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迹 · 用文化给生活另一种可能

主讲:赛艇队长
策划:赛艇队长
责编:马戏团长

全文约3000字 阅读需要10分钟
◇ 长按识别图中二维码,即可报名参加三喵老师的上海徐家汇线下游活动
◇ 长按识别图中二维码,即可报名参加头牌老师的沈阳锦州线下游活动
现在我们听说某某年纪轻轻依靠家大业大,父母荫庇,进而胡作非为不学无术,我们就会称呼他是个“衙内”。比如前一阵火遍全网的某某鲶鱼,如果自家有权有势,家大业大,但自己的子女没有低调做人,放飞自我,大概率会被人叫“衙内”。
可以说“衙内”这个词放在今天已经成了一句骂人话,那么衙内到底是什么群体?又做过啥事才这么招人骂?今天就来聊聊这个话题。
◇ 陕西省长乐公主墓中身着甲胄的唐军武士
衙内顾名思义,“衙门”以内的区域,自然就被叫“衙内”了。最早这个词出现在唐代,跟官二代八竿子打不着,是禁军的一个称呼,唐德宗“敕左右卫上将军、大将军并于衙内宿”,要求自己的禁卫军头领晚上要在宫里值班,保护皇帝的安全。
此后衙内演变成了仪仗队和警卫队,比如皇宫里的禁卫和仪仗队,就“分为五仗,号衙内五卫”。地方上中晚唐由于藩镇割据,各地节度使都可以自己招募属官,涉及到保卫节度使安全的部门,也冠以“衙内”两个字,比如“衙内指挥使”,“衙内兵马使”等,既然是保护长官的安全,那自然是只有最亲近的人才能胜任,节度使下面的官员们为了表示自己的忠诚,纷纷把自己的软肋送过来当差,久而久之,“衙内”官就成为高官权贵子弟的聚集之处。
到了宋代,天下承平,又吸取前朝藩镇割据的教训,地方官自己招募属官掌兵的权力被完全剥夺,自然不会再有衙内们来保护地方官的安全。可这些带着“衙内”二字的官名却保留下来,被当做分给功臣或高官之子的荫职,这种职务没实权,能当上完全是因为自己老爹的背景。
这样一来,“衙内”一词便彻底与“官二代”绑定在一起。以至于到了宋元之交,即便从来没任过什么“衙内”官的权贵子弟,也可以称呼“衙内”以示尊敬。
因为衙内的家庭背景都不一般,皇帝也会拉拢这些衙内做驸马,以此来拉拢朝中重臣,宋朝大部分驸马都是二代出身。
◇宋太祖赵匡胤画像
宋太祖的大女儿嫁给了王审琦的衙内,二女儿嫁给了石守信的衙内。不过也有衙内志向远大,对于皇帝抛来的橄榄枝视而不见,赵匡胤在位时宿卫万岁殿衙内叫李继昌。
天天和赵匡胤低头不见抬头见的,赵匡胤见小伙子长得不错,而且颇有能力,再加上他老爹是李崇炬,官居枢密院使,大宋国防部长,就想把自己的公主许配给他。
但这位李衙内说宁当衙内不当驸马。原因在于当了驸马政治上就不能进步了,宋朝的驸马结婚之后只能挂一个驸马都尉的虚衔,然后就可以养老了。
为了表示不娶公主的决心,李继昌赶紧闪电结婚找了个老婆,赵匡胤知道这件事后虽然心理不爽,但李继昌毕竟是个人才,也没给他穿小鞋,出入皇宫仍然如履平地。李继昌的结局还是不错的,后来被宋真宗封为左神武军大将军。
也许是他们家的基因不错,李崇炬的儿子李遵勖也是仪表堂堂,赵官家也是铁了心要和老李家结亲,宋真宗妹妹万寿公主指婚李遵勖,这一次他们终于成了一家人。但这李遵勖是个乱人伦的渣男,居然和万寿公主的乳母搞到一起,还被万寿公主抓了一个现行。为此李遵勖上表自贬外派。后来他们家有一个后人很有名,叫李修元,后来出家叫济公。
◇包拯家训
对于像李遵勖这样有辱家风的衙内,宋朝的士大夫家族也不想看见,所以这些家族都制定了《家训》,用来约束后人的行为,范仲淹有《义庄规矩》,包拯晚年也留下一则家训,“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於大茔之中。”只要后人贪污就被包氏家族除名。
这些家训确实也规范了他们后人的行为,包拯的儿子包绶,孙子包永年,都在不折不扣的执行的老包的遗言。另外宋朝还保留着“恩荫”之制,但科考已是取士的主流。据统计,两宋141位宰相中,可考为“官二代”的有62人,其中53人正儿八经是科考出身,只有9人靠恩荫得官。由此可见,这些衙内们还是很争气的。
可惜的是,争气的衙内只是少数,大部分人都像李遵勖一样荒唐透顶,南宋史学家李焘在《续资治通鉴长编》中记载,宋太祖年间洛阳城中十位骄横跋扈的官宦子弟,称他们为十衙内,平日里放荡不羁。宋太祖执政期间因为自身羽翼未丰,用得着这些衙内们的父亲,所以对这些衙内的不法行为只是睁只眼闭只眼。
之后继位的宋太宗赵光义为了解决这些横行霸道的官二代很是费了一番脑筋。先让地方官将这些小祖宗的名单统计出来,然后统统召至京城,给了一个“殿前承旨”的官做,权且放在自己眼皮子底下管起来。可惜他这办法实在治标不治本,“衙内”们的“豪横奢纵”并未因此而止,反而是看见了京城的花花世界玩的更开,最后成了民间祸患的象征。
既然衙内风评这么差,所以宋末元初出现的戏剧作品中,他们自然不会有好形象,元杂剧角色第一次出场都会说一段定场白,而在衙内们的定场白中,基本少不了几个“必备要素”:花花太岁、浪子丧门、权豪势要、累代簪缨、以及打死人不偿命。民众看见这些戏曲,自然对衙内的反面形象进一步加深,所以《水浒传》里才会有高衙内这样的形象。
◇央视版《水浒传》中高衙内形象
如果说戏曲里和宋朝的衙内们离现实生活较远,民众对衙内没有直观感受,那明代历史上有一个著名“衙内”的人物基本就让民众真切的感受到了。他就是嘉靖年间直浙总督胡宗宪的儿子。
这位胡衙内仗着自己老爹是总督,在江南地面上横行霸道,每到一处,皆要求地方官盛情款待。可当他到了淳安县境内时,不巧碰上了“第一清官”海瑞。海瑞当然不会给这种公子哥儿眼色,受了冷落的胡衙内只好拿驿馆的驿卒出气。海瑞听说后丝毫不客气,跟人说:“胡总督以前出行时,都勒令当地不要铺张招待。这个小子如此放肆,一定不是胡总督的儿子!”于是不由分说,将胡衙内抓起来,所带财物全部充公,胡宗宪也吃了个哑巴亏,不好再说什么。
这起事件实在是太有戏剧性,因此也被后人编成“海瑞智斗衙内”,在后世广为传颂。自此衙内在人的心中就彻底坐稳了今天的形象。
衙内们甭管是雄才大略,还是无恶不作,本质上还是皇帝集权的产物,衙内能横行霸道的原因,是他爹在皇帝面前受宠,如果没有这个爹,或者是皇帝不宠他爹了,衙内就啥也不是。
*本文首发于「循迹晓讲」公众号 未经授权 不得转载
*配图源于网络,若有侵权,后台联系删除
(END)
◇ 长按识别图中二维码,即可报名参加三喵老师的上海徐家汇线下游活动
◇ 长按识别图中二维码,即可报名参加头牌老师的沈阳锦州线下游活动
★历史大咖正在进驻循迹晓讲ing,我们将帮助您成为百万UP主,讲自己的漫聊,阐述您对历史事件的独到见解。

★想成为我们的合作伙伴吗?想成为循游线下领队吗?想加入循迹大家庭吗?有录制过的小片,Volg,写过的讲稿,欢迎给我们投喂。

★投喂方式:添加微信号:readrenxin,和我们聊聊你有趣的想法。

●点击“阅读原文”即可获取更多精彩内容●
芬兰加入北约:谁才是真正的地缘政治大师?| 循迹晓讲
莫斯科号下潜一周年:损管差成这样,还有脸混吗?| 循迹晓讲
丁宝桢擒杀慈禧宠阉安德海,为啥没被西太后报复?  | 循迹晓讲
老祖宗的株连制度很有“威慑力”,要不要恢复?| 循迹晓讲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