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迹 · 用文化给生活另一种可能

主讲:三喵先生
策划:三喵先生
责编:马戏团长

全文约3000字 阅读需要10分钟
◇ 长按识别图中二维码,即可报名参加头牌老师的保定,正定线下游活动
前些日子某媒体点名批评了所谓的“孔乙己文学”,对不知道的人而言,还以为是鲁迅的作品又被批判了,但其实此孔乙己非彼孔乙己,所谓“孔乙己文学”,按照钦定的意思,他们以“学历是我下不来的高台,更是孔乙己脱不掉的长衫”等句式来抒发自己大学“毕业即失业”的迷茫和低沉心情。
◇ 相关话题在互联网上讨论量极高
这样的心态,非常没有精神,非常不正能量,被正能量爆棚,没地方可释放的官方平台给批判,也算是理所当然的事情,而最终的结论,也无非是呼吁年轻人振作起来,无论形势多么严峻,一切都大有可为,大不了可以去夜市卖土豆一天赚九千块钱。
◇ 卖炸土豆小吃,可以日入九千
◇ “网友质疑让查税”
只不过这样的批判有点古怪,从字面意思上说,大学生拿高学历比孔乙己的长衫的时候,不管《孔乙己》的作者周树人是否愿意,孔乙己这个形象就成了必须来讨论的话题——他是一个挺悲惨的文学形象,最后的结局也是“大约孔乙己的确是死了”。
那么,他的悲剧是怎么造成的呢,当然有他自己的原因,比如说给人写文书不认真三心二意,比如偷书,还振振有词地说“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然后就是被吊起来打。除此之外,他可曾因为自己懂得“茴香豆的茴字有四样写法”而去为害乡里,鱼肉百姓么?如果没有的话,那就不能认为孔乙己的所谓“清高”该为他的悲惨命运负全责,这是很浅显的道理。
一如一位长者有云,一个人的命运啊,当然要靠自我的奋斗,但也要考虑到历史的行程。孔乙己也没有想到,自己拼尽全力读书考科举,怎么到最后“终于没有进学”呢?而在当时,历史的行程就是科举制嘛,所以,在孔乙己“大约的确死了”之前,会不会念两句诗呢,肯定不是“苟利国家生死以”,而是“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大约如此的罢。

◇ 科举之下的可怜人

说到科举,对其褒扬者有之,而贬斥者亦有之。在孔乙己生活的清末,贬斥的声音占据了压倒性优势,周树人的弟弟周作人,周作人曾将科举八股文与“鸦片”、“缠足”、“阉人”并列,认为是荼毒中国人的四大害。而作为个体,是没有办法超越自我去站在上帝视角进行宏大叙事的。科举到了明清,根本就不是“选拔人才”,而是要用八股文去禁锢天下人的思想,让他们没事儿别瞎琢磨。
关于这一点,明太祖朱元璋亲自垂范,把《孟子》给删了个七七八八,里头所谓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些大逆不道的言论,统统给删了,留下的那些玩意儿才是科举考试的命题范围,就算是往后朱元璋不在了,但科举考官也没人真拿这话来命题,搞不好是要掉脑袋的。
◇ 《孟子节文》中被删除的章数统计
既然如此,就别指望科举真的是“选人才”。清末时的康有为与梁启超二位力主废除科举,说起来梁启超十二岁便入学成为秀才,十七岁举人,被称为神童,算是科举得意。但梁启超中举后自认“帖括之外不知有所谓经史也”,也就是说,梁启超认为自己就是个科举时代的做题家,直到他遇见康有为才发现原来自己一窍不通,反而要拜老秀才康有为为师。
相反,康有为书香世家,家中有万卷书楼,年少已熟读经史子集古今典籍,但他失意科场二十载。三十六岁时方才时来运转中举人——连康有为都是如此,那么科举的失败者,似乎也并不都是值得鄙视的。
◇ 康有为与梁启超合影
更何况,科举的成功者不堪者也相当多,不说别的,只一条,科举讲的是四书五经,但您中了举人就可以当官了,当官所需要的各种知识,如何应对钱粮刑名等杂事,如何打点上下关系,如何应对地头蛇,凡此种种,都不是四书五经里能找到答案的,就更别提先秦时期的四书五经,跟帝制时代的官场差别有多大了。
于是越到后来,尤其是明清时期,读书人当了官,对这些东西一无所知者大有人在,所以师爷胥吏这样的团体应运而生,用来填补靠科举上来的读书人“知识和现实”之间的落差。
◇ 科举制下催生出师爷胥吏这一特殊群体
既然科举制下的幸运儿在最好的时候也得靠着师爷胥吏干活,那么如果再坏一些,那就简直是没眼看。说起来,当官了,那就有了权力,也就有了责任,权责从来是对等的。如此说来,哪怕是小说里中了举的范进,都可以被理直气壮地鞭笞——您这样子想要当官的话,如何负责呢?科举制到了后来,几乎每一个考中的幸运儿都可以被找到这样那样的黑点,而许多历史的悲剧,也是假他们的手来进行,这个时候,说他们不无辜,一点问题都没有。
可是孔乙己呢?他连秀才都不是,自然没有当官的资格,更没有“需要为别人负责”的时候,这个情况下说他可恶,不觉得过分么?诚然,鲁迅塑造了孔乙己,而不要忘了当年鲁迅为什么弃医从文,还不是因为看到了许多麻木的看客么?小说《孔乙己》当中,四周那些麻木的看客,那样的嘴脸,大约才是鲁迅真正想刻画的罢,只是可惜,随着时间的流逝,大家只记住了孔乙己,并拿他的形象来揶揄一切“看似可怜可笑”的形象,却全然忘了在这个过程中,自己起码的同理心去了哪里。
◇ 连环画中的孔乙己
从这个意义上说,观众选择作品,作品也在选择观众。对着一群毫无同理心的人,《孔乙己》这个作品,大约剩下的也只能是嘲笑的价值了。
简而言之,一个扭曲了所有人的科举制下,一个可怜人的命运,没有得到看客们的丝毫同情,反而成了反面的教材,既然如此,有人当然可以理直气壮地说“孔乙己的长衫要不得”,要“很有精神”,闯出一片天地,一如当年科举的成功者一样——比如严嵩(老来丧子,乞讨街头),比如张居正(想想他儿子的命运吧),比如叶名琛(不战不和不守,不死不降不走),等等等等,等等等等。
再或者,就算科举失败了,人也可以有别的出路嘛,比如一个屡试不第的书生,看了一本圣经之后忽然觉得自己很行了,如你所知,他的名字叫洪秀全。

◇ 豺狼当道,安问狐狸?

当然,以上说的都是历史,1906年,也就是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的那一年,科举终于给废掉了,但很多事情,不是废掉一个制度就能解决的。
现在到底如何了,我也不了然,看着那些轻飘飘的指责背后缺了点什么,总让我想到东汉时期的一句话——豺狼当道,安问狐狸。只不过,这句话放在这里并不合适,既然如此,那就用黑泽明导演的《七武士》里一些片段结尾吧:
“你们把农民当作什么?以为是菩萨吗?简直笑话,农民最狡猾,要米不给米,要麦又说没有,其实他们都有,什么都有,掀开地板看看,不在地下就在储物室,一定会发现很多东西,米、盐、豆、酒...到山谷深处去看看,有隐蔽的稻田。表面忠厚但最会说谎,不管什么他们都会说谎!一打仗就去杀残兵抢武器,听着,所谓农民最吝啬,最狡猾,懦弱,坏心肠,低能,是杀人鬼。
“但是...是谁令他们变成这样的?是你们,是你们武士,你们都去死!为打仗而烧村,蹂躏田地,恣意劳役,凌辱妇女,杀反抗者,你叫农民怎么办?他们应该怎么办?”
*本文首发于「循迹晓讲」公众号 未经授权 不得转载
*配图源于网络,若有侵权,后台联系删除
(END)
◇ 长按识别图中二维码,即可报名参加头牌老师的保定,正定线下游活动
◇ 长按识别图中二维码,即可报名参加谢承汇老师的颐和园线下游活动
◇ 长按识别图中二维码,即可报名参加赛艇老师的沈阳故宫线下游活动
◇ 长按识别图中二维码,即可报名参加三喵老师的南京中华门线下游活动
★历史大咖正在进驻循迹晓讲ing,我们将帮助您成为百万UP主,讲自己的漫聊,阐述您对历史事件的独到见解。

★想成为我们的合作伙伴吗?想成为循游线下领队吗?想加入循迹大家庭吗?有录制过的小片,Volg,写过的讲稿,欢迎给我们投喂。

★投喂方式:添加微信号:readrenxin,和我们聊聊你有趣的想法。

●点击“阅读原文”即可获取更多精彩内容●
努尔哈赤:辽阳刁民这么多,何处才是安乐窝? | 循迹晓讲
川盐济楚:四川盐商救了大清,为何没得好下场?| 循迹晓讲
舰娘文化:为啥海军喜欢把“船”当老婆?| 循迹晓讲
1853年小刀会起义,为啥最后赢家是租界房地产商?| 循迹晓讲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