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5日,由华东政法大学国际法学院与华东政法大学教务处共同召开的“涉外航天法治人才培养创新的理论探索与实践路径”研讨会暨“涉外航天法治人才培养创新”虚拟教研室建设启动会顺利举行(线下会场于华东政法大学松江校区综合事务楼南302会议室,线上会场于腾讯会议平台)。来自北京理工大学、中国政法大学、香港大学、武汉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中国民航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华东政法大学、外交部条约法律司、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等全国多家高校和实务单位的近20位专家、教师与会。会议由华东政法大学国际法学院副院长张磊教授主持。
会议首先由华东政法大学教务处处长洪冬英教授和华东政法大学国际法学院院长杜涛教授进行致辞。洪冬英教授在致辞中对学校开展虚拟教研室建设工作的整体情况进行了介绍,并对“涉外航天法治人才培养创新”虚拟教研室的主题、立意和前期建设规划给予了高度评价,同时欢迎各位与会嘉宾一同参与虚拟教研室建设工作,一同实现涉外航天法治人才培养创新的宏大目标。杜涛教授在致辞中介绍了学院在涉外航天法治/外层空间国际法治领域的专业教学、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的成果,并对各位与会嘉宾对学院涉外航天法治人才培养工作和虚拟教研室建设工作的关心和支持表达了感谢。
会议“涉外航天法治人才培养创新的理论探索与实践路径”专题研讨环节,北京理工大学法学院院长、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李寿平教授指出:鉴于当前外层空间国际治理所面临的日益严峻的挑战,以及中国开启全面建设航天强国新征程和国际社会越发迫切地需要外层空间国际合作的客观现实,涉外航天法治人才培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已相当凸显。就此,首先,应当特别重视完备的航天法学科体系的构建,通过课程建设、教材编制、教师培育等途径具体落实;其次,应当在涉外航天法治人才培养过程中加强实训实践,通过于校内开展模拟法庭活动和于实务单位进行实习等方式,提升涉外航天法治人才的专业应用能力和法律思维。此外,学校和实务单位对涉外航天法治人才培养的支持同样十分重要,应当为从事和参与涉外航天法治人才培养的教师和学生提供更加充分、多元的专业教学和实践应用资源。
中国政法大学国际合作与交流处处长李居迁教授指出:为切实达到涉外航天法治人才培养创新的目的,一方面,应当准确把握多科融合的法学学科发展趋势,并结合航天法自身的鲜明特色,在夯实法学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加强航天科技等实践应用型知识的教学和传播;另一方面,在着力构建完备的航天法学科体系的过程中,应当充分发挥模拟法庭活动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作为法律人的表达能力、专项研究能力等方面的积极作用。此外,还应当重视并加强政府部门、航天产业、高校院所三者之间的联动,重在保障所产出的教学科研成果和所培养的涉外航天法治人才能够切实服务于、有益于国家航天事业发展的需要。
香港大学法律系系主任赵云教授指出:国家航天强国建设所需要的涉外航天法治人才应当是熟悉国家国情、具备全球视野、熟练应用外语、通晓国际国内航天制度规则并了解航天实务操作的专业型、应用型、复合型的高素质人才。为此,在进行涉外航天法治人才培养创新的过程中,应当着力做到四个“I”结合,即Internationalization(国际化)、Inter-disciplinarity(交叉性)、Innovation(创新型)、Impact(影响力)。以此为目标,应当鼓励学生勇于创新探索、推陈出新,在完成课堂学习的基础上,积极参与学术交流活动、学科专业竞赛、创新创业项目,并尝试通过规范研究、实证研究等多种研究方法开展学术论文写作和课题研究、项目调研,坚持打牢专业知识基础、不断打磨实践应用能力。
武汉大学国际法研究所国际公法教研室主任苏金远教授指出:首先,从涉外航天法治/外层空间国际法治专业教学的角度看,目前亟待解决的两项主要问题是通用教材的缺失(这在相当程度上是由日新月异的航天产业发展导致航天法律制度规则快速更迭所造成的,不过同时也为专业教学内容体系的开放性留下了较大的空间)和师资力量的相对薄弱且分散(这就使得虚拟教研室聚合优势师资、促进专业教师之间的互相支持的功能显得尤为重要)。其次,从涉外航天法治人才培养实训的角度看,除了开展模拟法庭活动和实务单位的实习之外,还可以考虑参照厦门大学国际法高等研究院暑期研修班和武汉大学“地球空间信息科学-国际法学国际组织后备人才”培训班的相关模式,举办以涉外航天法治人才培养为主题的暑期夏令营等活动。
外交部条约法律司一等秘书徐宇先生指出:无论是涉外航天法治人才培养,还是国际法专业教育本身,都应当强调以“用户导向”为依归。目前,国际法专业学生在专业知识的学习、吸收方面普遍存在“板结化”的问题,表现为未能精准掌握专业知识要点并将其融会贯通,以及难以将专业知识实际应用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这就造成了国际法专业教育与实践需求之间的不相匹配。对此,确有必要加强实训在国际法专业教育(包括涉外航天法治人才培养)中所占的比重,使学生不仅能够获取专业知识,更能够通过不断的强化练习以真正习得专业技能。在此基础上,涉外航天法治人才还应当具备一系列关键的职业能力,主要包括领导力、决策力、沟通能力、批判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等。
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法律事务处处长冯国栋先生指出:首先,所谓“涉外航天法治人才”不应仅是具备外层空间法知识的国际法专业人才,而是应当根据当前世界航天力量博弈的现实状况,加强对世界主要航天国家相关国内法律政策的学习和了解。其次,由于开展涉外航天法律斗争本身旨在为国家航天事业发展和国家参与世界航天力量博弈创造良好的国际秩序基础,因此,涉外航天法治也应关注本国与之配套的国内法治,尤其是经济法领域的产业立法等。再次,应当进一步加强高校教研单位与航天产业端实务单位之间的互通、互动,使涉外航天法治人才得以切实为国家航天事业发展提供法律支撑。
会议“涉外航天法治人才培养创新”虚拟教研室建设规划报告环节,华东政法大学教务处副处长吴一鸣副教授介绍了学校开展虚拟教研室建设工作的主旨目标,即以虚拟教研室建设作为信息化时代新型基层教学组织建设的重要探索,通过汇聚专业教师和实务专家,打通高校之间以及理论界与实务界之间沟通的壁垒,共同聚焦新时代背景下专业教学和人才培养中若干突出的共性问题,进而推动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前进。此外,吴一鸣副处长还介绍了“涉外航天法治人才培养创新”虚拟教研室前期在相关课程建设和教改研究方面所取得的初步成果。
“涉外航天法治人才培养创新”虚拟教研室负责人、华东政法大学国际法学院国际公法教研室主任蒋圣力副教授从建设目标(核心目标、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建设特色(建设范围的广泛性、建设内容的系统性、建设成果的实效性)、建设内容(涉外航天法治/外层空间国际法治专业课程建设、涉外航天法治人才培养创新机制建设、涉外航天法治人才培养资源推广与后续发展跟踪评价机制建设)和建设平台(智慧树网虚拟教研室技术平台的主要功能和应用)等四个方面就虚拟教研室建设规划进行了详细介绍。
虚拟教研室技术平台合作方、智慧树网总监孙峥嵘先生从辅助教学队伍建设、支持教学研究活动、知识图谱建设、数字化资源共建共享等四个方面就智慧树网技术平台辅助虚拟教研室建设的具体实施进行了详细介绍,并结合智慧树网技术平台支持逾百家国家级、省部级虚拟教研室建设的丰富经验,就虚拟教研室活跃度监测指标体系进行了简要分析。
会议“涉外航天法治人才培养创新”虚拟教研室建设交流环节,中国政法大学国际法学院唐雅老师就多年来通过指导国际空间法模拟法庭竞赛开展涉外航天法治人才培养所积累的宝贵经验和其中诸多精彩细节进行了深入分享;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雷益丹副教授就如何通过虚拟教研室建设切实加强学校间、教师间、学生间的沟通交流、互促互进,以及提升学生作为涉外航天法治人才培养的主体的参与度提出了建议;中国民航大学法学院聂晶晶老师结合本校航空法虚拟教研室前期建设的具体情况,就如何保障高质量的虚拟教研室建设水平和构建关联学科虚拟教研室间的互通互动发表了意见;北京理工大学法学院杨宽副教授就本校采取“法律+科技”的涉外航天法治人才培养模式所形成的成熟做法和取得的显著成效进行了分享,并就加强与航天领域的相关国际组织、机构的交流合作提出了建议。
本次会议汇集了全国(包括香港特别行政区)涉外航天法治领域的权威专家、中青年骨干教师及资深实务人士,代表了全国范围内涉外航天法治领域最高水平、同时也是最具活力的教学、科研和实务力量。本次会议的顺利举行是对国家开启全面建设航天强国新征程背景下的涉外航天法治人才培养创新的积极有益探索,同时凝聚了共识、团结了力量,为“涉外航天法治人才培养创新”虚拟教研室建设扎实稳步、卓有成效的开展奠定了基础。

----本文转载自外空法律政策研学----
这是国际法人第2704条推送。
请为我们点赞!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