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和大家分享两篇 life log 相关的文章,方法论虽有所不同。但最终都能帮助我们更好地发现问题,认识自己。希望大家看完也能实践起来。
美国著名管理学家吉姆柯林斯提到自己日常有 log 工作记录的习惯,其中包括:
日常工作的小时数及任务当日创造性小时数当日情绪
这样的好处是,log 久了之后,就可以来「调试」自己。因为我们单靠意志力是很难改变行动的,而缺少 log 之后,根本不知道自己所处的环境和状态如何。
我尝试了大概两个月,除了周末,每天都会写这么一些简单的 log,其中包括:
当日的情绪如何(分为 low、mid、good)当日的事情,从早到晚进行 log 一些概要,同时还有一些简单的感触当日创造性的时间
通过 log 了一段时间的数据,有一些具体的感受:
大多数日子都是 mid;good 和 low 并不太多,但是印象深刻的却是 low 的日子。
Good 的日子多半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是创造性时间超过 2 小时的日子,另一种是和老朋友/家人出去闲聊吃饭的日子。相反那种「意外惊喜」,如被华为应用市场推荐这种事情,并不能影响当日的情绪。
Low 的日子特征很明显,就是被许多琐事打断,比如一边开着微信加人开通小报童,另外处理 flomo 的客服,顺便还要提交新版本,这时候每件事情的效率都会大打折扣,而且心神不宁,继而产生拖沓的状态,甚至会逃避去刷即刻。
在当下你会觉得无比清晰的事情,如果超过一天不去 log,就会想不起来。很多时候我都是靠项目管理软件和聊天记录来回溯昨天干啥了,大脑真靠不住。推而广之,如果没有这样的 log,恐怕完全不知道上个月自己在干啥。
经过一段时间 log,你会发现时间很容易就被侵蚀。一个意外的电话,一个客服的问题,一个突发的 bug。想保护好自己的时间真的是需要「努力」的事情,随随便便的任事情发生,最终会像黑洞一样吞噬掉大量时间。
我们太容易高估自己的能力,所以别把时间安排太满,因为一定会有意外的事情发生,而且每天创造性的时间能有 2 小时就不错了。情绪最差的那周发现基本上每天都在忙一些不得不做的事情,或者给之前的自己擦屁股,完全没法进入创造性时间。
有了 log 就能调整状态了,所以下面是自己测试有效的方法:
睡眠是最重要的,只要无法保证睡眠,第二天状态和情绪一定是差的。千万别贪心晚上睡前多看点什么,得不偿失。睡前最重要的是调低室温和控制噪音,确保连续性睡眠和深度睡眠的时长 —— 这个从数据来看基本上是正相关。
设定时间块而不是任务清单,状态会好很多。因为每个时间块都会告诉你,当下重要的是什么,只要你干了就会逐渐熟悉。而任务清单则会让你处于不断切换的状态,很难集中精神。另外就是时间块可以让你没有负罪感,超过这个时间如果没做完,那就明天继续,没必要干完。还有个好处是,时间块可以让你从宏观的角度来看,在什么地方应该投资时间,这是任务清单完全做不到的。
如果要保证创造性的时间,早上一定一定不要打开微信,就算不得不开也不要登录电脑端。基本上开了之后就再也不得安生,会被不停地打断。而这种多线程的状态是情绪效率双低落的来源。另外关于琐碎事情的解决方法是:固定时间来处理,每天控制时间投入上限即可。
许多事情不是难做,是畏难。而畏难的原因是,无法进入状态 —— 毕竟属于有些棘手或者看起来无趣的事情。因为进入状态需要时间,这个时候一定不要分心点开任何其他的网站或者应用,手机也丢远点,不被打扰的话,大概 10 分钟左右就能进入状态。我买了一个计时器放在手边,开始一个冲刺(45 分钟)的时候不去看手机。目前有几次成功的尝试效果不错,但是还是忍不住会被打破,需要继续磨炼。
行百里者半九十,项目也一样。看着设计方案差不多的case,到实际收尾能交给开发同学,耗费的时间其实差不多一样多,还有反复修改的。所以评估时间尽量多留出来一些,以免几个 case 一反复,整个人就抓狂了。
在这个过程中还有一个额外的感触,就是我们无时无刻不在用时间投资
只需要看看我们日常把时间花在哪里,就知道自己是个什么样的人了。比如虽然和老朋友聚会很开心,但是却从未为其留出来时间;对未来会有焦虑,但是从未规划出来思考未来的时间。
许多时候时间 log 拉出来一看,才知道我们具体的投资回报如何。

References

[1]
 The Tim Ferris Show 播客对 Jim Collins 的采访: 
https://podcastnotes.org/tim-ferris-show/collins/
[2]
 吉姆·柯林斯的著作: 
https://m.douban.com/book/author/263801/

现在扫描下方二维码,仅需 199 元即可获得 2020+2021+2022+2023 共四年,价值796元的专栏内容的永久访问权(2022年之外的内容会在元旦后统一发放)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