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募格课堂整合,参考来源:iNature、statnews、武汉大学、长江日报
3年前,他由于研究数据不完整,被认定为学术不端,发表的研究论文被撤回。他拒绝签署撤稿协议,因为团队坚持自己的数据、分析和结论,并声称这些调查报告的发现存在错误。随后,他失去了工作,换了座城市,再度走上了学术之路,最终发了一篇Nature子刊证明了自己。
这段逆袭的经历来自Niels Birbaumer,他并没有在争议事件中气馁,反而用实力回应质疑
2022年3月22日,德国图宾根大学Niels Birbaumer团队在Nature Communications 在线发表题为“Spelling interface using intracortical signals in a completely locked-in patient enabled via auditory neurofeedback training”的研究论文。本案例研究提供的证据表明,即使在完全闭锁的状态下,基于大脑的意志交流也是可能的。
他在 Nature Communications 上发表的这项新研究,建立在之前让他名誉扫地的工作之上。Birbaumer 和合著者 Ujwal Chaudhary 表示,他们赢得了支持其 PLOS 报告完整性的诉讼
“我们的研究证明,患有闭锁综合症的人,并不是只有一个没有灵魂的身体,而是一个有意志和欲望的人。们的 PLOS 生物学论文提出的异议很快就会被证明是正确的,” 作者之一的Chaudhary说 “这终于是我们的救赎了。”
Birbaumer 同意这项研究不仅仅关乎他的声誉。“我们这样做不是为了好玩,也不是为了推进技术,也不是为了发表论文,”他说。“我们做这些事是因为我们希望这些人活着,即使社会不希望他们活着。”
遭人举报被判定学术不端
坚持数据和结论而失去工作
2017 年,Birbaumer 在 PLOS Biology 上发表了引人注目的新闻,表明他和他的同事通过在头皮上放置一个由电极制成的帽子,使四名因肌萎缩侧索硬化而瘫痪的人能够回答“是”或“否”的问题。当受试者报告说他们的生活质量很高时,这篇论文引起了学界极大的兴趣。
但蒂宾根大学的一名举报人声称该研究不可复制。德国顶级研究资助机构 DFG 调查了 Birbaumer 的工作,发现数据不完整,结果存在缺陷;它对 Birbaumer 和 Chaudhary 都实施了严厉的制裁。该机构还建议 PLOS 撤回两篇关于该主题的论文。
Chaudhary 说,Nature 对他们手稿的同行评审过程花了大约两年时间。Birbaumer 已经完全停止工作,但渴望洗清自己的名誉。
2019年12月16日,在对举报人最初提请作者机构注意的问题进行了两次调查后,编辑撤回了该出版物,称作者参与了学术不端行为,不过Birbaumer拒绝签署此撤稿协议,因为他们坚持他们的数据、分析和结论,并表示他们打算采取法律程序来质疑调查报告中的发现,他们声称这些调查报告的发现存在错误。
DFG(德意志研究联合会)禁止Niels Birbaumer在5年内申请其基金,或担任DFG的基金评委。DFG还表示将要求其退回在该研究中使用的经费。Birbaumer 由于学术不端事件后离开了德国,去了意大利,也就有了后来的背水一战,成功证实了自己的研究成果的正确性。
同样是博士
这名武大教授也堪称逆袭
自幼经历过因贫困被迫辍学、差点跟随父亲进城卖猪肉等境遇,他不放弃学习,最终考入华科成为优秀的本科生、获得专业直博生的名额、在马里兰大学做博后研究、最终成为了武大的一名教授,他的经历鼓舞了无数心怀读书梦的寒门学子
武汉大学的这名教授陈朝吉,于2021年10月28日获得全球-亚太区榜单“35岁以下科技创新35人”奖项,他也是其中唯一一位来自武汉的青年学者
图:陈朝吉教授在2021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上做报告
陈朝吉出生于广东省湛江雷州一户普通农家。为减轻家里负担,陈朝吉上小学时便经常下海捞鱼摸虾。12岁时,小学毕业的陈朝吉因家贫被迫辍学,再到后来勤学奋进考入华科,坚定走上科研之路。
在马里兰大学做博后研究期间,陈朝吉作为团队核心成员之一,与团队成员一起展开了一年多高强度的反复实验,不断对“超级木材”的设想进行完善。最终,强度与钢铁一样高,密度却只有钢铁的六分之一的“超级木材”研究成果成功发表于Nature杂志,并入选2018年的 R&D100大奖。
对于“超级木材”的应用前景,陈朝吉介绍:“我们实验发现多种木材都可以制成‘超级木材’,它可以阻挡子弹,也可用在大楼、汽车,甚至飞机上。”
未来人们会坐在用“超级木材”制作成的家具上,居住在用“超级木材”建成的房屋里,甚至可以用“超级木材”制造汽车零部件,部分取代目前昂贵钢材和合金制成的汽车零部件,这样就可以降低汽车重量,从而达到更加省油省电的目的。
从农活、家务和昏暗的煤油灯下走出,他在物质匮乏的条件下,仍保持对知识求贤若渴的状态,“这段成长经历让我更早体会到了生活的艰难,也更早意识到读书学习机会的可贵,只有努力奋斗才会有收获。” 陈朝吉说到。
虽然有很多学术光环,但陈朝吉认为自己就是一名普通青年教师。“数理方面有点天赋,比较勤劳,但我并不是拼命三郎式的人,我也有业余生活,有家庭也有社交。”
在他看来,普通大学生成长为科学家并不遥远。只要你热爱所从事的专业,专注并持久坚持学习和实践,自会有所收获。树立目标、坚定信念也是支撑个人持续努力奋斗的动力。
今后,他将继续深耕生物质材料的多尺度结构设计、功能化以及可持续利用等领域,助力国家碳中和目标实现,让科技切实改善人们的生活
博士的逆袭,从绝处逢生开始,从自幼对知识的渴望开始,他们坚毅的品格和时刻自我肯定的心态,就是成功的关键!
了解硕博日常动态、收获科研干货,敬请关注↓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