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上一张图:

这是过去一周我在巴黎每天的平均步数。

一个是因为这次租的民宿就在巴黎的一区,去各个地方都很近,也因为巴黎的交通经常抽风似的大堵塞(据说市长在改几条自行车专用道),所以索性就用两条腿了。
当然,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这次来巴黎,主要就是带孩子来看博物馆的,所以每天都泡在不同的博物馆里,步数自然就上去了。
所以今天也就不聊其他的了,送出一批我在各个博物馆买的明信片吧。

文字还略有点长,所以今天用图文推送,不用图片了。


1、莫奈的《睡莲》
去橘园美术馆,自然是要看莫奈的《睡莲》的。
莫奈一生画过太多的睡莲,但他在1918年无偿捐赠给橘园的那一系列的睡莲无疑是最壮观的
有意思的是,晚年的莫奈一度被外界质疑他的艺术创作能力,以至于他的好心捐赠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被束之高阁,不被拿出来参加重要展出。而他的“睡莲”系列开始受到热捧,和后来大洋彼岸的美国艺术评论圈给予高度评价也关系很大。
大概是我一年级的那年暑假,我妈去清华进修,带着我一起去北京玩,住在清华园里的宿舍。每天晚上,我都会去那片荷花塘看荷花。而走进橘园《睡莲》展厅的那一刻,我仿佛瞬间又回到了当年的那一个个夜晚:些许闷热,些许蝉鸣,月光下的荷塘,一种祥和的宁静……
买了一张《睡莲》局部的明信片,送给有缘人:

2、伦勃朗的《自画像》
在那么多著名的画家里,伦勃朗很有可能是最“自恋”的一个了:
他特别爱画自画像,有人统计过,他在自己的人生各个阶段一共画了100多幅自画像。
在那么多的自画像里,我个人很喜欢藏于卢浮宫的这一幅:
早年伦勃朗的自画像,画中的那个自己不是快乐的,就是得意的,总之一直是一个意气风发的形象,神色中透露出一种自信、乐观和坚强。
但这幅画就大大不同了。这幅画画于1660年,这一年伦勃朗54岁,已经进入了他生命中的晚年。更糟糕的是,他的妻子和儿子都已去世多年,而自己在财产上也宣布破产,房屋被拍卖,债主盯着追,生活拮据,捉襟见肘。
此时他画中的自己,穿着简朴,眼神忧郁,表情透着一丝无奈。虽然他拿着画板在工作,但却很难感受到一种创作的激情——事实上,为了还债,他不少画都是刚画完就被债主拿走了。
那是画出传世不朽的《夜巡》的伟大画家啊。

“一切都会过去”。
一张这幅画的明信片,送给有缘人:

3、库尔贝的《自画像》和《奥尔南的葬礼》
库尔贝是我个人挺喜欢的一个画家。

他的名气可能并没有那么大,但他的出现却很有意义。
在库尔贝生活的年代,欧洲古典主义绘画之风虽然已经有衰落之势,但在主流评价圈还是占据相当的位置。比如像下面这幅藏于奥赛美术馆的作品:

维纳斯和小天使以最唯美的姿态、角度和光线出现,给人营造一种神的氛围。
但库尔贝说不!我只画我看见的东西,只画我生活中存在的画面。
那么他画什么呢?他画《奥尔南的葬礼》——他家乡一个普通小镇的普通葬礼:
画面里有掘坑已经不耐烦的鞋匠,有抬棺却厌恶尸臭味的抬棺人,有笃悠悠的神父,有花钱雇来的“哭丧团”……

放到以前,古典主义的评论家会质问:你这是在画啥?画这些东西有什么意义?
库尔贝说:当然有意义!这就是我们老百姓真实的生活!

所以,现在只要提起欧洲绘画的“现实主义”,就绝对绕不过库尔贝。
在那个时代,库尔贝确实是一个堪称离经叛道的人,他还有过不少有意思的画作,就不一一列举了。
一张《自画像》明信片和一张《奥尔南的葬礼》明信片,送给有缘人:
4、马奈的《草地上的午餐》
要说马奈的《草地上的午餐》,往往是要先说卢浮宫里的提香的《田园合奏》(一说此作品为乔尔乔内初创,提香完成)
在提香的作品中,两位男士无疑是坐怀不乱的君子,面对两位裸女视而不见。但事实上,这是那个时期的画家们最爱玩的“隐喻”——两个裸女其实是不存在的,她们只是一种象征,一种衬托,凡人是看不见她们的。
然后到了现实主义和印象主义的大咖马奈这里,也和前面说的库尔贝一样,说:啥玩意?我只画我看见和观察到的东西。

于是就有了《草地上的午餐》:
依旧是田园风光——但这个“田园”就是他家的简陋后院——依旧是两个男的。但两位裸女却不再是“隐形”的了,就是真实存在的两个人,其中一个应该是马奈的模特。

什么透视啊,比例啊,前后景深啊,隐喻啊,都不要太讲究了,我只要我的感觉,我只要留住那一刻。
说到马奈,这次汤圆在奥赛美术馆见到了《吹笛少年》的真迹。她在8岁的时候用iPAD画过一系列所谓的“世界名画系列”,《吹笛少年》就是其中一幅:
一张《草地上的午餐》明信片,送给有缘的你:

5、米勒的《晚钟》和《拾穗者》
说到现实主义,肯定不能忘记米勒。

我们都说,一个人不要看他怎么说,要看他怎么做。“人民的艺术家”如果在作品中从来没有出现过最基层的人民,那他无疑就愧对这个称号。
而米勒是真正的“人民艺术家”,尤其在那个沉迷于歌颂上层社会的时代,他专心画农民,还画得如此有成就,活该他青史留名。

《晚钟》和《拾穗者》这两幅画是如此有名,就不用展开介绍了。就说一点吧:

《晚钟》这幅画经后世的X光扫描,发现两人脚底下的那个篮筐,原来米勒画的是一个孩子的小棺材,后来用篮筐覆盖了——虽然不知道他原先那样画的目的是什么,但无疑应该也是一幅触动人心的场景。
两张明信片,送给有缘人:
6、一些其他
接下来加速吧,也就不一张张分开讲了。

莫奈的《日出·印象》,可以说是“印象派”的开山之作了。
莫奈的《日本桥》,这幅画有一套两幅,对应夏季和秋季,我个人比较喜欢夏季。
《摩耶夫人》,在吉美亚洲艺术博物馆买的,注意看她的腋下,那个小小人儿,就是她生出的佛陀。

下面这张明信片来自东京宫。东京宫非常酷,但说实话,里面的一些现代艺术我不是太懂,所以就买了张类似鸡汤话的明信片——应该算是“破解鸡汤”的那种话吧(原话应该是“look before you leap”)。

送给现在可能正要做某个决断的你——但是先leap还是先look,还是取决于你自己哈。
数了下,一共11张明信片。
我将在今天的留言中选取
11位
读者,届时公布名单,各送上一张随机的明信片。

好了,接下来将彻底休息两周,不更了,我们7月中旬见!
最后说一句这次旅行的最大感想:
各位爸爸妈妈们,有空的话尽可能多陪陪孩子,未必是要旅游,多呆一段时间也好。
因为,一眨眼,孩子就长大啦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