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迹 · 用文化给生活另一种可能

主讲:赛艇队长
策划:赛艇队长
责编:马戏团长

全文约3000字 阅读需要8分钟
◇ 长按识别图中二维码,即可报名参加赛艇老师的沈阳故宫线下游活动
◇ 长按识别图中二维码,即可报名参加三喵老师的南京中华门线下游活动
最近某些媒体一直在渲染,乌克兰前线战事胶着,前线兵员不够,乌军都从后方抓壮丁参军。而且抓壮丁到什么程度,街边算命的瞎眼老大爷也被征兵了,国内乌克兰族男性被征得差不多,现在又要征匈牙利族,还让招来了匈牙利总统的抗议。
◇ “可他们渴望和平,基辅代表美国的利益,凭什么要乌克兰人卖命呢。”对上面这些给不到出处来源的信息,尤其是这些劣迹斑斑的时事军事博主发布的消息,其可信度要打个一折。
由此他们得到一个结论,现在乌克兰人死战不退,是因为他们长官拿枪逼出来的。那么这个说法到底可不可靠?抓来的壮丁战斗力如何?今天就来聊聊这个话题。
在中国的先秦时代和欧洲的中世纪以前,本着权责对等的原则,参加战争的都是公民或贵族,不承担社会责任的民众没有参战的义务。不过随着战争规模扩大,原来的公民和贵族们忙不过来,就只能征调平民参军了,也就是我们说的抓壮丁。
纵观秦大一统后的2000多年历史,抓壮丁这种事就没停过,给诗人文学家留下丰富的创作素材,比如杜甫的《石壕吏》讲的就是一起深夜抓壮丁的故事。
◇ 杜甫亲眼目睹一起深夜抓壮丁的事件
不过,要是抓壮丁抓得太离谱,也会引来民众的反抗,比如说金朝末年宣宗时期,因为北边有蒙古南边有南宋,为了应付连年的征战,宣宗曾下诏强迫丁壮入伍。号为“签军”,连退休老干部都得穿铠甲打仗去,最后闹的是州县骚动,闾里不安。全国各地到处都是农民起义,其中有个叫杨安儿的壮丁,号召弟兄们起兵反金,自封皇帝改元天顺,在山东地区闹了个天翻地覆,金国不得不调来重兵围剿,才平了这股匪患。
◇ 阿尔伯莱希特·华伦斯坦(1583年9月24日-1634年2月25日),波希米亚军事家
不光是中国,西方在战争中也用壮丁,欧洲三十年战争时期,效忠皇室的名将华伦斯坦就喜欢抓壮丁。当时欧洲各国都喜欢花钱让雇佣军去参战,华伦斯坦为了避免民众被对面阵营的雇佣走,索性先下手为强,把适龄劳动力抓壮丁编进自己的军队。因为他每到一处当地劳动力就损失殆尽,因此人们又称呼华伦斯坦的军队是“蝗虫大军”。
哪怕到了近代,西方国家也没放弃抓壮丁,因为军队既给不出足够的薪饷,也拿不出有力的精神动员,所以只能强迫服役。比如说普鲁士国王腓特烈二世的陆军和英国皇家海军,为征到足够的兵员,普鲁士王室可谓不择手段,不仅是在国内抓人,甚至派出小分队到其他的邦国去抓壮丁,普鲁士周边的一些小邦国,像梅克伦堡、图林根,适龄男子都捉襟见肘了,以至于这些邦国需要颁布专门法令,动员民兵做好本地区的安保工作,避免普鲁士的抓丁团来偷人。
◇ 皇家海军的“抓丁团”抓壮丁的情景
皇家海军也一样,从伊丽莎白一世时期,皇家海军因为规模急剧扩大,原来的水手就不够用了,海军给的工资不多,招不来真愿意参军的。所以海军军官会带着手下在港口城市游荡,觉得谁行走坐卧像当过水手,有出海经验,就直接带上军舰。有一次皇家海军因为人手实在缺,在北美殖民地派出去3000人抓壮丁,最后抓来800人。
◇ 长按识别图中二维码,即可报名参加赛艇老师的沈阳故宫线下游活动
◇ 长按识别图中二维码,即可报名参加三喵老师的南京中华门线下游活动
为了避免这些壮丁半路逃跑,只能让他们在人员密集的地方扎堆,让他们失去逃跑的可能。皇家海军抓的壮丁都是塞进军舰,根本没机会逃跑。
◇ 图为1741年4月的莫尔维茨会战,普鲁士步兵扭转战局,击败奥地利军队
普鲁士陆军也一样,腓特烈二世自己就说过,单个士兵、独立的小分队都不可靠,为此他在部队的行军扎营方面制定了近乎啰嗦的规则:军队不得在大树林附近宿营;军队扎营时,侧翼和后方应该有轻骑兵驻扎看守;部队如果执行任务一定要选择在白天,尽量避免夜间行动;如果部队外出筹措军粮或者下河洗澡,必须列队由一名军官带领,普鲁士的军官都是军事贵族出身,不是抓壮丁来的,也就没有开小差的问题。
在普鲁士军队里,平均每37名士兵就有一名军官,这在当时是一个相当高的比例,同时代其他国家平均80到100人才有一名军官。
除了不给壮丁逃跑的空间,还要对他们实行严刑峻法,让这些人断了逃跑的念头。皇家海军的严刑峻法是鞭刑,基本上每天都会找到一个犯了错的水手,关一宿禁闭后第二天中午要当着全体水兵的面抽鞭子,每抽一鞭子,军官都要用手指抹去鞭子上的血,甩到甲板上。几鞭子下来这位倒霉鬼就血肉模糊。
 七年战争中古代普鲁士士兵
腓特烈二世也一样,治军的手段就是皮鞭加棍棒这一点连他本人也不否认:“要使士兵怕他的排长的棍子甚于怕敌人的子弹,如果士兵都开始有思想,就没人愿意当兵了”。
通过这几轮暴力威胁,再有思想的士兵也被吓怕了,这时候长官们会很合时宜的推出来一份白名单,单子上写的动作都可以做,没写的要是做了就又得受罚。长此以往,抓壮丁来的士兵只能做简单的重复性操作。比如前进、装弹、射击,在军舰上向一个方向开炮。让他们依靠自己的士气主动杀敌,开动自己的脑子做复杂战术配合是万万不能的。
这种抓壮丁参军的行为不只是在英国普鲁士有,只要是发生过大规模战争的国家,像法国俄国等,都有过抓过壮丁,训练方法也跟前文说的大差不差。因为壮丁的主观能动性都被磨没了,所以近代战争都打的比较死板,一方面是武器的原因,另一方面就是士兵离不开军官,所以只能聚在一堆行军。
当时欧洲交战还有一个惯例,不能射杀军官,也跟这有一定关系,毕竟军官是整支队伍里唯一一个能思考的人,军官死了部队就散了,如果一上来就把军官打死,就算是赢了也显得胜之不武,有失贵族身份。
 一战中德军重机枪阵地
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武器有了进一步的更新换代,欧洲军队原来抓壮丁的玩法就行不通了。哪怕是最简单的步兵冲锋,也需要机枪和火炮的掩护支援,步兵得学会找掩体、救伤员、火力压制。再加上炮兵和轰炸机的威力越来越大,陆军必须分散到更大的空间才能存活,军官可能都看不见自己手下的所有士兵,更不用说夜间作战了。
如果这股士兵都是由壮丁组成的,那他们肯定会离开军官视线后就找地方藏着一直到战斗结束,这样的士兵在战场上发挥不了任何作用,招他们进军队绝对是脑袋抽风了。现在随着平等思想出现,各国也都改善了军队待遇,当兵不再是一个费力不讨好的苦差事,民众也不会再用兵痞对他们进行侮辱,这样民众自己参军的意愿会增强,自然就不用抓壮丁。
说回到开头,传闻中乌军大规模抓壮丁,我觉得不可信。现在俄乌战争已经打了一年,乌军可以说是寸土不让,巴赫穆特的巷战更是打成了绞肉机,如果前线是一群壮丁的话,早就一触即溃了,根本不可能坚持这么长时间。再说乌克兰自战争爆发之初发布的动员令,也都是动员有军事经验的人入伍,这会儿还在这反复强调抓壮丁,那就是李莲英跟安德海聊天——无稽之谈。
相反俄军自打局部动员后,倒更像是抓壮丁,民众听到消息都往国外跑不说,在征兵的时候不少地方因为强征入伍引发骚乱,士兵到了前线之后不仅是没有武器弹药,连最基本的吃喝都难以保障。
 俄军中的布里亚特族“战壕网红”
前段时间有俩个布里亚特族的士兵在战壕里拍段子,分别被粉丝称为不列哥和眼镜哥,这两位在前线就吐槽自己吃不饱穿不暖,甚至连子弹都得省着打好跟别人换烟抽。
如果对面乌军打过来了,饥寒交迫的不列哥和眼镜哥八成会投降或跑路,够呛死战到底,有兵如此,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去年俄军会出现“伊久姆大撤退”和“第聂伯河冬泳大赛”。话说回来已经很长一段时间没有不列哥发布的段子了,笔者希望他现在安全,毕竟曾经给我们带来那么多快乐。
*本文首发于「循迹晓讲」公众号 未经授权 不得转载
*配图源于网络,若有侵权,后台联系删除
(END)
◇ 长按识别图中二维码,即可报名参加头牌老师的保定,正定线下游活动
◇ 长按识别图中二维码,即可报名参加赛艇老师的沈阳故宫线下游活动
◇ 长按识别图中二维码,即可报名参加三喵老师的南京中华门线下游活动
◇ 长按识别图中二维码,即可报名参加三喵老师的上海徐家汇线下游活动
★历史大咖正在进驻循迹晓讲ing,我们将帮助您成为百万UP主,讲自己的漫聊,阐述您对历史事件的独到见解。

★想成为我们的合作伙伴吗?想成为循游线下领队吗?想加入循迹大家庭吗?有录制过的小片,Volg,写过的讲稿,欢迎给我们投喂。

★投喂方式:添加微信号:readrenxin,和我们聊聊你有趣的想法。

●点击“阅读原文”即可获取更多精彩内容●
休斯夫人号事件:乾隆为啥非要洋人以命抵命?| 循迹晓讲
钦迪特部队:端炮楼,炸铁路,英军也有“敌后武工队”?| 循迹晓讲
海间联邦:一个世纪前的“反俄联盟”?| 循迹晓讲
玩个“鸡你太美”,惹谁不高兴了?| 循迹晓讲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