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 者 按
李乐为北京大学历史学系2021届优秀博士论文获得者,分享其博士论文写作心得供大家参考借鉴。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思想文化史、中西文化交流史、基督教在华传教史。
博士论文写作心得
历史学系2021届博士生 李乐
博士论文的选题、准备、写作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回顾这段历程,既有处于低谷时的迷茫和焦灼,也有取得些微进展的鼓舞和欢欣,有时眉头不展,有时文思泉涌,而北大历史系质朴厚重的积淀与学风始终在滋养着我,推着我不疾不徐地往前走。最终手捧着一沓厚厚的论文,心里却是“也无风雨也无晴”的豁然与平静。
· 1 ·
论文选题有多种途径和方式,我是属于比较幸运的那一类,由导师欧阳哲生教授直接指定研究对象。因此在选题时避免了不少弯路,较早进入准备阶段。在硕士一年级快结束时,导师向我提出了“辅仁大学与中西文化交流”的研究题目,他说如果我能胜任的话,就申请硕博连读。对于初入史学之门的我而言,这既是鼓励也是挑战,不假思索地答应了下来。不曾想,这个题目贯穿了我在北大读书生活的始终。用将近五年的时间完成一篇命题作文,在某种意义上也构成了我研究和写作的最大优势。
导师之所以让我关注这一题目,主要是因为我在课上表现出对中西文化交流史的兴趣。这一方面源于过往的阅读和积累,使我深感中国近代的历史,既是中国与外部世界不断碰触、交融的过程,也是中国不断走向世界、认识世界的过程;另一方面,导师长年深耕于此领域,用课堂和文字展现了中西文化交流史的无限魅力,将我引领至这片广阔的领域之中。更为直接的原因是,我本科就读于北京师范大学,其源头之一便是1952年院系调整中并入的辅仁大学。出于上述两点原因,欧阳老师自然嘱咐我关注与北京师范大学颇有渊源,且为民国时期中西文化桥梁的辅仁大学。
起初,我对研究辅仁大学的历史有过犹疑。在翻阅二手文献的过程中,我发现国内外与这所大学相关的校史研究已经达到相当水准,运用相对集中的文献资料,形成了较为固定的研究范式。对于初涉此领域的后学而言,前人的著述就像一道无法跨越且难以突破的壁垒,不断“劝诱”你知难而退。这也是很多同学都会面临的问题,任何研究领域都不可能是全新的,从未有人涉足的,可能具体题目是新的,但与之直接或间接相关的研究总有不少,甚至不乏大家名作。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再无研探的可能。
随着学术视野的不断拓宽,即不仅阅读专门考察这座大学的论著,还广泛接触与之存在一定关联性的研究,如基督教在华传教史、教会大学史或一般大学史,等等,我发现了这个题目所蕴含的跨学科、跨地域和跨语种的挑战和魅力,由此提振了信心和兴趣。为提升理论素养和外语能力,我从硕士二年级开始,有意识地选修了教育学、宗教学和二外德语等课程。此外,就论题本身而言,通过对不同研究的比较分析,我发现其中仍存在许多未开发的议题、未涉及的面向,还有不少史实的谬误、议论的偏颇,且目前还没有一部专著能完整搜集并运用多方档案资料。凡此种种,都为后来者提供了补足甚至超越前人研究的空间。
· 2 ·
如所周知,史料是历史学研究的基础,对于档案史料的挖掘和运用更是推进研究的必要条件。我的博士论文得以顺利完成,离不开较为完备的档案工作。由研究对象的国际背景所决定,记录辅仁办学情形的档案文献遍藏于海内外。通过阅读二手文献基本可以确定史料的大致范围和类型。一些关于基督教在华传教、中国教会大学的文献目录或索引也提供了参考。硕士二年级时,我在国内的档案馆、图书馆查阅中文资料,它们大多以严整的表格、公文形式呈现,为叙写大学校史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不过,仅依靠这部分材料,似乎很难完成一篇高质量、有意义、有特色的论文。欧阳老师鼓励我到国外去,挖掘海外档案文献。
在北京大学博士研究生短期出国项目的资助下,我于博士二年级前往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展开为期半年的访学生活,以档案搜集为主要任务。在圣言会芝加哥省会(SVD Chicago Province)档案馆,我惊喜地发现该处藏有反映美国圣言会在中国传教的大批资料,而前人鲜少利用,与辅仁大学相关的资料主要有省会报告、传教士个人档案、财务报告、出版物四部分,大部分为易于辨识的印刷体。在本笃会圣文森院(Saint Vincent Archabbey),也是辅仁大学前期的主办单位,此前已有学者探访并利用相关档案,分类整理成十个盒子,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目录。前人的工作一方面便于我按图索骥,另一方面也限制了挖掘新史料的可能性。在纽瓦克本笃会修院(Newark Abbey),我找到两名曾被派往辅仁大学的神父的个人档案,其中有多幅反映大学早期情形的精美图片。经过允准,我将上述档案资料都进行了拍照或拷贝,以备日后使用。此外,我还联系了美国天主教大学档案室、明尼苏达州圣约翰本笃会修院(St. John’s Abbey)等机构,请他们复印并邮寄相关文件。
翌年回国后,我又与德国圣奥古斯丁华裔学志研究所(Monumenta Serica Institut)的档案管理员取得联系,在暑假赴该研究所进行短期的访问。那里的研究人员热心地为我找到与本论题相关的诸多学术出版物。只是,他们的档案整理工作并不尽如人意,致使在原始档案方面所获不多。由于圣言会的主要学术机构都坐落于此,我还就近到其人类学研究所(Anthropos Institut)、传教学研究所(Missionswissenschafliche Institut)等处搜寻资料,对该会的学术特色和传统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当时圣奥古斯丁的民族文化博物馆正在举办“中国基督教艺术”展览。近距离观览这些融合中国元素和宗教题材的绘画作品,使我感受到尘封在档案中的历史鲜活了起来,也认识到文化交流具有强大的韧性。
在海外查档的收获还有很多,如通过与档案管理员及教会其他工作人员、神职人员的交谈,以及阅读机构所藏相关著作,对本笃会和圣言会的历史与现实有更深入的了解。在此过程中,有幸得到许多慷慨而无私的帮助,极大地便利了我在异乡的研究和生活。而我也幸运地充当了中西交流使者的角色,与那些对中国的历史和现状感兴趣的外国人士分享信息。这段经历时常让我产生历史与现实纠缠交织的错觉,在某种程度上成为我走近研究对象、体验和理解人物处境的一种方式。
· 3 ·
随着搜集到的档案文献不断丰富,我愈加确定博士论文研究的可行性,对论题的认识有所升华,对框架的设计也更加细化。在开题之初,我便思考如何突破传统校史叙事的问题。这主要体现在章节安排上,究竟是以时间线为主导,还是按专题形式展开?线性叙事是历史研究最常见、最稳妥的手法,但会淡化问题意识,落入一般校史编纂的窠臼;而设置专题,又很难见出中西交流在不同历史阶段的演变过程、各阶段的发展特征。为使文章具有核心的关怀、明确的问题意识,最后还是决定以专题形式展开,同时隐含时间的逻辑,并将宏大的主题剖分成若干相对具体、集中的问题。
关于章节的设置,起初的构想是分为五个彼此独立,又有一定关联性的专题。由于原始材料的不断积累,思路有所更新,论文初稿相较于开题报告发生了不小的变化,有些篇目被合并,有些则被删除或增加。例如,因为在海外发现大量传教士教员的个人档案,我专门添设了一章,聚焦辅仁外籍教员群体,以阐述中西文化的双向交流如何通过人员的流动得到延伸和扩展。又如,最后一章本来要评述辅仁在天主教美术方面的实践,因为不断发现了许多宣传图册,故增添“宗教题材画作在海内外传播与影响”一节,剖析其在东西方不同的境遇,揭示其超越文化疆界的魅力,以及跨越时间长河的艺术生命力。
在研究的视角、理论和方法上,我也做出了一些探索和尝试。其中既借鉴和参考了相关的研究著述,也随着写作的深入而有所体悟。论文采用文化交流这一相对成熟的范式,并在总结前人研究得失的基础上,更加突出文化交流的双向性。随着研究的推进,我又逐渐发现,围绕这所大学的文化交流实际上比中西双向对流的情形更为复杂,其文化氛围包含多国的元素,涉及多地的人员、物品的往来,以及思想、学术的交流。因而也自然吸收了全球史和跨国史的视角和方法。在全球化的另面,是基督教的文化适应和本地化。作为天主教会的重要传统,“本地化”原则也渗透在辅仁大学的宗教、学术、艺术等方面的实践中。于是我又将部分思想、实践放入全球化与本地化之互动的解释框架内。总之,写作和思考是相伴而行,相互促进的。学术写作需要理论方法的引导,也会使理论得到细化和深化。
论文初稿写成之后,主体结构基本没有太大的改动,主要精力放在对文字的打磨,对观点的提炼以及对主题的升华上。进入论文修改阶段,身心都已经十分疲惫,写作的冲动和热情逐渐减退;长期陷入内部细节的推敲取舍之中,又很难出乎其外,从高处着眼。曾有老师建议,文章写完后,不妨搁置一段时间,如此可能会有新的发现,这是一种方法。与此同时,与老师、同学的交流也非常重要,往往会触发新的思考。在论文完成之后,有不少老师提示我将辅仁大学与中国基督教(新教)大学进行横向比较,即引导我突破研究对象本身,关注同类机构发展历程的普遍性,以及研究对象所具有的独特性。这也是个案研究取得突破的关键性步骤。由此我进一步将辅仁大学与东亚其他的天主教大学进行横向联系,并以辅仁为个案,将二十世纪上半叶与明清之际或晚清时段的中西文化交流进行纵向比较。结语部分也尝试触及一些更为宏大的论题。
感谢在燕园的读书时光,以及一路走来帮助过我的师长、亲友,使我完成了一篇尚可使自己与导师满意的博士论文,亦使我感悟到,学术研究是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停止追问和思考,“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谨以此段经历与诸位学友共勉。
作者简介
李乐,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博士,导师欧阳哲生教授。研究方向为中国近现代思想文化史、中西文化交流史、基督教在华传教史。曾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德国华裔学志研究所访问和研究。现就职于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
以上信息来源于“北大历史学系”公众号


人文学术社公众号目前有讲座资讯共享群、写作与投稿交流群、人文学书讯群、学术交流群欲进群请添加管理员微信(备注:学校/单位+昵称+群名)
READING
往期精选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