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中国天眼”获引力波重大突破
2016年LIGO首次观测到的引力波是由恒星级质量的双黑洞并合产生的、频率较高波长较短的引力波,而理论预言,由更大质量天体的运动(如星系中心超大质量双黑洞系统绕转)产生的引力波主要集中在“纳赫兹频段”。但由于纳赫兹引力波频率极低、周期长达数年,探测极具挑战,是近20年里国际物理和天文领域竞赛的焦点之一。近日,中国脉冲星测时阵列(CPTA)研究团队利用“中国天眼”FAST探测到纳赫兹引力波存在的关键证据。与此同时,美、欧、澳3个国际团队也同步发表了各自获得的观测证据,相互印证下进一步提高了结果的准确性。在此次研究中,CPTA团队利用FAST监测57颗毫秒脉冲星,将它们组成了银河系尺度大小的引力波探测器。团队一方面不断提高FAST对脉冲星的观测精度,另一方面加快创新数据处理方法,独立开发软件分析FAST收集的时间跨度3年5个月的数据,终于发现了纳赫兹引力波存在的关键证据,成功验证40年前的理论预言。这一重大科学突破对星系演化和超大质量黑洞研究具有深远影响,也为引力波天体物理学打开全新窗口。
论文 👉
https://doi.org/10.1088/1674-4527/acdfa5
02.
银河系首张“幽灵粒子”图像
中微子是一种质量非常小、极难探测的“幽灵般的粒子”。此前观测到的高能中微子主要来自于银河系之外。6月29日,Science 上发表了一项突破性研究:冰立方中微子观测站(IceCube Neutrino Observatory)的研究人员,使用机器学习技术对观测数据进行整理分析,证实高能中微子可由银河系内部的源头产生。每年观测到的几十万个中微子中,只有几百个来自银河系内或银河系外。研究团队开发了机器学习算法,分析了天文台近10年来记录的6万多个中微子数据,终于找到了沿着银河系平面发射的额外中微子的证据,利用中微子绘制出了银河系的全新图像(上图即为银河系中微子图像的艺术概念图,结合了可见光和中微子(蓝色部分)的辐射)。尽管中微子源的具体位置和产生机制仍需进一步观测确认,但这项研究已为高能中微子的起源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证据。未来随着这张图像的分辨率越来越高,有可能揭示出人类从未见过的银河系的隐藏特征。
论文 👉
https://www.science.org/doi/10.1126/science.adc9818
03.
基因编辑有望迎来更强大的新工具
CRISPR-Cas最早发现于原核生物
(细菌和古菌)
中,科学家基于该系统开发出CRISPR-Cas9,通过RNA引导的Cas9核酸酶,对DNA进行切割,实现基因组编辑。6月28日,
Nature
上发表了CRISPR先驱张锋团队的一项突破性研究:他们
首次在真核生物中发现了受RNA引导的DNA切割酶——Fanzor,有潜力成为更精准、更易被递送至人类细胞的基因编辑工具。
团队从真菌、藻类、变形虫以及北圆蛤中分离出Fanzor蛋白
(上图是它的冷冻电镜结构)
,并进行RNA引导系统研究。结果显示,Fanzor是一类DNA切割内切酶,使用ωRNA来靶向基因组中的特定位点。通过系统工程改造,可大大提高剪切DNA的效率。此外,Fanzor蛋白所含的氨基酸数量比Cas9蛋白少、尺寸也更小,因此比CRISPR-Cas9编辑器更容易递送入人体细胞内。不仅如此,Fanzor蛋白没有表现出旁系切割活性
(即在剪切目标DNA时不会波及邻近的DNA、导致不必要的编辑)
,这意味着,Fanzor可能实现比CRISPR-Cas系统更精准的基因组编辑。这个全新的系统有望被开发成强大的基因编辑技术,用于基础研究和疾病治疗。

论文 👉
https://doi.org/10.1038/s41586-023-06356-2
04.
轻度感染新冠
也会导致男性精液质量长期下降
之前的研究表明,在感染新冠病毒后,精液质量会在短期内受到影响。然而西班牙一项新研究显示,在轻度感染新冠病毒3个多月后,男性的精子浓度仍然较低,能够游泳的精子也较少,尽管这段时间里产生了新的精子。在2020年2月~10月期间,研究团队招募了45名轻度感染新冠的西班牙男性参与研究。结果显示,与感染前相比,感染并恢复后100天左右时,精液量下降了20%,精子浓度下降了26.5%,精子数量下降了37.5%,精子运动性和活精子比例也有所下降。超过100天后,他们的精子浓度和活力仍然没有随着时间推移而改善。不过,这些患者感染后的精液质量仍然符合WHO对“正常”精液和精子的标准,因此目前尚不清楚是否会导致生育能力受损,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报道 👉
https://medicalxpress.com/news/2023-06-men-long-term-semen-quality-covid.html
05.
GPT-3造的谣
比人造谣言更令人信服
6月28日,Science Advances 上发表的一项研究显示,人工智能生成的虚假信息可能比人类编写的虚假信息更容易让人相信。瑞士苏黎世大学的研究人员以一些容易被公众误解的话题为主题(包括疫苗和自闭症、5G技术、COVID-19、气候变化和进化),让大型语言模型GPT-3生成了10条内容真实的推文和10条内容虚假的推文,并从推特上随机收集了人类撰写的真假推文样本。团队招募了697名26-76岁,来自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和爱尔兰的说英语的志愿者,让他们判断这些推文的真假。结果显示,AI造谣被戳破的几率比人类造谣被看穿的几率低3%。研究人员表示,3%看似差距不大,但由于AI造谣成本更低、速度更快,并且如果改用更强大的GPT-4,所引发的虚假信息问题将更令人担忧。
论文 👉
DOI: 10.1126/sciadv.adh1850
WE大会交流群开通啦!
欢迎大家扫码加入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