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陈希为2021届北大历史系优秀博士论文获奖者
博士论文写作随想
2021届历史学系博士毕业生  陈希
我是北京大学2017级博士研究生陈希,研究方向蒙元史,导师党宝海副教授。我的博士论文题目是《窝阔台汗时代大蒙古国研究》。获知自己的论文被评为历史学系优秀博士论文,在喜悦之余,我也深怀对历史系诸位师长同道的感激之情。在历史系六年的求知和探索,为我写作博士论文奠定了坚实的学识基础;这里大师云集、鸿儒往来的学术环境,拓展了我对专业研究的涉猎领域。现在恰有机会与各位学友分享写作心得,希望我的经验能为大家提供参考。
· 一、选题:兴趣、擅长和关注度 ·
对于博士论文的选题,理想状态是“喜欢且擅长”。以我的经历来看,受到个人学术积累、专业研究现状及其他多方面原因,最后确立的论文题目可能与自己最初的兴趣相去甚远。刚上大学时,我曾幼稚地考虑过以后的研究方向,从兴趣角度和个人资质出发,心中暗想着日后不涉语言、民族、边疆。后来就学了元史。这三个“宏伟目标”,当然也一个都没实现。到了硕转博时,我提交的博士研究主题是元代监察制度,当时为此还做了不少准备。结果由于在波斯语学习、史料研读上花费时间的增加,研究关注点也就自然发生了变化。真正确定现在的论文主题,已经是博士二年级期末了。
这自然不是“天赋型选手”的成长路径。不过,研究方向、兴趣点发生更变,其实也是探索自己“擅长”的宝贵机会。发现感兴趣的问题,不妨先尝试写成单篇论文。通过梳理学术史可知该方面是否还有可探索的空间;而能否从这篇文章发现两到三个,甚至是更多关联问题,就知道这里能否成为博论预备题目的“诞生地”了——能够找到隐藏的关联问题,甚至知道如何架构、如何展开论述,就说明对这个大主题是“擅长”的。而如果在单篇论文的写作中,已经词穷意尽、无处延展,就应果断放弃这一题目,不必再“为赋新词强说愁”。这可能是由于题目本身存在局限性,也可能是作者一时无法发现合适的切入点,“喜欢”但是不“擅长”,也难以构成博论的理想选题。
在研究领域找寻喜欢的题目时,还要注意题目在学界的讨论度。有些题目满足“喜欢且擅长”的基本条件,却非研究者们时常探讨的内容。对于这种情况,或者作者对题目有足够把握,可引发学界对新议题的探讨;或者就应考虑,选择这一题目能不能与其他研究者形成讨论?在我准备绪论时,导师曾经问我:“你的论文要在什么方面、和哪些学者进行探讨?”这对我后来梳理学术史、乃至论文中诸问题的探讨启发很大。各位不妨用这一提问来检视自己的准备工作。涉足前人未发之地,当然会有先见之功;但若难得同道争鸣,孤芳自赏似不利于个人研究的长远发展。如果题目的某些方面已有前贤讨论,或正好涉及目前学界关注的问题,与已有成果的互动,更有利于作者直面异见、验证己说,得出更为可靠的结论。
以我的情况来看,“未发之地”和“旧说新检”有时也并非截然对立。在一个合适的大主题下,往往同时存在符合这两种情况的具体问题。这就给予作者破、立的双重机会。辩驳有力且立论成说,才能凸显论文的价值。
· 二、绪论:学术史梳理与知识储备 ·
由于写论文时数次改动绪论,我对这部分的撰写经历记忆颇深。在进入论文内容的写作前,我先花费了半年多的时间准备综述。因论文主题涉及面广、我又希望尽可能多地利用域外史料,综述初稿更像是一篇体量过大的读书(史料)笔记,其中记录了先行研究的主要论点、拟用史料的具体记述等内容。这些内容虽直接有助于正文的写作,但就绪论的呈现来说,是完全不合格的。绪论中的综述,作用在于梳理学术史、指出已有研究的缺漏之处,从而生发各章节要探讨的重点问题;史料介绍也以应言简意赅,只需体现材料如何服务于论证、或史料使用的注意方面(如某些史料的最优版本、内容批判等)即可。按照这一标准,开题后我对初稿进行了大量删减或重写,最终综述部分的字数不到原来的百分之三十。对积累深厚的同学来说,写综述或可一步到位;而如果像我一样涉及问题较多、一时难以把握脉络,一步分成两步走,也是可行的办法。
除了综述和史料介绍,绪论中还有用以“开宗明义”的选题缘起。惭愧的是,这部分我也没能一气呵成,前后重写了三次。究其原因,我想还是前期的背景知识储备不足。系里师长都常强调广泛读书、拓展视野的重要性,日常积累的成果就会在这里体现出来。选题缘起实际是更宏观意义上的学术史梳理,但较之综述,作者的选题意旨和学术取向要占据更为突出的地位。如果把论文比作地球,综述的作用就在于说明地球上的山川湖泊何以成为现有面貌,且作者认为它们将如何发展;而选题缘起的作用,则是阐明作者眼中的地球在太阳系,乃至银河系的位置和运行方式。要阐明自己的研究在什么时段、什么领域具有何种作用,就需要对论文主题关涉的方面有宽广而准确的把握。在我预答辩时,李新峰老师曾提出,博论主题应该从宏观脉络中“生长”出来,而非由作者机械地预设问题。好的选题缘起,就会自然构成博论主题的“生长环境”。
· 三、架构:“内力”和“外力”
博士论文与单篇论文的最大区别,就在于前者有形成体系的内在要求。进一步说,博士论文各部分内容所形成的“合力”,应该大于每一章节给读者造成的影响力。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从总体上说,有些与主题关联较弱的内容,即使写得再精彩,也必须从正文中剔除;当题目本身有视角侧重时,亦无须“面面兼顾”,突出重点才能增强论证的集中性。以我的论文为例,在最初的第一章中,我花了不少时间写出一节关于“海内汗”问题的讨论。我本想以此节为第一章的重点,没想到导师看后,建议我删除这节,并重新调整第一章的布局。党老师当时以“罗丹砍去巴尔扎克雕塑之手”的故事作比,说这节内容就像这双手,影响了论文整体。虽然删去寄以重望的内容很让我不舍,但毕竟“砍下来的手”也是双“名手”,也略可安慰写作初期的我眼看论文字数疯狂掉落的痛心。
从章节内容上说,理想的论证是“句意集中于段意,段意集中于文意,文意集中于章意”。这就需要严密的论证逻辑。我的方法是利用思维导图,把一节内容拆分出论证要点,再对每一个要点进行析分。要点的论证材料、语句顺序,都可以在导图里简单标明。搭建好骨架后再动笔写作。写完先不急于修改,一周后再返回重看。这时有些内容的印象已经不太清晰了,已完成部分的语句是否通畅、逻辑是否合理,就更容易判断出来。论文作者也应是“第一读者”,在重看的过程中,“读者”应该以挑战作者的心态不断发问,如果已有论证能够解决这些质疑,那么初稿就算基本合格。如果“读者”的疑问不能被原稿解决,说明原来撰写时或者逻辑、或者表达出现了问题(“读者”和作者这时的知识积累、对题目的了解程度几乎是一样的,提出的问题不会越出作者学力之外),就要及时修改。这些被修改过的内容,需要之后再看第三遍。当然“读者”偶有溢出正文的发问,也要及时记录下来,这些零碎问题之后可能成为新的论文题目,或者是撰写结论的灵感来源。
章节具有“合力”、内容论证严密,这是作者要完成的部分,形成论文的“内力”。借助师长、学友的建议,论文还可获得不少“外力”的助益。首先要利用好开题、预答辩环节。老师们对论文整体线索、篇章结构的意见至关重要,因为这就是专业读者对论文的第一次阅读反馈。在我开题时,老师们提出论文应以“国家建设”为主线索,“家族斗争”改为暗线贯穿全文;预答辩时,老师们又提到应围绕窝阔台继承人的讨论收束前文,使论文架构立体化。这两条意见对我完善论文结构有关键作用。以我的感受来说,作者或许最熟悉论文内容,但制造最适宜呈现这些内容的“容器”时,应当充分相信老师们的判断。对于某一内容使用的论文框架,作者或只有大致构想,而老师们每人都拥有一个“素材库”。他们讨论后的统一意见,其实就是从乘以五的“素材库”中,帮助作者找到一种最适合呈现内容的结构。除了向老师们请教,还可以将论文章节呈送学友阅读,或口述论证过程,请学友提出疑问。后一种方式更能高效地发现论证逻辑的缺漏。
· 四、写作:服务读者和“文从主人”
最后再说说论文的文字表述。这里是最体现作者表达习惯和学术偏好的部分,也最容易出现“以文害意”的问题。既然论文的重点在于“论”,文辞就应让位于逻辑。并且若想与读者产生讨论,行文也要尽量照顾读者的观感。以简短语句、常用词汇准确地说明观点,更便于读者快速理解文意。在论文写作中,我也常有重于文字流畅而表意不够准确的问题。在开题、预答辩时,张帆老师指出了我论文里指代不明、用词不当的诸处表述。若非老师从读者角度一一解释,我再看也很可能只觉语句通顺便一眼带过,仍不能发现其中问题。最后修改论文时,我放慢了阅读速度,如遇流畅、准确不可兼得的情况,就舍前保后,尽量减少表述不力的影响。
在表达准确的前提下,当然仍可展现作者偏好的语言风格,这也是进行历史研究的乐趣之一。在平时的阅读积累中,总有一些特定文貌的著述会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或取昂扬鲜明之风,或用娓娓道来之调,都能使论文增色不少。“文从主人”还有一重含义,即论文的写作安排也要尊重作者的生活习惯。博士论文的写作至少要持续一年,为保证论文质量,作者应形成稳定的“写作作息”。对我来说,早上十点之前精力很难集中,早起除了延长早饭时间实无他获,那就不必强求自己七点起床。十点到中午是状态最好的时段,这部分时间我用来复看和修改初稿;下午和晚上再进入新内容的写作。一天以8小时为基准,写作字数大概3000字。在一周45小时的“博论时间”外,还可以修改、投稿其他单篇论文,也是一种放松方式。博士论文的写作会明显提高作者对单篇文章的驾驭能力,所以这时修改的论文质量也会更好。
以上是我写作论文的一些经验,供各位学友参考。希望大家保持平稳心态,都能顺利完成博士论文的写作。
个人简介
陈希,山西太原市人。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毕业,2021年7月获历史学博士学位。专业蒙元史,导师党宝海副教授。现为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西亚系博雅博士后,合作导师王一丹教授。在学期间于《元史论丛》《欧亚学刊》及《西域研究》等刊物发表文章,并有文章待刊于《文史》《元史及民族与边疆研究集刊》等刊物。
以上信息来源于“北大历史学系”公众号

人文学术社公众号目前有讲座资讯共享群、写作与投稿交流群、人文学书讯群、学术交流群欲进群请添加管理员微信(备注:学校/单位+昵称+群名)
READING
往期精选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