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李玉蓉为2021届北大历史系优秀博士论文获奖者
博士论文写作感悟
2021届博士毕业生 李玉蓉
小时候,我喜欢听长辈讲他们年轻时候的故事,他们各自不同的自我叙述,包含着一种复杂而模糊的怀念与骄傲、痛苦与遗憾,显现着个人命运伴随时代变迁而起浮。我对共和国史的兴趣,一部分源于我对那些没有清晰思路的片段故事的好奇,但在博士论文的选题的时候,却需要用理性来面对自己的好奇心,并且审视其学术层面的可行性。
一、史料的寻找与阅读
虽然共和国史研究是一个大有可为的领域,却也布满了诸多现实的困难,首先每个初做共和国史的学生都要面临同质性史料很多却头绪纷杂的问题,一方面,可以先阅读基本史料、资料选编,以及相关历史学领域的研究论著,也可以广泛借鉴吸收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学科的学术研究;另一方面是多跑档案馆,多阅读一手资料。从硕士期间,在王元周老师的指导下,我多次到不同地区查阅档案,我比较注重看经济相关的资料,如供销合作社、商业局等专卷档案,在查档案的过程中,进行一定的口述,增进自己对于史料和历史的理解。
查阅档案资料
但寻找资料的快感只是一时的,即便是查找到大量的档案资料而不作史料总结和分析,也无法让档案资料释放其魅力。这一方面要勤下功夫去阅读,另一方面也要借鉴和学习一些分析技巧,同时要不断提升个人的理论素养。由于我个人的理论素养和史料分析技术比较欠缺,对于整体共和国史以及整体社会主义国家、经济、社会的把握比较碎化和浅显。导师王元周鼓励和指导使我一点一点去摸索,用一些深入浅出的例子来增进我对计划经济制度背后逻辑的理解,也通过勾勒世界社会主义国家体系与近代中共革命的整体脉络来使我增进对计划经济的宏观理论。此外,在刘一皋老师的课堂上和各类讲座中,我也注重借鉴和学习一些理论的阐释。
在史料寻找与文献阅读之中,需要对“问题意识”保持一种敏感性。我在硕士入学之时,对于“问题意识”还没有多少概念,但进入博士阶段之后,慢慢地让自己强化对“问题意识”的认知与表述。带着问题去寻找史料与阅读文献,可以让自己更迅速地建立自己的思路与逻辑,同时也可以在史料与文献中不断产生新的问题意识。
二、题目的选定与反复
选择从供销合作社商业的角度来尝试进行一项共和国史的研究,是出于以下的一些问题,第一,供销合作社的“命运起伏”有目共睹,但国家始终保留了这样一种合作制度并且在不断进行改革,那么,建国初期,国家究竟构想的是怎样的一套商业制度,又是如何在实际层面去不断调整与变动、面临着什么样的困境?在这些调整与变迁背后,国家需要供销社制度的真正逻辑是什么?第二,供销社在不同时期不断进行调整和变化,揭示着计划经济商业内部的剧烈变动,计划商业与计划流通的制定与执行比计划性的农业生产、工业生产更难以掌握,不断计划化的合作商业蕴含着哪些商业体制与计划经济体制的内在逻辑?

我开题比较早,选题对我来说没有形成太多困扰,但在开题之后却经历了迷茫,我对于整篇论文的思路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不甚清晰,我调整了很多版本的绪论和篇章思路结构,却始终不够连贯,导师建议我先勾画逻辑思维导图和具体撰写篇章思路,但总有一些地方,让我仿佛置身丛林之中,不知该从哪里迈出下一步。所以在开题之后的一段时间里,我倾向于去学习一些理论概念和模式,希冀借鉴一种“框架”性的方法来帮助我迅速厘清思路和撰写文章;我也尝试从周边看中国,在日本、美国访学的过程中,尝试在理解海外中国研究、比较历史研究等诸多思路中找到一些借鉴。
据我了解,很多同学都会面临着开题之后换题、换思路、换结构等反复的过程,不断调整思路本来就是常规操作,调整选题可能会让我们进入一个新的领地、打开一个新的局面,但太大的变动也会让我们花更多时间重新来整理资料和文献、建立新的逻辑与论述,从而阻碍了我们的进展与速度。所以,我们需要对自己的选题和自己的能力做一个基本判断,在博士论文写作过程中尽量保持连贯性,但又保持对各种学科、各种方向的好奇心,平衡好各方面的内容。
三、动手为王 克服拖延
也许阻碍博士生撰写博论进度的最大阻碍之一,在于想法太多而行动太少,将各种各样的想法转化为文字,是切实推进博论的关键步骤,也是缓解个人压力的最佳方法。阻碍之二则是面对“无穷尽”的史料和可能存在的新史料的不安,在自己没有看完、整理好所需史料之前不想动笔、不能动笔,都会让自己不断拖延,
事实上,新的史料总会不断发现、新的论著总会不断生产,我们永远无法等到完全准备好才下笔。所以在主体史料梳理之后、在主要文献阅读分析之后,就可以动手开始写
,即便是片段性的文字或者小文章,也要鼓起勇气继续写下去。在经历了开题之后的“迷茫”和对写绪论和思路的“迷恋”之后,我意识到,如果不去真正开始写第一章,即使有一百个新的思路也无济于事。

在写作过程中,还需要不断克服拖延症和惰性。导师的一些建议让我受益良多,一是要有自己的写作节奏,有些同学习惯于从绪论开始写到结论,有些同学倾向于先写好第三章再回头来写绪论;有些同学将任务平均细化到每天几百字匀速推进,也有同学习惯于闭关两周集中写一部分再放松再闭关。我习惯于利用完整的时间段来学习和写作,集中时间写一部分后完全放空自己不想论文的事情,再写下一部分时又要重新来做心理建设。王老师建议要匀速前进,不至于让自己压力太大,也不至于让自己过分松弛,如果将眼光拉长至整个学术生涯,短暂的突击可能会出好成功,但有节奏地匀速前进会让我们处于比较舒服的状态。
二是做好时间管理。在博士四年左右的时间,学校和院系教务对整体学业有一个大致的培养计划;而我们对于博士论文的写作进度,实际上要根据自己的情况提前来做一个大致的预估。尤其是在准备毕业的最后一年,可以实行“倒推法”,从后往前推来给自己设定每个季度、每个月的目标,以此来监督自己阶段性地克服拖延症。而完成每个阶段的小目标,发给导师检查,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转移压力”,与导师共同来推动论文的进展。
三是一边写作,一边阅读和吸收最新成果,将自己的研究置于学术脉络之中,而不是闭门造车。北大有很多优质的学术资源,除了本系、本校各位老师的课堂,还经常有各种讲座、论坛,我们都可以从其中汲取精华。同时,在参与论坛、组织论坛、访学交换的过程中,我们也可以练习如何讲述我们的问题意识和思路,在沟通与交流中发现自己的短板,或者建立自己的信心,以此来激励自己加强动手能力。
北京大学第四届“历史与社会”工作坊
四、不断打磨 身心调整
打磨论文是一个枯燥的重复过程,当回过头去重新阅读自己最开始写的文字,会发现很多漏洞与问题,这就需要有耐心地一遍一遍去修改与阅读,而修改论文的过程,也是再一次梳理思路逻辑、审视问题意识、改善行文论述的良好机会。在论文修改和打磨的过程中,加强沟通与交流十分重要,尤其是与导师,我很感谢导师一直以来对我的极大耐心,很多次我都是在与导师的交流中获得写作和修改的灵感、获得继续做学术的勇气与力量。

打磨自己的心性也是读博和写博士论文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项目,保持良好的身心状态是“革命”胜利的本钱。写作过程很容易陷入自我怀疑的恶性循环,博士期间也会遇到论文之外的各种压力,我想有两种方式可以借鉴,一是单纯通过体力的释放而让精力得到放松,这是一种最简单却有效的方式,养成规律的运动习惯,或者与小伙伴互相监督、一起运动,是写作过程中舒展自我、放松自我的良好方式。王老师一直是师门中的步行记录保持者,而学生却常常会找各种理由不去运动,我在博士后期也逐渐意识到了身心健康的重要性,走出门去运动,也是与自己的惰性作斗争的一种训练。二是要勇于承认自己的缺点与不足、勇于直面分析自己的心态、勇于放下各种心理负担做最真实的自我,如果因为各种原因进入了情绪的死胡同而影响到写作,千万不要跟自己较劲,“放过自己”很重要,跟老师聊聊天、跟同学吐吐槽、和亲友唠唠嗑,找一个地方游玩一下,或者向心理中心老师寻求专业建议,总之,找到适合自己的压力释放方式,使自己保持情绪的稳定与平和,会让写作过程更为顺畅。
暑期带领本科生做历史社会调查
燕园七年,倍感珍惜。保持对知识的敬畏与兴趣,保持自己内心对于学术的纯粹的那一片天地,如果不够聪敏就用勤奋来补充,在多种诱惑与选择中认识真实的自己、做真实的自我,简单一点、快乐一点,享受过程,是我在读博与写博士论文过程中不断提醒自己的,也是未来教研与学术道路上需要去坚持的最简单的原则。
作者简介
李玉蓉,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毕业,获博士学位(2021),导师王元周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现当代史、中共党史、社会经济史,曾在哈佛燕京学社、哈佛大学、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日本神奈川大学访学或交换。现为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助理教授。曾在《中共党史研究》《抗日战争研究》等刊物发表论文。

以上信息来源于“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公众号
人文学术社公众号目前有讲座资讯共享群、写作与投稿交流群、人文学书讯群、学术交流群欲进群请添加管理员微信(备注:学校/单位+昵称+群名)
READING
往期精选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