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 者 按
金钟希为北大历史学系2021届优秀博士论文获得者之一。分享其写作感想供大家参考借鉴。
优秀博士论文写作感想
历史学系2021届博士毕业生 金钟希
我的毕业之作《秦汉地方司法运作与官制演变——以官府的集权化现象为中心》已经顺利完成,且有幸获评为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当此之时,回顾论文写作的过程,总结其中的经验教训就有了现实意义。特别是作为一名外国人,使用汉语写作博士论文,尤其充满挑战。一般来说,历史学领域的博士论文,关键在于把握历史脉络,保持特定的问题意识,并一以贯之。但知易行难,我发现写作中不仅很难发现新的脉络,甚至保持既有的问题意识而不偏离也存在困难。这里,我仅以个人经验为基础,说明博士论文的完成过程,希望可以对同学们的研究、写作有所帮助。
1
硕士期间,受益于近几十年中国新出的简牍资料,我在韩国完成了一篇初探古代中国官僚结构的论文。这使我产生了需要从更广的角度考察古代中国社会的想法。出土文献虽能直接反映当时社会状况,但内容难免零散,或本身带有特定地域背景。所以当要从中推敲古代的普遍现象或制度时,需要格外慎重。我认为要克服这一限制,首先需要增进对传世文献的了解,在把握中国历史脉络的前提下,从更深的角度考察出土资料的领域。为了掌握、应用传世文献,我通过一系列的程序申请进入北大读博,得到了和历史学系陈苏镇老师学习的机会。陈老师是秦汉南北朝政治文化史的专家,为研究生开设了两周一次的《资治通鉴》读书会,通读自战国至西晋末的内容。藉此机会,我得以和老师、同学们讨论各种史事与史料,更系统地理解中国历史。
2
在读书会期间,我注意到了“廷”这个特殊的名词。在初步分析“廷”的用例后,我认为“廷”指涉行政单位的中枢及其司法权力,并写了一篇论文。如今看来,当时的研究只以一个字为基础展开论点,方法上存在局限性,视角也比较狭窄。最严重的问题在于,为了证明自己的理论,提出臆测,甚至不知不觉中误解史料的原意。导师指出,部分论证有些勉强,需要从更广的角度斟酌事实。因此,我暂时排除原先设定的理论框架,重读《史记》《汉书》《后汉书》以把握秦汉时期的大体情况,观察各行政单位中枢机构的演变过程。虽然最终仍判断“廷”是行政单位的中枢机构,但论文已不执着“廷”的词义,而以实事求是的角度去对待史料。当时先不讨论一惯性的脉络。只是以中枢机构的概念为关键词,不断收集相关史料,对此进行分析。有时用表格整理既有研究的论点与主要史料的内容,还增强了问题意识。写作过程时间紧迫,但我仍通过冥想、散步等方式,尝试转换气氛,尽量减少不安的心理。通过这样的研究方法与心理状态,我偶然发现一个重要倾向。
3
我有疑问,若“廷”象征司法权,那么“司法”意味着什么。所以我整理了有关司法的用语,确定了这些用语的定义。接着,观察了官僚结构在演变过程中司法功能的比重。然后我才发现随着时间推移,各个行政单位的中枢机构强化了自身的影响力。司法权力以监察、审判为核心概念,这是中枢机构加强影响力的重要手段。当时我已经写了与治狱、覆狱相关的文章,但是只限于史料分析,却没有从历史的角度考察脉络。我推论官制集权化与司法之间的关系后,再斟酌以前整理的史料,并从更广的角度考察治狱、覆狱。最终我确认治狱、覆狱在演变过程中也呈现类似的倾向。具体说,秦汉时代公文里关于监察程序的用语逐渐增加,启动“治狱”的文书更被重视,专杀权等司法权力也逐渐移到上级官府手中。各行政单位的中枢机关通过掌握司法权力,利用属吏加强监视、监察机能,提升了在官僚结构中的影响力。
而且不同层级的官府间,中枢机构的权力强化及组织变化有速度差。即越是上级机关,越直接受朝廷政策影响,组织变化比下级机关更大、更快。费尔南·布罗代尔(Fernand Braudel)曾经指出地理时间、社会时间、个人时间(事件史、政治史)之间的速度差,我从中得到一个想法。如果自然—社会—人类的变化存在速度差,那么人类构造的制度内部也肯定存在速度差。所以我比较了各级官僚组织演变的程度,从而得到上述结果。
另外,我也从监视、监察强化的角度讨论东汉诉讼社会与无讼理念。传统无讼理念与东汉诉讼社会看似互相矛盾。但是我认为无讼的理念肯定延续到东汉时期,故将此假设联系到官府的集权现象来试图说明。例如,特定官府的集权引起亲民性的强化,积极受理基层民众的提诉。其机构积极进行监视监察活动,并受理诉讼后,防止诉讼的恶化(例如,转为决定有罪与否的“治狱”或者冤案),从而能保持“无讼”的理念。如此,综合传世文献与出土资料,最终以官府的集权现象为线索,把官制、司法等不同领域的问题联系起来,观察这一个古代中国重要的历史展开。
4
从个人的经验来看,我的博士论文通过不断的写作和校正才得以完成。平时收集并解读史料,找到一定线索或者脉络以后,对分析的内容再次修改补充,并反复锤炼打磨。把特定史料内容联系到历史脉络时,需要考虑例外的情况,用脚注的方式介绍其内容。众所周知,对史料的掌握及深思是写论文的重要因素。所以需要通读史料,并取舍相关的内容;还应反复阅读,正是“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同时需要积极写文章。写作是一种训练,只想一想却不写文章,这会增加对写作的恐惧。有时在写作的过程中能够使复杂的想法条理化。另外,论文可以在吸收众多老师和师友的意见中变得完善。以前,我自以为文章有很多不足之处,不太想让师友看一看。但在这样的态度下,容易陷入独断或偏见,并无法认知客观事实。因此我建议,写作到一定程度以后,征求师友们的意见,与师友积极讨论。最后,我想强调对史料的批判性解读。这是与问题意识的培养相关的。其实,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很多时候,连自己也不知道在史料中哪些地方提出疑问。我也不例外。所以我参考了既有研究在哪些地方提出问题,如何展开论述。另一方面,在解读史料的过程中反复练习提问、回答,并记载其内容。这些过程也是一种训练。以上内容是写博士论文后的感想。也许每个人对论文写作有不同的看法,但我仍希望这些经验对同学们在研究过程中提供帮助。特别是,中国历史如汪洋浩瀚,我也希望大家能够沉醉、徜徉其中并有所收获。
作者简介
金钟希,2021年1月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学系,获博士学位,导师为陈苏镇教授。研究方向为秦汉魏晋南北朝史。

以上信息来源于“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公众号
人文学术社公众号目前有讲座资讯共享群、写作与投稿交流群、人文学书讯群、学术交流群欲进群请添加管理员微信(备注:学校/单位+昵称+群名)
READING
往期精选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