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叫董敏,是很多国乐粉丝心目中的“笛子女神”
她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演奏家,用悠扬的笛声传递着情感,用优美的旋律治愈着人心。
董敏作品MV《美丽的神话》剧照
她也是澳洲街头万千街演艺术家中的一位:身穿汉服,手握竹笛,潇洒而靓丽。
她本科毕业于中央民族大学音乐学院音乐表演专业,研究生就读于新南威尔士大学艺术策展与文化领导力专业。
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校长为董敏颁发毕业证书
那年,她结束留学生涯,成为一名斜杠青年,事业也进入稳步上升期。
作为一名世俗意义上的“成功人士”,董敏身上却好像没有什么功利性的东西。一直在路上的董敏,今天带来了她的故事。
相信看完她的经历,你我都能从中收获些许治愈人心的力量。
 一、一遇竹笛“悟”终生 
“漫漫竹笛路,相约到今夕。”
多年的熏陶与成长能在她身上看到一种传统器乐演奏者所具有的古风雅韵之美。
其实,早在8岁那年,董敏与民乐演奏一途就结下了不解之缘。
第一次看到竹笛演奏时,董敏就被它的演奏效果深深吸引。当好奇与兴趣驱使着内心,第一次成功吹响竹笛时,它便成为她生命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机会总会眷顾有准备的人,10岁那年在湖南省的音乐比赛因优异成绩,有幸成为赴京学习的四个学生之一,在那里将接受到更多专业名家的指导,也将成为一次新的起点与挑战。
小董敏十岁参加比赛
一个10岁小女孩要在外独立面对学习与生活,这不仅是父母亲的担忧,更成为一家人的牵挂。然而为了自己心中的理想,还是瞒着家人毅然决然地踏上了外出求学的道路。
学习任何一门艺术都是艰难的,需要十足的毅力。竹笛这门乐器更是如此
笛子是世界上最早的吹奏乐器,距今已有九千年的历史
当气流进入笛身时,因为震荡、回响,产生透亮、清脆的声音,同时具有一定穿透力,特别是当笛膜震动,发出非同凡响的独特音色。
笛子也为我们的诗词文化创作提供了很大的想象空间,比如“谁家玉笛暗飞声”、“羌管悠悠霜满地”等等,对中华民族的文化积淀做出了重要贡献。
但由于笛子的声音穿透力太强,练习起来并不容易。为了避免扰民、被投诉,董敏常常跑到山上、火车轨道附近、地下室等地方练习,为此吃尽了苦头。
当时的艺术学校在北京昌平,老师要求学生们练早功,不可懈怠。
2002年董敏和妈妈于北京王府井留影纪念
于是,董敏早上4点就起床,步行两站地,去山上的打靶场练习基本功。
有时候,一天就要练习8-10小时,炎热的夏季,没有空调,浑身都浸着汗水。寒冷的冬天,没有暖气,低温又把她的手冻得发紫……种种困难她都咬牙挺了过来。
因为她知道,很多学校笛子专业只招收一两名学生,考上一所好的音乐院校竞争异常激烈,她没有捷径可走
好在,董敏考入了中央民族大学音乐学院附中,她多年的付出没有被辜负。
也是这份超于常人的努力为她今后的人生奠定了底色。每位“大师”的成功,背后都是不断用细小的坚持去铺就而成的
与竹笛相伴的每个清晨,为了梦想披星戴月的每个夜晚,都给了她无尽的底气,面对未来未知的人生。
二、留学,一次大胆的抉择 
2015年,董敏的人生有了留学这个全新的可能性
但对于她这样潜心艺术的音乐生来说,这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做了无数的思想斗争后,她开始努力备战雅思,为留学悉尼做准备。
选择专业的时候,她选择了相对小众和冷门的专业——艺术策展与文化领导力专业。课程设置是关于沟通技巧、艺术与设计、文化创意领导力以及文化管理等,还有与国际交流方面的范畴。
一切都是未知,但同样也代表着有更多探索的可能
在人生重大选择上,外表清秀淡雅的董敏却显得有点“轴”,又或者说,她总是和经验主义背道而驰。
尤其是在遍地“卷王”的情况下,董敏没被焦虑裹挟,也不太在意别人的看法,而是另辟蹊径,走出一条自己的路
刚到悉尼,董敏想找一份工作,想边打工边读书,赚取学费和一些生活费。
可惜,跑遍了半个悉尼,她也没有找到合适的音乐学校去兼职,尤其是适合自己专业的民乐机构。
她虽然有着南方妹子特有的纤细柔弱,但骨子里却满是坚韧刚强。在不懈地努力下,2017年她在悉尼音乐学院获得兼职笛子老师的机会,教大学里的音乐选修课学生学习中国乐器竹笛。
同年受邀参加澳大利亚管弦乐团水推沙爵士音乐会,参与访问墨尔本、塔斯马尼亚、堪培拉、达尔文的巡澳演出,她以中国云南少数民族特有的盛装参加音乐会的演出成为了其中的亮点。
在巡澳演出时以少数民族盛装参加音乐会表演,图左:澳大利亚小号演奏家Peter Knight
董敏在留学期间还申请到了去欧洲参加世界双年展的的机会。
这是一次多层次、全方位的学术信息交流会,能更深层次地打开自己的认知能力,开阔自己的视野,也是在学校中很难学习到的经验。
参加威尼斯双年展同学合影
2019年,董敏又受邀在新南威尔士大学音乐系教授中国器乐合奏课。让一些音乐系的学生,能够选修一门比较新颖的中国乐器,如笛子、琵琶、二胡、古筝,了解中国的传统民乐文化。
中西合璧交响曲——带领悉尼芈雅乐团参加Townhall悉尼市政厅澳中盛典舞台剧照
不仅如此,董敏还通过成立工作室,不断推动着乐团事业的发展,想将中国民乐艺术传承下去。
创业是个艰辛的过程,起步困难重重。比如缺少前车之鉴、找不到可模仿的成功案例,市场调查也无从下手。
董敏首家悉尼工作室装修施工纪念
董敏还面临着巨大的资金压力,很多乐器都需要走国际物流从国内运输过来,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工作室装修成本也不小,为了节省开支,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她都是亲力亲为
甚至,在澳洲扔错垃圾,都会面临人民币近2000元的高额罚款!
有很多大件的物品不可以放在附近的垃圾桶处理,需要到指定的资源处理中心进行回收。董敏往往要集满一车古筝等乐器的外包装,拉到很远的回收点处理。
辛苦的搬运工——租面包车丢垃圾
不过最困难的,还要属招生。很多人不了解笛子,也不知道学习过后最终能取得什么样的成果,大众对这门乐器,还处于一知半解的状态。
所以在澳洲,董敏为了宣传笛子艺术,积极参加了不少公益表演、艺术节、音乐节及中小学的中国文化传播等活动,只为让更多人看见笛子文化,爱上这门艺术。
2018年,董敏受到堪培拉最高法院的邀请,为当地民众演奏一场慈善音乐会。她一日来回,租车一路带着乐团的老师们和乐器从悉尼自驾到堪培拉,完成了一场专场民乐演奏会。
堪培拉最高法院民乐专场演出
在参加悉尼新南威尔士州美术馆举办的台北故宫珍宝展时,她用民乐的演奏方式来表现“天人合一”的会展主题,将充满历史底蕴的珍宝与富有国乐色彩的演奏完美的融合在一起。
千年的积淀唱响悠远的古韵,向世界演绎出中国独特的历史人文魅力。
国宝也会有声有色——悉尼新南威尔士州美术馆台北故宫珍宝展演出
不过这些对董敏来说,还远远不够。她尝试着另一条与众不同的道路:街头表演。
三、笛艺无国界,宏愿天下先 
刚刚创办工作室时,董敏就有街头表演的想法,并开始尝试付诸于行动。
董敏发现很多人忙碌于上班和生活,没有那么多机会走进音乐厅去静心欣赏,而街头表演则是一个不受限制的舞台。
面对着形色匆忙的旅人,董敏决定,要用自己的表演方式拉近人们与民乐文化的距离。
筹办工作室的间隙里,董敏会经常租一个唐人街的摊位,每周五为悉尼当地居民和游客表演,也会带领学生一起去宣传国乐文化
悉尼唐人街,董敏带领芈雅中乐学院师生一起宣传民乐
通常,下午两三点,她就要开始准备,带着笔记本电脑、伴奏,还有各种不同调的笛子、古筝及琵琶等乐器,有时候甚至会把电视屏幕搬到街上,播放民乐宣传资料;下午五点钟,她和芈雅中乐学院的师生们要到达指定地点进行器乐演奏,中间也会增加一些与观众的互动环节;演出到晚上十一点结束,收拾一番把所有乐器及物品搬到工作室,再赶到家已经是凌晨两三点,经常会来不及吃饭,而这样的工作每周都会重复。
一开始可能会手忙脚乱,时间长了,她也越来越适应这种节奏,只因心中的那个梦想。
街头表演,也带给了董敏不少快乐。
董敏的音乐风格多种多样,除了那些具备中国传统特色的竹笛名曲外,还涉及到现下的流行音乐,如《大鱼》、《夜莺》等,深受国内外观众的好评。她也会经常看到外卖员下班后骑车到摊位前听完一两首曲子再离开。
悉尼CBD街演
音乐作为一种国际通用语言,它能打破地域文化的差异,从中获得对彼此的理解与认同,这就是人与音乐的和谐共鸣,也正是董敏所要追求的目标。
大家能在她的国乐演奏中得到心灵的安慰与身体的放松,也许这就是增进人们与民乐文化最有效的途径吧。
董敏自小酷爱国风,十分希望弘扬传统文化。她最近的目标就是于年底开一场悉尼芈雅中乐学院八周年的专场民乐音乐会,让更多人听到来自中国的韵律。
她也会通过各种活动,去主动传播竹笛文化。比如她正在做的一个挑战,邀请100个外国人挑战中国竹笛,希望通过自身体验,增加他们对笛子的兴趣与热爱,加深对中国竹笛的了解。
对中国竹笛好奇而被吸引来的外国小朋友们
从某种程度上看,董敏是成功的。很多人都好奇董敏作为“成功人士”的秘诀,董敏却只是回答,做好自己就可以了。
她说:“设置很多的梦想和很大的目标,反而会给自己造成很大压力,计划或许赶不上变化快。脚踏实地,先把眼前的事情做好,充实地活在当下,做好本职工作,就是对自己未来最好的安排。”
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这种不急不躁的态度,就像中国古茗,淡然悠长,又蕴含着无尽的智慧,像极了董敏的生活之道。
很久之前,董敏在街头表演时,曾有过这样一段有趣的经历。
一个外国妈妈拉着一个可爱的小女孩走到董敏身前。小女孩天真地开口问道:“请问你可以演奏一首《my heart will go on》(我心永恒)吗?”
董敏全然接受了小女孩的请求,她动情地演奏,小女孩全神贯注地跟着她的旋律哼唱,陌生的灵魂在此刻彼此共鸣、交融。
这样美好的片刻,充斥着董敏的生活。
她只是尽情演奏着音乐,让所有人的情感回归纯粹,让所有人因音乐结缘,因音乐感动,哪怕只有片刻时光
董敏作品MV《兰亭序》剧照
董敏是独特的,但也正如奋斗中的你跟我。无论身处何地,不论工作大小,我们都可以通过用心、热情和创造力,将所在的位置变成自己的舞台。
就像英国作家霍·刘易斯(C.S. Lewis)曾说过的一句名言:“不经历黑暗的时刻,如何看得到星光”。
只要心中有梦,路途虽迢迢,终点却一定会更精彩。

导演/编剧:贾雪晨 
摄影:王梓州/贾雪晨
剪辑:董敏
推文撰写/责任编辑:阿林/安娜
推广支持:张冰/Joanne/李赢/王奕歆
《你好,正在路上的Ta》短纪录片系列通过展现不同专业、不同年龄、不同阶段的留学生们的生活方式和成长故事,深入挖掘并记录海外留学生的真实人生,让更多人深入了解留学生的内心世界。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