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的研究生毕业典礼上
作为毕业生发言代表的他说
“我在交大学习生活了近十年,
在前辈们的熏陶下,

我也想对国家和社会做出贡献,
憧憬着我的未来在哪里。”
十年
是种植一棵树的时间
十载春秋岁月
他在交大不断种下自己的梦想
回首望去
路上风景已连缀成林
郁郁葱葱 旺盛蓬勃
他是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博士毕业生
温洪林
温洪林
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
2022届博士毕业生
导师:金之俭教授
专业:电气工程
研究方向:可再生能源出力预测与不确定性建模
毕业去向:帝国理工学院博士后
所获荣誉:
1. 2023年优秀博士毕业生发展奖学金
2. 2020年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奖学金
3. 2017年荣昶领导力奖学金
4. 2015年国家奖学金
3月25日,在2023届研究生毕业典礼上,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博士毕业生温洪林作为唯一的学生代表发言,细数在交大筑梦的十年时光。在这里,他种下了一棵棵树,有科研学习、有朋辈引领、也有社会服务。在他的用心浇灌下,葱郁的树结出花苞,挂满了对社会多贡献的期待,连缀成一片片树林。
初入交大,立下报国之志
△ 十年前,交大2013级新生开学典礼
2013年9月,马德秀书记在新生入学教育上讲到“选择交大,就选择了责任”,勉励新生“领悟为学之道、秉持为人根本、树立报国之志”,也是在霍英东体育馆,初入交大的温洪林坐在台下心中无比激动。作为一名高中生党员,他有着积极的思考和行动。看到无数前辈将个人的成长与国家发展紧密结合,他对未来充满期望。
深耕不辍,勇担科研重任
本科期间,温洪林在学业上精益求精,坚持独立思考,时刻保持好奇心与认真的态度。良好的学习习惯使他始终保持专业前10%的成绩,并获评了国家奖学金。大四时,他以优异的成绩推荐免试攻读上海交通大学博士研究生。
在课余时间,学业成绩优异的温洪林选择了提前进入课题组接触科研。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他对自己的未来感到迷茫,甚至不知道自己所读专业的意义何在。他的导师金之俭老师总会告诉他别着急,并常引导和鼓励他说:“博士要先博后专,只有具备了对产业和科技发展的宏观认识,才能找好研究课题”。为此,他不断阅读文献,与同行交流,逐渐认识到风电功率预测对电力市场与新型电力系统的意义。
△ 温洪林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课题会议上汇报
两年多的时间里,温洪林经历了无数次失败和重来。看着身边的同学陆续投稿发表,他坦言自己承受了很大的压力,曾一度陷入自我怀疑,感觉自己可能不是做研究的料。他曾无数次想过放弃,却又在灵光闪现时重燃希望。直到博士第四年,他的第一篇期刊论文才被接收。所幸的是,其余几篇文章也都陆续被顶刊接收。回想起来,他认为,“成长的过程如同能级跃迁,只有不断积蓄能量,才能到达人生的激发态。”
博四那年,温洪林曾前往丹麦,跟随预测分析领域的权威Pierre Pinson教授开展学术研究。丹麦虽是一个人口不足500万的国家,却是理论物理学的中心,孕育出众星云集的哥本哈根学派,他对此也非常好奇。Pierre Pinson教授曾对他说,不要放过每一个与自然哲学相悖的假设,也许那才是叩开科学大门的钥匙。在Pierre Pinson教授的指导下,他开始思考一些看似平凡却又棘手的问题,在不断求索中一步步走出了属于自己的路。他逐渐明白,既要埋头苦干,也要抬头看路,更要勇于探索人迹罕至的路
△ 温洪林与合作导师Pierre Pinson教授在丹麦科技大学
多岗历练,提升综合素养
在交大求学的十年时间里,温洪林还积极参与学生工作。本科期间,他在学院团委组织部任职,协调7000余名团员的基础团务工作,以“高效率、零差错”的宗旨服务学院同学。后期,他到校团委担任双肩挑辅导员,协助基层团建的制度设计与年度计划,以价值引领为主线、班级团支部为载体,推动教育实践常态化、制度化。他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为低年级的学生提供建议、解决问题;他也担任过闵行区第六届人大代表,同其他代表一道为剑川路拥堵问题和零号湾建设积极建言献策。当看着代表们的每一个提议,都在逐步变为现实,他愈发坚信每个人的力量虽然渺小,只能散发出点点微光,但汇聚起来也可发出万丈光芒
△ 温洪林在上海市闵行区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
第三次会议期间交流发言
博士毕业后,温洪林选择留在交大进行博士后研究,继续在自己热爱的领域深耕。今年下半年,温洪林将前往帝国理工学院,跟随Pierre Pinson教授继续从事不确定性背景下大规模电力系统调度的研究。
“我有更大的梦想,不仅要开辟新的研究方向,还要为中国培养更多人才,为社会发展贡献更多力量”,温洪林说。
温洪林表示,希望未来在电力与能源、运筹优化等方面开辟新的研究领域,助力我国电力工业发展与碳达峰碳中和计划的实现。他说,或许我们在新的岗位也会像小马过河一般不知所措,但交大所培养的能力、所塑造的精神和一切经历就好像一片树林,会成为我们身后美好的风景,帮助我们实现“跃迁”,成就自己,照亮他人
推荐阅读
不负时代,不负华年!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