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府新闻办今天(2月27日)下午举行市政府新闻发布会,副市长刘多介绍了上海推进“大零号湾”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区建设有关情况。上海交通大学校长丁奎岭、市教卫工作党委书记沈炜、市科技工作党委书记徐枫、闵行区区长陈华文共同出席新闻发布会,并回答记者提问。
科技创新是上海现代化建设的关键,也是赢得未来发展的关键。近年来,上海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指示精神,紧抓“强化科技创新策源功能”这个核心任务,加快建设创新要素集聚、综合服务功能完善、适宜创新创业、各具特色的科创中心重要承载区,打造了闵行“大零号湾”等一批高水平创新集聚区,成为科创中心建设的重要支撑力量。
为进一步增强科创集聚区“科技属性”,更好发挥引领和策源作用,加快形成创新“核爆点”,根据市委、市政府统一部署,上海聚焦重点、靶向发力,研究制定了《推进“大零号湾”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区建设方案》,今天正式发布。
总体考虑
2015年“零号湾”在紧邻上海交通大学的西北角启动建设,经过不断发展,最初的“零号湾”实现“从0到1”的跨越,连同闵行区“环上海交大、华东师大”核心区域约17平方公里拓展为“大零号湾”,先后获得国家发改委“国家首批双创示范基地”“科技成果转化专项改革试点单位”、科技部“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国家知识产权局“第一批国家知识产权强市建设示范城区”,并入选科技部、教育部“未来产业科技园建设试点”名单,成为具有完整创业服务平台和成长培育生态体系的科创集聚区。目前,“大零号湾”已建成投用高能级科创载体18个,入驻硬科技企业3000余家,一大批创新中心和成果项目相继落地,开放式科创街区初具规模。但对照上海国际科创中心建设的重大目标,对标国际标杆科创区域,仍要不断优化校区、园区、社区三区联动,切实强化科技创新策源功能,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培育壮大经济发展新动能。为此,在前期充分调研论证、反复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制定形成《建设方案》,着力抓好“三个提升”:
一是提升原始创新能力。聚焦生物医药、人工智能、高端装备等重点领域,构建高能级创新平台体系,强化基础研究和技术攻关,加快形成一批原创性、引领性成果。
二是提升成果转化效率。深化产学研用融合,探索“学科+产业”的创新模式,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等政策先行先试,培育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企业孵化器。
三是提升产业发展能级。加强载体支撑、培育内生动力,加速集聚“硬科技”上市企业,形成千亿产值规模、万亿市值,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创新高地。
主要内容
《建设方案》坚持国际视野,聚焦国家战略和科技前沿,立足区域实际,提出一系列重点任务举措,可以概括为“3+3+5”:
第一个“3”是明确三个阶段性目标。即至2023年底,高新技术企业达600家以上,估值亿元以上企业70家以上,高层次人才和高能级科技企业加速集聚,基本形成高质量产业集群和高品质创新生态,成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新动能。至2025年,“大零号湾”基本建成,高新技术企业达1000家以上,区域产值规模达千亿元级,形成一批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原创性成果,突破一批面向未来产业重点领域的关键核心技术,培育一批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创新创业人才。至2035年,原始创新能力显著增强,战略科技力量逐步夯实,产出一批具备全球前瞻性、引领性原创成果,形成万亿市值的高技术企业集群,全面建成创新能力突出、科技力量雄厚、原创成果丰富、成功践行新发展理念的科技创新策源高地。
第二个“3”是布局形成“CTO”三大功能区。其中,“C”是核心策源区(Core),以上海交大、华东师大为核心,依托高密度的创新资源和高水平的创新能力,为技术创新和产业创新提供源头支撑。“T”是成果转化区(Transform),以沧源路、剑川路为主轴,承接高校院所成果转化项目落地以及师生“硬科技”创业。“O”是开放创新区(Opening),包括紫竹、江川滨江等区域,重点承接成长壮大的企业溢出和加速服务。
“5”是积极落实五大行动计划。包括22项政策举措,一是创新策源功能强基行动,提升基础研究和原创突破能力,强化战略科技力量,建设一批功能型平台和新型研发机构,发挥好龙头企业的创新主体带动作用。二是科技成果转化加速行动,深化科技成果转化体系和大学科技园核心功能建设,引导高校院所开放共享创新资源,完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打造全生命周期转化孵化服务链。三是前沿新兴产业引领行动,聚焦生物医药、人工智能、高端装备三大主导产业和数字经济、绿色低碳、元宇宙等未来产业“新赛道”,培育形成多个高能级产业集群。四是创新创业人才集聚行动,贯彻落实人才引领发展战略,创新引才、育才、用才机制,强化“以人为本”服务保障。五是科创载体能级提升行动,秉承高起点规划、高密度创新、高流量人群、高水平服务、高品质生活的原则,打造各具功能、满足各类创新创业需求的科创载体。
为确保“3+3+5”取得实效,同时推出4项保障举措:
一是建立工作推进机制,市级层面,相关部门及闵行区、高校院所定期召开会议,研究解决重要事项;区级层面,突出闵行区属地主体作用,成立“大零号湾”管委会,会同区域内高校院所、企业等各方主体,合力推进重点项目建设。
二是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用好用活国家和本市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等先行先试政策,将“大零号湾”纳入新时代上海加快建设高水平人才高地雁阵格局,探索设立“大零号湾”专项扶持资金,引导和鼓励高校校友以及各类社会力量建立“大零号湾”专项基金,推动人才与各方面产业政策深度对接。
三是强化资源支撑保障,积极争取国家重大科技项目支持,加大对重点学科、优质产业项目、重大设施平台等创新资源的统筹力度,完善周边交通、住房、教育、医疗配套设施,推动校区、园区、社区深度融合发展,打造宜居宜业的开放式科创街区。
四是加强定期监测评估,建立年度任务分工落实、定期评价、科学监测和反馈调整机制,根据评估情况合理优化调整建设内容和推进机制。
上海交通大学校长丁奎岭答记者问:
上海交大ד大零号湾”
我回答这个问题以前,先用两句话简单说一下大学和城市的关系,特别是从人才和创新的角度。城市是大学的后盾,大学是城市和产业发展的引擎。“大零号湾”的诞生是城市和大学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的必然产物。上海交大以承担国家科技成果转化改革试点作为契机,依托“大零号湾”,我们用两个“一公里”来把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贯通起来。
“大零号湾”首先推动跑好开头的第一公里,这个主要是从平台战略布局和一些行动计划。上海交大坚持战略导向与自由探索相结合,不断推进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全国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中心、前沿科学中心、继承攻关大平台等等,一大批国家级的科技创新平台,来加强基础研究和核心技术的攻关,这是从重大平台的角度。另外一个方面,做了一些重大前瞻布局。面向国家重大战略,利用交大学科的综合优势,持续推进“大海洋”、“大健康”、“大信息”等专项行动,同时瞄准科技前沿,实施“交大2030”创新计划。这是学校自发组织的前瞻性布局,致力于产出具有前瞻性、颠覆性的原始创新。特别需要强调的是,在上海市支持下,启动基础研究特区计划,遴选了一批有想法有魄力的青年学者,勇闯无人区、敢啃硬骨头,相信交大独特的学科优势、科研优势,能够更加有利于激发“大零号湾”创新策源能力,让“大零号湾”的源头活水更加充盈,更加有含金量,这是从“最先一公里”的角度,增加大零号湾的创新策源能力。
其次是打通“最后一公里”。这个主要是从机制和支撑保障方面,在中央有关领导和国家发改委的关心支持下,交大争做科技成果转化改革的小岗村,两年多来,以体制机制的优化和人才培养改革作为切入点,多措并举,致力于消除制约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细绳子,大的绳子已经解开了,还有细的绳子没有剪断。另外一个方面,从支撑保障,这个主要从人才,比如说专门设立了针对成果转化服务的支撑晋升通道,这方面的人才,未来的发展要有通道,另外,未来致力于成果转化的人才要培养,我们在全国高校中率先招收技术转移专业硕士等等。这些举措都有效地激发了师生参与科研成果转化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效果怎么样,近三年,学校科研成果转化超450项,合同金额累计接近30亿,这个数量是上一个三年的五倍。实际上,已进入爆发期。更值得一提的是,科技成果转化改革以后,已经有60余家交大师生创业企业入驻“大零号湾”,总估值超过五百亿,其中估值超过两亿的企业有29家,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交大师生校友在“大零号湾”开办企业已经超过六百家,其中涌现了不少优秀的企业排队申请科创板的IPO企业的梯队,已经逐渐的形成。可以说,交大系科创企业已经成为“大零号湾”科技创新的先锋队,而交大则是“大零号湾”未来持续发展的高性能引擎。
下面,带你一图读懂建设方案↓
来源|上海发布、东方网
责任编辑|金雪
推荐阅读
点赞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