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滩古渡洲头三江汇流处
民国时代建有“横渚公园”
现称“梅林公园”
以梅花繁多著名
早春二月
梅林公园的梅花
已经竞相绽放
整个公园都飘散着
梅花淡淡的清香
梅林公园“红了”
吸引了络绎不绝的游客

梅林公园的“红”
不仅在于花色
更在于背后的底色
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始人和领导者、军事家、共和国的开国元帅朱德不仅戎马一生,功绩卓著,且素喜梅花与兰草,尤横渚公园(梅林公园)的梅林情有独钟,曾先后三次来到这里,咏梅鸣志。
1905年(清光绪三十一年),年仅19岁的朱德怀揣理想,不辞辛劳,从仪陇县涉步到成都求学,往返都经赵镇,他被横渚公园灿若红霞、傲霜斗雪的梅林风景深深吸引,以后每过必留。
1916年1月,朱德元帅随蔡锷将军率滇军从贵州入川,当行至泸州雪山关时,两人驻马题联,蔡锷将军题上联“是南来第一雄关,只有天在上头,许壮士生还,将军夜渡”。朱总司令抬头望着远处巍峨的雪山雄关,凝神思句,略作沉吟后对出了下联:“作西蜀千年屏障,会当秋登绝顶,看滇池月小,黔岭云低”。顿时,随行的将士禁不住击掌赞叹:真是千古佳对!
此次入川,正值梅花怒放,却因重任在身,来匆匆,去也匆匆,朱总司令带着遗憾离开了金堂,从此念念不忘这片梅林,直至解放后才得重返金堂的机会,终于又见到令他牵肠挂肚的梅花。
1957年3月13日上午,金堂县文教科的杨发明刚进办公室就接到通知:到横渚公园的文化馆接待一位首长。文化馆的同志都外出开会了,只留有川剧团的指导员卫子彬守馆。午后三点多,一位威武慈祥的老者在几位省领导的陪同下来到横渚公园,他一口的四川话,一路的谈笑风生,让杨发明顿生亲切,原本拘谨慎微的他一下子放松了。当时文化馆非常简陋,他找来一把破腿的竹椅,用绳子绑好后搬给老先生坐。个子矮小的杨发明引起了他的注意,老者叫他小娃娃,询问他读书还是在工作。当听说杨发明是中师毕业生,就职于科协时,他马上笑着说你既然在搞文化工作,那我要考考你。

本来放松的杨发明又紧张了,心里打鼓,害怕了:今天作陪的领导都是他去省上开会时就认识的,而面前这位老同志一定来头不小,要是答错问题咋办?老先生好像看出他的心思,用眼神和微笑暗暗鼓励他。杨发明拿出初生牛犊不怕虎的那股劲,一连答对了好几个问题,赢得了老者一串串爽朗、满意的哈哈大笑。陪行的一位首长笑着问杨发明认不认识这个老者,虽然有些似曾相识,但他仍使劲摇摇头。当首长告诉他这是朱总司令时,杨发明激动得说不出一句话,全身颤抖,流出了幸福的泪水。朱老赶紧伸手拉他,让他靠近自己,抚摸他的头安慰着,为了缓解他的情绪,朱老指着天井中的腊梅和花台上的兰草继续考他,当杨发明说梅花和兰草是国花时,朱老高兴地站起来,连声说了两遍好得很,好得很!
1957年3月13日,朱德在成都金堂县梅林。
当时的横渚公园空旷,不成布局,梅花树过于分散,不集中,虽然早春时节,绽放的梅花已成一大特色,但新栽的一些牡丹、棋盘花、苕菊、贴脚海棠等都被挤在只有几分地的同一角落,整个公园全靠有点香樟和柏树来作衬托,辜负了这么优美的天然环境。朱老并没半点责备,而是一边观赏,一边和颜悦色地向大家讲解各种花木的栽培,说这些都是祖国的遗产,也是社会主义新文化的内容之一,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和扶持,强调要抓紧培植,因为目前公园栽培的花木不多,可以将全县的花种收集起来,种在公园内供人欣赏,文化必须和生产相适应,随着生产的发展而发展,可以学成都公园,卖门票,少收钱,以园养园,满足群众文化生活的需要。直到结束这次金堂之行,朱老仍不忘叮嘱陪同的县委领导,要加强对文化工作的领导,不仅培植花木,更要关心人民群众的文化娱乐生活。
朱老走后,县委有关领导对关于朱总司令对文化工作的意见做出了决议,准备落实指示。后来由于种种原因,一直被搁浅,公园里的梅花也横遭浩劫。直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拨乱反正,政府组织经费和人力,横渚公园得到了恢复和重新发展,公园里石砌长堤,绿柳成荫,香樟茂密成行,腊梅、红梅成林,金秋季节,丹桂飘香,紫金含笑,芙蓉争妍,金堂县人民政府易其名为“梅林公园”,并在朱德元帅驻足处立碑纪念,供人们敬仰,这块石碑上刻有“朱德赏梅处”几个大字,铿锵有力,格外显眼。
当代著名诗人流沙河
回到故乡
在梅林中满含深情地
抒写《梅花恋》
以梅作证
追忆着朱总司令不朽的人生
随着时代的发展变迁
群众的文化生活越来越丰富
群众家门口的公园也越来越多
每一座公园都有它的独特属性
每一座公园也有它的独特韵味

这个春天
梅林公园用一抹红

丰富了金堂的春色
而它也在用这抹春色招呼你

呼你来重新认识它
资料源自金堂县志办(作者王芳)
编辑/ 鲁星辉  彭团虎
审核/ 邱健
金堂人都在看
近期热门视频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