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最高法院做出裁决,明确表示大学不能再将种族作为招生录取的考虑因素。
对于这一判决,有人欢呼是亚裔的胜利,有人哀叹是亚裔的失败。我的反应没有那么戏剧化,但不管怎么说,这对我们亚裔子弟是一件好事。
我对平权的初衷很理解,也算赞成。美国是种族杂处的国家,不同种族之间政治经济地位的差异已经存在,而且很难消除。在招生招工的过程中给予弱势群体一些帮助的做法,既是补偿历史上公然歧视某些群体的不公,也有利于种族的和谐,社会的平安,有它的智慧。
但问题是有些“帮助”太过分。比如为获得相同的机会进入哈佛这样的顶尖大学,亚裔的SAT分数要比白人高140分,比西裔高270分,比黑人高450分。
虽然分数不是录取学生的唯一标准,这些数据还是触目惊心。所以,虽然我自认为是中偏左的自由派,对平权法案也不完全反对,但一直支持亚裔学生告哈佛。不仅因为这对我们华人子弟不公平,如果我不是华人也会是同样的态度。
更何况有些人觉得这还不够。现在经常听到“不成比例”这个词。好像平权的用意不是帮助弱势群体在过去不能涉足的领域得到滩头阵地,以开启与其他群体齐头并进的良性循环,而是为了让大学、公司、监狱等所有单位的种族结构和社会的种族结构完全成比例。这个看法我不能同意。
在平权讨论中,亚裔的位置其实有些尴尬。亚裔在美国的种姓制度中地位如果不是底层也是偏低的。美国社会对亚裔美国人存在很多偏见,社会各阶层中备受瞩目的亚洲面孔数量少得可怜。换句话说,我们正是“代表不足”的少数群体,平权法案几乎就是为我们量身打造。
但我们的文化传统重视教育,在升学竞争中我们的孩子表现优异,以至于我们变成了“代表过多”的少数群体,因此成为平权行动的受害者。最高法院的判决,让我们以后可以不再继续受害,这是我们为自己争取权益的行动的胜利。
那么,以后哈佛校园会有将近一半的亚裔学生吗?我们可以做一个思想实验,假设哈佛按学习成绩和其他我们自认为研究透彻,从孩子上幼儿园起就付诸行动朝其努力的标准录取学生,于是学校有了将近一半的亚裔学生。我敢肯定,这时候不要说别的族裔,就连亚裔自己,也会发现哈佛没有了过去的吸引力。
因此,我可以打包票:哈佛不会有一半亚裔。
根据哈佛网站,哈佛的使命是“为我们的社会教育公民和公民领袖”。作为政治家、外交家、大法官摇篮的顶尖大学,哈佛有责任为社会培养各个族裔的精英领袖人物。为了不辱这个使命,学生的种族多元化已经是不可逆转的趋势。
以后哈佛不能再用族裔来强制划分学生比例,但他们一定会采取别的措施,来保持跟现在类似的族裔比例。
比如现在已经有很多顶尖名校取消了标准化考试和高中的AP课要求,他们也会大规模扩大其他个性化指标比如家庭收入、所在社区等在录取决定中的比例。
有些人担心顶尖名校录取时不看分数,会导致生源变差,最终沦为平庸。这属于杞人忧天。哈佛这样历史悠久的名校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他们自然会想办法录取那些最可能成为社会栋梁的优秀学生。包括昨天被打脸的基于肤色的录取政策,固然不公平,固然我们要扳倒它,也不是因为哈佛愚蠢,天真,考虑不周,而是完全符合哈佛招生的内在逻辑。
所以,对于我们亚裔来说,多年努力得到昨天高院的判决,固然可以欢呼雀跃。但为了孩子们有更好的前途,我们还要继续努力。
为什么哈佛限制亚裔学生的数量?为什么受限制的是我们而不是别人?答案归根结底还是亚裔的影响力不够,或者更准确地说,亚裔作为一个整体在社会上的影响力,跟亚裔孩子申请大学时各方面表现的优秀程度不相称。
其实现在哈佛已经有百分之二十的亚裔学生,远超过亚裔在美国的人口比例。但如果我们的孩子从名校毕业后只是成了医生教授工程师等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而没有成为影响深远的社会栋梁,他们申请学校时的杰出表现,只会被狠狠地打折扣。
所以,除了继续马不停蹄地推动孩子进步,我们也要推自己成为社会上更有影响的人。如果自己不想费这个力气,或者没有这个能力,就支持那些愿意出头露面来成为社会栋梁的人吧。
如今出头露面的社会精英中还很少看到亚裔身影,亚裔在很大程度上还是被当成边缘人。这种情况一时半会还改变不了,但每一个潜在的领袖人物,都是一个亚裔社区重新定义自己、扩大社区影响力的机会。社区影响力扩大了,也增加了孩子们进入哈佛的可能性。
_____
点击阅读相关文章
创奥斯卡历史的《水芹菜》,讲述亚裔艰辛美国梦
一个聪明人的快乐哲学
如果你喜欢我们的文章,请选择下面行动中的一项:
A. 分享到朋友圈
B. 转发至相关微信群
C. 关注“硅谷生活家”公众号
D. 以上全选
(正确答案:D)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