当时尚在法国的中国山东籍劳工毕粹德。而中国代表团成员也和华工们一样,觉得承认合约是奇耻大辱,索性拒绝签字。此事引发了一系列的思想运动,进而改变了往后的历史。
华工们当年在欧洲战场遍尝艰辛,受尽屈辱,很多人连一块属于自己的墓碑都没有,如今法国多地的一战墓园里,你还能看到华工的纪念碑,这些墓碑没有名字,只有一个冰冷的数字,上面刻着中文的一些吉祥话,比如流芳千古,虽死犹生,这就是那些华工们留在世上全部的东西了。随着时间的推移,华工们的故事被逐渐挖掘出来,成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叙事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 位于法国北部诺莱特村的华工墓地,这个欧洲最大的华工墓地里长眠着842名华工
1998年,在巴黎市政府的支持下,法国华侨华人捐款在巴黎树立了一个纪念碑,以彰显十几万华工在一战时作出的贡献。同年,法国政府把代表军人最高荣誉的“荣誉军团骑士勋章”授给当时还在世的两位参加过一战的老华工,2017年,30多名华人在伦敦唐宁街前的阵亡烈士纪念碑敬献花环,这是英国首次在正式活动中纪念参与一战的中国劳工。而BBC更是推出了专题纪录片《被英国遗忘的军队:中国劳工兵团》,以纪念那些为战争作出重大贡献的华工们。
◇ BBC专题纪录片《被英国遗忘的军队:中国劳工兵团》海报
在中国的历史上,华工赴欧洲参战,是中国第一次借助民间的力量参与国际事务。这期间有非常多的艰难辛酸,华工们也遭到了不公正待遇,但唯有诚实面对,更加开放,更加积极地走出去,中国才能有机会据理力争,改变自己的国际形象和地位。这也是当年那些前辈给我们现在人留下的教训。
*本文首发于「循迹晓讲」公众号 未经授权 不得转载
*配图源于网络,若有侵权,后台联系删除
(END)
◇ 长按识别图中二维码,即可报名参加头牌老师的保定,正定线下游活动
◇ 长按识别图中二维码,即可报名参加谢承汇老师的颐和园线下游活动
◇ 长按识别图中二维码,即可报名参加赛艇老师的沈阳故宫线下游活动
◇ 长按识别图中二维码,即可报名参加三喵老师的南京中华门线下游活动
★历史大咖正在进驻循迹晓讲ing,我们将帮助您成为百万UP主,讲自己的漫聊,阐述您对历史事件的独到见解。

★想成为我们的合作伙伴吗?想成为循游线下领队吗?想加入循迹大家庭吗?有录制过的小片,Volg,写过的讲稿,欢迎给我们投喂。

★投喂方式:添加微信号:readrenxin,和我们聊聊你有趣的想法。

●点击“阅读原文”即可获取更多精彩内容●
东乡血案上:良吏治民,民死上千?| 循迹晓讲
为啥支持乌克兰,就不该盼着俄国二次解体?| 循迹晓讲
拿到“尚方宝剑”就能“上斩昏君,下斩谗臣”?| 循迹晓讲
孔乙己们如此焦虑,要不要给他们注入“正能量”?| 循迹晓讲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