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了腊八就是年。随着新年脚步的临近,又恰逢全国疫情高态势发展,疫情将伴随人口流动加速传播。如何科学应对即将到来的高峰,实现“保健康、防重症”的总目标,不仅需要政府部门高效统筹,更需要我们的每一位市民来守护。
疫情来袭时,保护易感人群是防控的重点,特别是“一老一小”等脆弱人群,我们应尽最大努力压平感染峰值,减少感染高峰的影响,最大限度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晚一天,少一人,都是一种胜利。
然而,走进医院,我们可以发现这么一个现象,尽管医院尽可能增设了就诊通道,医护人员带病工作,但发热门诊依旧人满为患,急诊病床仍一床难求。有的人,病来乱吃药,病急乱投医,有的甚至为了能先拥有急诊床位,而占用120资源,让那些真正需要用到急救的人(比如有心脑血管疾病的、大面积创伤的)用不到甚至打不进电话,不仅造成在一定程度上的医疗挤兑,从另一种角度讲侵害了他人的生命健康。
因此,我们正确的认识病毒的发展特点和救治,显得更为重要。疫情越是吃紧时,越是考验我们的应对能力,只有市民从容应对,防控工作才能有条不紊进行,否则只会事倍功半,甚至走向更糟糕的局面。认真做好个人防护,科学佩戴口罩(正常情况下,每个口罩累计佩戴时间不超过8小时,当口罩出现脏污、变湿、损坏必须及时更换),做好手部消毒,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保证睡眠充足提高免疫力,同时保持健康平和心态,不焦虑,不盲从,科学理性地看待新冠病毒。同时,为避免同一时间段产生大面积聚集性交叉感染,非必要不进行核酸采样,非必要不要扎堆就医,请尽量选择云医院,配合医疗指导,做好居家健康监测,不乱吃药乱投医,为他人留一条“120生命通道”,尊重生命,把机会留给更需要的人。正如史怀哲所说那样:只有我们拥有对生命的敬仰之心时,世界才会在我们面前呈现出它的无限生机。择善而行,是对生命的尊重和热爱,也是人一生最高的修为境界。因为敬畏,脆弱的生命才得以在强肉弱食的世界里繁衍生息;因为善良,生命才显得平凡而高贵。
希望我们每一位市民都可以拥有一颗属于自己的“定心丸”,保护我们安然度过疫情高峰期的各种危机,实现人生中的“另一种”成长。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实现“有效削峰、平稳渡峰”,一起迎来春暖花开。
余姚全市医护人员迎难而上,

始终坚守“疫”线
当前,正处于与新冠病毒较量的“战略突围”阶段,抗疫形势异常吃紧。一方面是群众就医需求剧增,另一方面是医护人员因感染大幅减员。面对这场艰苦卓绝的战“疫”,余姚全体医务人员上下齐心、迎“阳”而上,举全系统之力,以“狭路相逢勇者胜”的气概,克服前所未有的困难,通过精准分类整合医疗资源、加强建设发热门诊(诊室)、及时开辟线上问诊、推出中药预防及治疗方等举措,把握了战“疫”主动权。自12月1日至今,已服务门急诊人次60多万,收治住院病人近6000人。
把家搬到了科室

17号开始睡木头椅子
“两个病区合并,病人多达45人,工作强度极大,科室的姑娘们没有一句怨言,没有谁说因为各种原因要退出……”近日,余姚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护士长邵利敏在朋友圈写下这样一段话,“二个科主任和一个护士长都病倒了,还剩我这个不倒翁每天管理这个家。我快撑不住了……”
病区整合要做的工作千头万绪,病人要转移、床位要准备、物资要充足、医护要到位......但这位看上去文文弱弱的女子,用瘦弱的肩膀与战友们撑起了神经内科病区,保持了基本运转。自12月11日开始,她连续工作至今,每天像陀螺一样忙得团团转,巡视病房、检查新入院及危重患者护理落实情况、处理危重病人突发事件、打针、领取防疫物资……12月17日开始,她以科室为家,睡在办公室硬硬的木头椅子上。什么都来不及准备,扒一口方便面、打一个盹,几天下来,骨头都酸疼起来。但她还是乐观地说:“在医院,像我这样把家搬到了科室的医护人员还有很多,等大家都康复了,我们就可以安心回家了。”她曾在今年4月份出征上海,参加大规模核酸采样长达一个多月。这一次,她又挺身而出。
医护人员在坚守,医院也尽可能整合资源优化流程,让百姓看得上病,医护人员有保障。
“根据目前的情况,‘保健康 防重症’是当前医院工作的重点。我们把外科相近专业的病区进行了合并,协调人员充实到发热门诊和急诊等处。医院的内科系统除了保留神内、心内、血液及肿瘤等少数专科病区外,其他病区统一设置为内科综合病区,全力保障新冠相关病人的救治。病区合并要做的工作千头万绪,但是每个科室都非常配合,医生护士们都在连轴转。我们在努力打破学科的界限,一切以救治病人为先。”余姚市人民医院医务部主任吕建森在电话那头声音嘶哑地告诉记者。
连续工作10多天是常态

同事不对劲就顶上
“没有谁是特别辛苦的,大家现在都很辛苦,我们只能坚守!”连日来,身体有恙的余姚市中医医院发热门诊的00后护士鲁青霞,一边熟练地给患者测量体温,一边引导市民有序排队。这几日发热门诊已经成为全院最“热门”的科室,患者络绎不绝,按医护人员的原话形容就是“忙到起飞”的节奏,但她默默坚守着。
当急诊发热门诊护士长谢利萍发现她的异样时,“强迫”鲁青霞休息,由她来顶夜班。谢利萍心疼地说:“大家实在太不容易了,发热门诊配备了两名医生和两名护士,医生要面对‘海量’的就诊患者,护士要测温、分诊和抽血,从12月初开始,发热门诊就诊人数就大幅上升,最高峰时达到每天500人次左右,最近还好,回落到300人次左右。”
但谢利萍也已经连续工作14天了,她作为科室的“大家长”,处处关心着周围的同事,一发现不对劲赶紧劝阻其休息,自己顶班,可作为二胎妈妈,小女儿其实在家也烧到了40℃,她也非常愧疚,“这里是‘大家’,那里是‘小家’,的确是两难,但我坚信都是一时的,一定会挺过去的!”谢利萍诚恳地说。
“科长,今天我得请假了,实在撑不住了。”“好的,你在家好好休息,单位有我们在。”自12月17日起,每天的排班情况随时都有可能改变,谁也不知道昨晚又倒下了多少医务人员,当接到这样的电话时,余姚市妇幼保健院鹿亭分院的门诊部主任郑觉醒总是挺身而出,自己顶上,至今他已连续上班10多天,坚持守在抗疫一线。用他的话来说:“我是三十多年的老党员,这时候让我来。”
为确保全市“5+20”发热门诊(诊室)医疗物资保障充足有序调配,12月15日,余姚市卫健局召开紧急会议,将临时医疗物资保障采供点设在余姚市第三人民医院,然后根据医疗机构级别、发热门诊(诊室)就诊量、拟新设发热门诊等因素进行合理分配。而此时,余姚市第三人民医院药学中心的工作人员陆陆续续中招病倒,仅剩的三分之一的工作人员每天高强度工作,但他们都坚守着岗位。已经十多天没休息的药学中心主任徐文芳平常总是笑脸迎人,此刻已累得声音嘶哑,她说:“我们守好这一块工作,就是为全体市民的健康守住了后方。”
能挺住的,都回来上班了
2022年12月24日9:06分
1.汪**36.5、健康!
2.黄**无发热,乏力腰酸咳嗽
3.何**39.1,全身酸痛,喉咙冒烟
4.许**38.1,全身疼咳嗽
5.畅儿,咳嗽鼻塞
6.韩**36.8,头痛咽痛
7.高**无发热,咳嗽
......
这是余姚市人民医院急诊科抢救室医护人员每天汇报体温和身体状况的接龙图。
“好的,各位小伙伴,大家有明显症状的尽量休息,身体要紧。还好的,尽量返岗工作,谢谢!”
作为曾经的援鄂、援疆医疗队队员,余姚市人民医院急诊抢救室(内科)兼EICU(重症加强病房)主任汪正权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他每天一边关心问候着战友,一边绞尽脑汁思考如何保持科室正常运转。“在武汉、在新疆,我们的任务就是全力救治患者,而现在每天都有'战友'倒下,在排班无法确定的同时还要保证医疗、护理安全、质量,这段时间大概是我这辈子过得最艰难的时刻。”让他感动的是,科室的医护们都很主动,只要病情缓解,便会主动要求上岗,缓解科内压力。仅27日一天,整个急诊团队救治病患1000人,其中80%是内科病人,77人送抢救室、22个收治入院、6个气管插管、上呼吸机……
“还是不休息了,病人在那里等着。”“本来就缺人,我还能坚持。”这段时间,这些话成了余姚市妇幼保健院医务人员最高频率的话语。他们自我加压,在原有成人发热门诊、儿童发热门诊正常运作基础上,单独设立孕产妇发热门诊,实现三类人群发热门诊分类就诊。他们当中,有的人早早把孩子托付给年迈的父母,全身心投入高强度的工作,连轴转多日;有的人症状刚缓解,就迫不及待地回到工作岗位……
十几平方米的余姚市第四人民医院发热门诊内挤满了前来就医的患者和家属。宣锡铭医生被里三层外三层地围着。从早上8点接班,他已经接诊了四五十个人,声音微哑的他还是耐心地回复着患者的疑问。诊室内此起彼伏的咳嗽声,有来自病人的,也有来自医生的。宣医生是一名刚刚“阳康”的医生,他说:“如果大家不发烧,能挺住的,都回来上班了。”
大家还在看
来源:人民日报、浙江新闻客户端、舜言工作室(徐琳
编辑:黄梦梦
审校:市融媒体中心、胡烨

温馨提示:由于微信修改了推送规则,没有经常点“在看”的,会慢慢收不到推送。如果你还想看到余姚发布的权威信息,将“余姚发布”加为星标,每次看完后别忘记点下“赞”“在看”。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