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自2003年保险资金运用监管部和第一家保险资产管理公司成立至今,我国保险资产管理行业已经走过20年发展之路。春华秋实二十载,为全面梳理、系统总结行业20年(2003-2023)改革发展成效和经验,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战略布局,中国保险资产管理业协会邀请保险资管公司及相关保险系机构主要负责人,围绕高质量发展理念共识,共话行业未来发展蓝图,开启新时代高质量发展新征程。
作  
韩向荣  富德资产管理(香港)有限公司董事会议主席
韩向荣
男,1970年10月出生。曾任原辽宁保监局副局长、党委委员;原保监会资金运用监管部副主任、处长;财政部金融司主任科员、副处长、调研员等职务。2015年9月加盟生命保险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推动公司从以买方业务为主的发展模式向“服务集团与开展市场化业务并重”的战略方向转型,通过改进激励机制、引进市场化人才等方式激发公司发展动力,使公司经营实力显著增强。
摘要:
矗立新开端新起点,保险资管要始终坚持金融工作的政治性、人民性。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高质量的金融服务促进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发展的根本在于坚持专业化、市场化的发展道路。坚持专业化,就是要坚持回归资管本源,回归保险保障;坚守长期主义,坚定不移地全面提升主动管理能力、风险防控能力、资产挖掘能力、产品创设能力等。保险资管务必要锚定自上而下的大类资产配置能力,坚守绝对收益投资理念,以此为轴心,向资产端与财富端逐渐延伸拓展,输出大类资产配置能力与绝对收益获取能力,拓宽发展空间。
斗转星移,白驹过隙。自2003年首家保险资管公司成立以来,中国保险资管行业已漫步二十载,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第一次跃升,完成了从分散化到集中化、从管理内部保险资金到全能资管机构的发展蜕变。2023年是保险资管行业第三个十年的起步之年,也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开局关乎全局,起步决定全程。矗立新开端新起点,保险资管势必肩负着新使命、新重任,更应展现新面貌、新担当。

一、保险资产管理行业当前面临的挑战
何为高质量发展?于宏观经济而言,核心是从关注经济增长一个维度,转向关注经济发展、社会公平、生态环境等多个维度,寻求更加充分更加均衡的发展格局。于产业而言,是产业布局优化、结构合理,不断实现转型升级。于金融业而言,是要坚持金融工作政治性、人民性,改善资本和资源配置效率,促进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具体到资管行业,则是要在恪守“受人之托,代客理财”的本源基础之上,致力于更好地成为服务实体经济的关键载体、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有效工具、推动金融改革开放的重要抓手、增进人民福祉的有力手段。高质量发展,既为各行各业擘画了宏伟的发展蓝图,也提出了前所未有的高要求。保险资管行业正处在百年变局之大时代,既要对长期向好的美好未来坚定信心,也要勇毅理性地面对短期调整的剧痛。
(一)市场化、专业化程度亟待提高
2012年以来,市场化、专业化提升成为保险资管行业孜孜以求的目标,监管机构、行业主体无不竭尽全力寻求突破。2018年的资管新规更是明确了保险资管作为资管机构的主体身份,与其他资管同业在同一赛道、同一规则下公平竞争。多年持续努力之下,坚持市场化、专业化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行业整体市场化、专业化水平也有了显著提升。但是因受托管理资产结构、股权结构等多项因素影响,也因一些路径依赖的惯性,相较于资管同业,保险资管的市场化水平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在权益投资、量化投资等一些领域的专业化也存在着很大的提升空间。
第三方业务被认为是保险资管全方面能力的“试金石”,也是保险资管真正从内部受托走向市场化的标志。资管新规后,保险资管第三方业务管理规模拾阶而上,管理规模占比由2019年的18.7%上升至2021年的24.1%,但总体占比仍然较少,且主要集中在银行存款、债券投资上。总体来说,市场化业务的发展质效仍然差强人意,大多数保险资管机构的生存仍有赖于管理关联方资金,自我造血能力尚待提升,市场竞争力普遍较弱。
这些不足的背后,归根结底还是保险资管机构专业化程度存在着种种不足。一是固收投资能力不全面,但重配置轻交易、重主体轻资产,难以通过波段交易获取阶段性收益,难以捕捉市场错杀下的信用风险溢价,在资产荒的压力下投资空间日益逼仄。二是权益投资仍是软肋。投资收益率波动较大,投资策略、考核机制等仍处在不断的试错与调整之中。三是另类投资不另类。保债计划、信托计划等投资具有很强的类信贷属性,产品结构单一,同质化明显,行业内卷有余而创新不足。这类业务有着明显的顺周期性与标准化产品的利差逐渐收窄,不足以增厚收益分散风险。
(二)交易能力较弱,发展工具型产品的优势欠缺
与其他资管同业相比,保险资管整体管理资产规模虽然不相上下,但是能力建设与产品布局的不均衡比较突出。作为大体量资金管理者,保险资管以大类资产配置见长,无论是固收类资产还是权益类资产,投资策略上均以配置型为主,交易思维与能力较弱,对短期内市场变化的反应速度较为迟钝。这样的能力图谱也导致了保险资管市场化发展受到制约。
对市场机会的反映迟钝导致保险资管很难选择公募基金所走的发展工具型产品之路。但如何将过去所积累的配置能力与绝对收益投资经验转化为产品和服务予以输出,始终没有找到合适的切入点与抓手。这种投资风格在过去十几年里似乎显得“平庸”。过去,市场充斥着高收益、低风险的非标投资产品和种种权益投资神话。伴随着资管市场的发展成熟与投资者教育的不断深入,投资者对低波动的固收投资类产品的接纳程度有了显著提升。这本来是保险资管的优势所在,但公募基金、银行理财迅速切入到固收投资的赛道,还可以辅之以权益资产作为“+”资产,以债券交易作为策略加成,对保险资管拟以固收投资作为市场化突破之路造成了冲击与围堵。
如何将保险资管的能力优势向和保险资金有相同属性的业外客户进行服务输出?如何为客户提供资产配置规划?如何做好绝对收益属性的多资产配置型产品?这些问题既是客户需求的痛点,也是行业发展差异化道路的关键。
(三)体制机制仍需完善,对高水平投资人才吸引力不足
近年来,保险资管在市场化业务发展上,持续优化调整组织结构,通过强化产品管理职能、优化投研条线以及充实人才队伍来顺应行业的发展。但与公募基金、券商等资管同业相比,体制机制比较保守,不够市场化,突出体现在考核机制、激励机制、投资决策机制等方面,这也导致行业在高端人才的“引、育、留、用”上存在明显弊端,进一步制约了组织活力的激发与能力的培养提升等。
二、保险资产管理行业高质量发展方向探索
(一)坚持金融工作的政治性、人民性
保险资管要始终坚持金融工作的政治性、人民性。一是坚持党的领导,把党的集中统一领导贯穿于金融工作的全过程、各方面,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的各项决策部署,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引导金融资源更好地支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以高质量的金融服务促进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二是紧跟党的二十大精神引领,深入贯彻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切实担负起金融为民、富民、惠民的使命,为人民群众提供高质量金融服务,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1.服务居民日益迫切的财富管理需求
当前,宏观经济转型升级,人口结构老龄化加剧,居民财富管理理念和结构也在转型中——从不动产向金融资产转变、从储蓄向非储蓄转变、从单一配置向多元配置转变。目前,市场可选金融产品繁杂,公募基金数量超1万只、私募基金超15万只、各类资管机构超3万家。把资产配置权交给投资人自己,让百姓基于个人的财务知识来开展投资并不现实。再者,长期以来“基金赚钱、基民不赚钱”的魔咒尚未打破。2022年,公募基金行业整体亏损1.45万亿元,管理费收入却不降反增。这既与基民追涨杀跌的情绪有关,更与公募基金相对收益考核的行业特点有关。如何克服困扰财富管理市场多年的顽疾?必须要引入具备大类资产配置能力、以绝对收益为导向的专业机构投资者,保险资管当仁不让。
财富管理不等同于资产管理,更不是简单的产品销售,而是围绕客户全生命周期需求,设计出一套个性化的财富管理规划,帮助客户实现资产配置、多元投资、财富增值、风险管理等复合目标。财富管理领域参与者优势各有不同,比如银行理财投顾经验丰富、渠道优势强;公募基金投研能力强、产品条线丰富;券商善于投资投行业务协同;而保险资管则是以大类资产配置和绝对收益践行者而见长。各类机构若能在财富管理产业链上开展竞合,实现专业化分工和差异化竞争,势必能极大提升财富管理服务质效。
保险资管历来坚持稳健投资、价值投资,以绝对收益为目标,在大类资产配置、全生命周期管理等方面有显著优势和丰富经验,与居民财富管理需求有着天然的契合:
一是以自身的稳健投资理念现身说法,对居民开展理性的投资教育引导,减少其追涨杀跌等不理性的投资行为;
二是以大类资产配置的能力来帮助居民进行投资择时和组合管理,帮助搭建全生命周期的财富管理体系。在宏观利率趋于下行与居民多元化投资需求增长的背景下,保险资管可以重点发挥在大类资产配置、FOF投资、获取长期绝对收益的优势,帮助居民稳稳地提升财产性收入;
三是通过与保险主业加强协同,保险资管可以依托于保险业的代理团队与金融科技能力,对客户画像进行分析,为客户提供“千人千面”的“投资+保险”服务,真正做到以顾为主、以服务为主。
2.服务日益增长的养老金融市场需求
党的二十大提出要健全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安全规范、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第三支柱如何破局是实现这一规划目标的关键。结合保险资管禀赋,可以在第三支柱建设上多有贡献。
第一,保险资管持续稳定的绝对收益经过了多年的验证,稳健的保险产品、保险资管产品可以丰富三支柱产品选择。
第二,保险资管擅长大类资产配置,可以为第三支柱输出资产配置能力。对于长期投资来说,资产配置是贡献超额收益的关键。我国第三支柱采取个人账户制,将资产配置的决策权完全交给了个人。这种长期大类资产配置具有高度的专业门槛,恰恰是个人投资者所普遍缺乏的。对比美国,其第三支柱同样采取了个人账户制,但是引入了合格默认投资选择机制(QDIA)。当养老金计划的参与人或受益人因某些原因未对其账户资金主动做出投资决定时,受托人有权在投资方案中指定一个默认基金作为默认投资替代方案。QDIA机制的设计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养老金长期闲置以及因个人缺乏金融知识而投资不当所导致的损失,更好实现养老金资产的长期增持。而QDIA恰恰与保险资管大类资产配置优势相契合。
第三,保险资金在大医养领域的投资,为养老金第三支柱建设延伸了产业业态,有助于提升养老综合服务质量。
(二)坚持专业化、市场化发展之路
坚持金融工作的政治性、人民性,根本落脚点在于坚持专业化、市场化的发展道路。前者指明了发展方向,后者描绘了实施路径。坚持专业化,就是要坚持回归资管本源,回归保险保障。具体来说,就是要坚守长期主义,坚定不移地全面提升主动管理能力、风险防控能力、资产挖掘能力、产品创设能力等。在切实管理好保险资金的基础上,向外输出保险资管特有的大类资产配置能力、绝对收益获取能力优势。
近年来,监管机构全面推进保险资金运用的市场化改革,保险资管的机制体制、人才队伍等得以与资管同业接轨,大大释放了保险资管机构的活力,提升了资金运用质效。毋庸置疑,市场化势必带来竞争、带来压力,但也正是在竞争压力的淬炼之下,才能实现成长。无论是服务集团内资金,还是服务第三方资金,都需要坚持走市场化之路,以市场化、专业化的理念来全方位提升经营能力。
三、保险资产管理行业高质量发展建议
坚定不移地走高质量发展之路,务必要锚定自上而下的大类资产配置能力,坚守绝对收益投资理念,这也是保险资管差异化发展的根基。以此为轴心,向资产端与财富端逐渐延伸拓展,输出大类资产配置能力与绝对收益获取能力,拓宽发展空间。具体建议如下:
(一)坚持发展绝对收益配置型产品和服务
后资管新规时代,各类机构同台竞争,但各自经历了不同的发展路径,形成了不同的基因,具有不同的业务特色与资源禀赋。因此,走差异化发展之路,是更有利于形成专业化的竞合分工,更有利于提升整体资产管理行业运行效率的必然选择。在所有资管机构中,保险资管诞生最晚,长期以来以服务集团内保险资金为首要使命。与其他资管机构相比,投资理念、投资目标、考核机制、配置结构都具有显著的差异。这些差异恰恰是保险资管机构在大资管领域最为宝贵的相对比较优势,长期投资、价值投资、稳健投资也更符合经济高质量发展对金融投资的需求。保险资管在积极参与大资管竞争的过程中,虽然是要深度学习借鉴其他资管机构的先进经验,但切不可本末倒置。
具体而言,最值得保险资管选择的差异化发展道路应该是着眼于自身在大类资产配置、绝对收益目标等方面的经验与优势,持续输出大类资产配置能力与绝对收益获取能力。在底层资产方面,在大类资产配置的架构下,通过多资产、多策略的组合,打磨稳健低波的固定收益类产品,满足各类机构和居民的资产配置需求。更进一步,在财富管理市场,保险资管可以切入到投顾服务环节,利用自身的长期资产配置能力为财富管理服务赋能,帮助居民进行全生命周期的财富规划与管理,稳稳提升居民的财产性收入。
(二)推进固收投资转型升级势在必行
从国内外经验来看,固定收益类资产作为保险投资压舱石的核心地位始终不变。但当前保险资金固定收益类资产投资面临着三大困境,转型升级迫在眉睫。一是长期利率下行趋势已形成,这将直接导致保险资金配置的基础收益率也趋于走低;二是由于长期限资产供给不足,满足保险资金资产负债久期匹配的投资将存在一定缺口;三是随着部分行业的信用风险上升,结构性资产荒的态势也愈加明显。因此,在实体经济发展模式转型升级的同时,保险资金现有的固定收益投研模式也需要随之迭代升级。现下,如何调整债券投资逐步从以城投、地产为主转向产业债,如何将投资逻辑转向把握经济周期、产业周期下的企业经营基本面驱动,如何提升投研颗粒度以捕捉更多交易性投资机会,都将成为保险资金固收投资业务转型的重点突破方向。
(三)打造具备全市场均衡投资能力的保险资管特色权益投资路线
在利率中枢不断下移、信用债违约逐渐常态化、优质资产稀缺的背景下,未来保险资管配置提高权益类资产占比将势在必行。然而,近年来股票市场风格切换剧烈如钟摆,要在此市场环境中做到每年正收益绝非易事。但越是困难如此,保险资管就越是要坚持长期投资、价值投资,坚持以自上而下为主的权益投资能力建设,坚持绝对收益考核,重点打造具备全市场均衡投资能力的保险资管特色权益投资新路线,而不是同公募基金一样,追涨杀跌、追热点、炒概念、拼赛道、比相对收益考核排名。
(四)积极推进另类资产投资业务升级创新
伴随着保险市场蓬勃发展,保费收入逐年增长,保险资管创新产品不断涌现,保险资金另类投资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在支持国家重大战略实施方面,保险资金特色优势得到了更好的发挥。各家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均积极开展另类投资业务,在服务实体经济发展的同时也提高了保险资金运用的整体收益。
近几年保险资管另类资产投资业务发展遇到了“瓶颈期”,推动另类业务投资模式创新升级势在必行。一是实现另类业务从看主体信用的类信贷模式向以看资产为主的模式转变;二是在夹层、股债结合等重点方面实现创新突破,多方位满足实体企业融资需求,与债券市场、银行贷款开展错位竞争;三是注意挖掘pre-REITs投资、逆周期特殊机遇投资、并购型私募股权投资、私募债权投资等投资机遇。
保险资管高质量发展之路,实质上就是要从依赖市场大势的“β增长”转向更加依靠内功的“α增长”战略。越是正确的路,越是荆棘密布。越是困难重重,越是要正视压力,拥抱不确定性,心无旁骛地通过提升能力把握结构性机会。这些机会可能是新产品、新工具、新服务、新策略、新技术,可能是周期性因素变化所带来的新机遇,也有可能是与资管行业上下游参与者探索合作模式创新,构造新的行业生态。心事浩茫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保险资管务必要坚定执着、笃行不怠,践行长期投资理念,坚持市场化发展,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中国保险资产管理》(双月刊)
《中国保险资产管理》(双月刊)是由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指导、中国保险资产管理业协会创办、国内唯一立足大资管、专注于保险资管及保险资金运用领域的基础理论与业务研究刊物,持有北京市新闻出版局颁发的内部资料性出版物准印证。
刊物于2015年9月正式创办,2015年出版2期(季刊),2016年起改为双月刊。目前已出版46期正刊、2期增刊、6期合订本。
刊物共设12大栏目:卷首语、封面文章、特别策划、首席观察、政策解读、宏观研究、投资风向、业务探讨、全球视野、大资管时代、光影天地、会员风采。
刊物主要发送监管机构,协会会员单位,相关政府部门,银行、券商、基金等金融机构及有关研究机构等,影响力日趋扩大。
联系人:研究规划部  于老师  李老师

联系电话:010-83361689 83361693
收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欢迎扫描二维码关注我们
《中国保险资产管理》官微
微信公众号:zgbxzcgl2015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