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卢雅怀为北大历史学系2021届优秀博士论文获得者之一,分享其博士论文写作感想供大家参考借鉴。
优秀博士论文写作感想
2021届历史学系博士毕业生 卢雅怀
我是北京大学历史学系2013级博士研究生卢雅怀,在科研兴趣的导引下,从哲学系跨专业考入历史学系学习。因此,在整个博士求学阶段,我总觉得有许多课要补,也常处在担忧自己未进入研究状态的压力中。所以,虽然这次我的博士论文《三场争论中的杰罗姆修道理想》有幸获得历史学系2021年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但我的确不敢说自己就有了怎样成功的研究经验,而更多的,是有一些对于我在学习、写作过程中的困难和不足的反省,与大家分享。
对共同体的意识
科研写作,总是为了沟通、交流而存在的。写作是为了理清、呈现自己的疑问与思考,期待获得同行回应,尤其是收获批评意见,并在这个过程中促进学术共同体的紧密团结、共同成长。对于我们历史学领域而言,情况或许更是如此,我们或许正是以自己的研究,肩负起连通过往与当下的责任。面对史料时的敬畏之心、面对“求真”要求时的诚惶诚恐,要求一种谦卑、开放的心态,正如古代晚期历史研究的一位史家所说,研究过程和日常交往类似,也是双向的过程,不仅仅是我们作为研究者去观看与梳理,我们也是在“遭遇”另一段时间,当我们从这种遭遇中回归时,我们“总已经被改变了”。但另一方面,我们也总会、甚至必须回归当下。正如我的导师彭小瑜老师常说的,学术活动的活力与生命,正基于明确的道德关怀与道德取向,基于对当代社会及其需求的回应,对人民大众福利与命运的责任感。因此,当下、学术专业圈子之外的人们希望思考、阅读怎样的主题,也成为了我写作过程中尽力去考量的问题。虽然符合学术规范的论文,最终要求在与二手文献的对话中,从一手文献本身来生发问题、主题、路径等等,但是将这种对当下的考量和承诺放在脑海和心中,会让漫长、有时候枯燥、或许常常伴随着不自信和挫败感的读博、写作过程,变得更加容易坚持。
对话与表达
研究、写作的过程或许少不了磕磕碰碰,我的许多同学们与我一样,都曾存在过害怕下笔,或是虽然坚持不懈的做了许许多多的笔记和材料梳理,但是一旦回到小论文和大论文的写作上,依然觉得难以着手的经历。就我自己而言,情况稍微好转,是在意识到学术写作的本质其实是为了对话、交流之后。既然表达就是为了得到反馈、尤其是为了得到批评,那么就要克服对写得不好、挨批评的恐惧,说出来、写出来、完成它,总是更为重要的。“完成”有时候比“写得好”更为重要,或者说,以“完成”为前提和基础,然后才能再去讲“写得好”,只有先拿出一篇结构相对完整的小论文,或是大论文中的一章,再到最后的大论文初稿,才有了修改和完善的基础。从这个意义上讲,我自己的读博过程,就是与这种写作时的胆怯、恐惧、惰性、完美主义倾向做斗争的过程,我也预计这种斗争还将会长时间的继续下去。
研究、写作作为对话,也意味着对学术史的梳理是必要且非常有用的。我的导师彭老师常常提醒我,学术史梳理是最考验功底的工作之一。如何以一种清晰、细致但是温和、平衡的笔触,展现研究状况与动态,从中引出自己的问题和思考;精准点明、凸显前人的贡献和启发,同时让自己的一点点推进工作,也得到明晰把握和区分,正是学问工夫所在。就我的研究主题而言,也尤为如此。这个领域现在也被冠以“古代晚期研究”之名,正因为它长期处于古典古代与中世纪研究之间,在时段上又与教父学所关注的时段,存在着很大程度的重合。因此,谁是我的同行、他们来自怎样的学术背景与传统,要回答这些问题并不那么容易,但是不首先思考这些问题,就难以以一种更为系统、有序的方式与二手文献对话。因此,我当时打定主意,即使最后正文中一点儿也用不上、会全部删掉,也需要先详细写学术史梳理,而且是以写论文而不是写读书笔记的格式与要求来写。最后200来页约15万字的稿子,的确没有多少原文被纳入到最终的博士论文中,但是它对于我博士论文思路、框架的影响,都是关键性的。最重要的是,这个写作过程让我更清楚地体会到了导师以及师姐师兄早就和我们说过很多次的指导意见:不是有了思路才去动笔,只有先动笔、通过不停地写与修改,思路才会逐渐成型和清晰。写作是帮助理清思路的最好的方式之一。
学术研究是集体性的工作
也是在尝试多学一些学术史的过程中,我日益感受到学术研究最终是集体性的工作,也受益于许多看似枯燥、重复性,甚至是看似与“学术”无关的工作。比如,如果没有上千年中无数人做收集、保存、抄写,再到提及、评注与使用,再到校正、出版等工作,古代晚期的文本根本不会到我们手中。不要提古代文本,就连数十年前、甚至是数年前的二手文献,如果不经由其他作者的引用与点评,也不会那么容易地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中。虽然电子数据库使得我们能轻松触及更大范围的材料,但是在信息大爆炸的背景下,做减法、筛选、限定范围也同样重要,而这些工作都有赖于学术共同体中每个人的参与。而每次在系图和大图借阅时,我都感到自己无比幸运。如此丰富、全面、充分展现了鉴别力的馆藏,是老师们与同学们在选定购入与推荐购买上共同努力的结果……没有所有这些前提,我绝不可能进行学习和研究。当下的一切,都不是理所当然如此的,而是许许多多人、一代又一代积累、推进的成果。不要说能“更进一步”,甚至是维系已有的状态,将记忆与经验流传下去,都需要毫不放松、不懈努力。
正是意识到自己从属于这样一个对抗风化与遗忘的共同体,我认识到我的“自我”可以小一点、再小一点,因为,连每一条引用和注释,也都是在有意识地为读者做筛选和保存方面的工作。我的论文,能做铺路的石头中的一小块、方便后来者行走,就已经是最大的成就与荣耀之一。这样,即使我今天在阅读和写作上都恍恍惚惚,没什么进度,如果我今天向图书馆的“推荐购买”系统提交了两本专业书,为维系更好的阅读环境做了一点点微不足道的事儿,也算是不枉度一日……由此,我的心态平和稳定了许多,这样一来,对自我的评价及实际的工作效率都会提高了。
尝试面对更困难的道路
 写博士论文当然是困难的,但是,博士阶段或许也是我们一生中少有的,可以不那么计较时间投入与“成本”,更为专心致志、用整段整段的时间,做一件事情、打磨一件作品的时光。这种时间上的奢侈,给予了我们选择论题时更大的自由。
国内对于古代晚期重要作者的研究,还在逐步推进之中。所以当我拿到杰罗姆研究这个题目的时候,需要考虑如何选择一个更能跟进研究动态的主题,同时,避免因为自己迅速投入最新的、但是更为细节性的讨论,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以求更为全面地展现杰罗姆与他的时代,方便研究领域与我不那么贴近的学友们,也能在阅读中迅速把握到杰罗姆其人、杰罗姆研究中的某种“基调”。这使得我需要从杰罗姆研究更为传统的主题着手,以此为基础,再寻求它与研究动态以及我们当下的生活经验、常识的结合点。
杰罗姆研究的传统主题,是杰罗姆修道研究,而修道看似与现代人日常生活与经验都相距甚远,以它为起点,来寻找过往与当下的结合点,无疑是困难的。但是或许这也是我们学习、研究历史的责任所在:我们需要去直面那些因为时间与空间的距离,于我们而言最为陌生、就我们的常识与思维习惯而言,难以理解甚至是难以理喻的存在,再尝试去理解与同情它们,由此突破我们已有的思维局限,并感受到一种更大的共性与连续性的存在。所以,或许正因作为杰罗姆研究的传统主题的杰罗姆修道研究,是一个让我觉得颇为棘手的主题,才更有利用博士阶段的宝贵时间,直面这一主题的必要性。
通过学习二手文献中的解读,以及在老师们的指导下,我逐渐意识到修道思想与活动中,对于贫困问题的关注,对于社会公平正义的追求。为此,我也大量阅读了马克思主义作者对于当代的歧视、压迫、贫困问题的讨论和批判。虽然在阅读、学习的过程中,我也因为把许多时间花在了和研究主题并不“直接相关”的材料上,多少有些担忧。但是,这些讨论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更多的材料和知识,而是对于思维方式、情感、感受方式的全方位的改变,带着这样的变化,才能以完全不同的视角,去解读过去读不明白的材料。或许,理解与研究过程中,最困难的地方在于,让自己在学习的过程中,被改变;也或许,被阅读和写作所改变,不仅是困难的,也是非常重要的。
兴趣问题
我是因着兴趣,因为有想要学习的东西,有想要弄明白的问题而一直读到了博士。兴趣或者说“初心”当然是极为重要的,是研究和写作过程中,每每遭遇困难和挫折时都会回到的支点。但是问题在于,兴趣与“初心”也同时是模糊的,得随着我们的研究才能逐步清晰;不仅如此,它们只有在集体中才能更加明确、坚定起来。这不仅是指,通过了解研究历史和现状,才能细化选题,明确研究路径和方法;它更是在说,我们的研究,不是完全为了我们自己,兴趣虽然总是私人性的,但是它绝不封闭于我们自身之内,而是将我们与更广阔的世界、与对他人和社会的责任相连。
比如,就我自己而言,在没有思路、想不明白时,会很容易自我怀疑,久而久之甚至会感受不到这个选题与领域的乐趣所在。不仅如此,学术研究当然不只是关于兴趣,现实生活等压力会慢慢让我们分不清哪些是我们真正想做的、应该做的,哪些是因为看似容易、有好处,我们误以为自己想做的。我在困惑、乏力时还得拖着自己往前走的方式是告诫自己,能够在园子里求学、受教、读书与写作,有这样的经历本身,即使它不指向任何后续的好处,已经是很大的幸运,已经构成了巨大的亏欠,我需要去偿还,去弥补那些不及我这般幸运,没有得到这样的资源的人。以此为前提,再去询问自己“为了谁而写作”,“为什么一定要坚持写作”、“书写谁的历史”等问题。或许只有这样,当情绪总是来得快也去得快,个人得失尤其扰乱情绪,而研究兴趣多多少少会受到情绪的影响时,学习和研究才能有着更为牢靠、持续的支点而少受一时兴起的干扰。
以上就是我对于博士期间研究和写作经历的一点点反思。它更侧重于我深感困惑与困难,至今仍在探索应对方式的那些方面。这是因为,就我的同学们以及我的个人经验而言,在博士期间难免会有困惑迷茫,甚至是状态不佳的一段时间,这时候总需要听见学友说,你并不孤独,大家都是、或至少都曾经如此,但是毕竟要收拾收拾,接着往前走。以上的反思,也只是我现在暂时性、尝试性的理解,我预计在今后的工作中,大概还会反复面对类似的问题,需要在实践中深化认识。如果我的这些话语能够让大家可以更快的收拾、整理,接着勇敢的往前走,那我就很开心了。与诸位学友共勉。
个人简介
卢雅怀,湖北荆州人。师从彭小瑜老师。主要研究方向:古代晚期历史、基督教社会主义思想史。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毕业,获博士学位(2021年)。在学期间,发表论文两篇,出版专著1部。
以上信息来源于“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公众号


人文学术社公众号目前有讲座资讯共享群、写作与投稿交流群、人文学书讯群、学术交流群欲进群请添加管理员微信(备注:学校/单位+昵称+群名)
READING
往期精选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