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暂回北京办事,本来约好见面的某位女性顾问告诉我,她不能来了,因为她中暑了。
我挺吃惊,要知道,她是位开车上下班的办公室女中年。办公室女性的日常,不是从空调猛吹的车里直接进到空调猛吹的办公室里么?空调太冷吹到感冒吹得骨头疼、大夏天需要在办公室里备条羊绒披肩的常见,中暑真的太稀少了。
她说,因为答应去看儿子的足球比赛,在外地出差结束,别的同事可以慢悠悠睡到自然醒,吃完午饭再返京,她却凌晨5点起床直奔机场搭早班飞机,以便赶上小孩10点的赛事。
作为善于精准掌控行程的老出差人,她把时间算得很准,却漏算了北京的天气。最近的北京,温度直飙40度,普通训练场连个凉棚都没有,两个小时站在旁边递水加油下来,已经连轴转了好几天的她有那么一会儿简直要原地去世。但眼看着小孩因为她的到场格外兴奋、如有神助连进两球,所有人都欢呼雀跃,她又觉得,自己还能挺一会儿。
熬到比赛结束,又立刻转场和其他家长一起陪着全队小孩儿去聚餐庆祝,下午4点才终于到家,进门儿把小孩儿交接给老公,吩咐完当天需要完成的课业,她才又是恶心又是发烧,直接躺倒。
我佩服她钢铁意志,顾问却苦笑。“我有什么办法?当妈不就这样,自己都快死了还满脑子都是先把小孩儿安顿好的执念。”
我真的理解,人到中年,谁没有过这种,为了亲人子女,把自己压榨到尽的时刻?
我一直很爱在微博上号召大家互相分享好听的歌,充实歌单。最记得有一次,一个女读者分享了一张歌单,叫做《每天一小时的治愈》,我点开听了听,十分惊喜,各种语言的温柔女声,轻轻浅浅,小众而温柔,我顺势收藏了,夜里用来下酒。
后来我私信感谢她,她才告诉我,最近这两年,她每天最美好的时光,就是跟这些歌共度。其实,与大部分人相比,她的人生算顺遂了,早早买房,早早结婚,早早生女,丈夫是个合理的人,双方父母身体都不错,乐意替手帮他们带孩子。当然,也只是普通的日子罢了,日常仍有不间断的工作压力和身边人给的负面情绪。
最大的矛盾爆发在女儿上初中,女儿与班上的女生小团体闹矛盾被隐隐排挤,加上本身成绩不佳,突然情绪崩溃,拒绝上学。他们不得不买了更远的房子,托了人,给女儿转了学。
为此,每天下班,她需要在晚高峰的车流里至少多堵一小时。一开始,她很崩溃,想着回家还有这事那事没做,焦虑得快要路怒症。但时间长了,她忽然发现了堵车的乐趣:所有人都知道她这一小时必须堵在路上,什么都干不了,慢慢地,无论是领导、同事,还是公婆、父母、女儿、队友,只要不是十万火急,都不会在这个时间找她。她还发现,这个时段有一个她不常听的电台会放一档国外歌曲的赏析节目,两个主持人大概明白这一时段都是堵在路上的人,需要更多情绪安抚,所以选的歌,都很舒缓、轻盈。
再后来,她自己做了歌单,每天下班一坐进车里,便是她最放松的时光。她甚至会投入跟唱直到落泪,满街此起彼伏的红绿灯和车尾灯成了她的舞台效果光。周遭无人注意,旁边车里有一个中年女人,正跟着节奏手舞足蹈,或者唱到“你都如何回忆我?带着笑或是很沉默”唱得泣不成声。
这是她每天消失的一刻。在这短暂失联、无人打扰的时间里,她可以借着音乐尽情回想,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所有美好之事。一天的躁意,都在这一路上自我抚平了。
她还用自己的经验去身体力行开导女儿:对于女人来说,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无论是15岁、还是50岁,都是学会跟自己做朋友。
也许已婚已育人士需要面临更加复杂沉重的家庭关系,但即使是单身人士,只要是成年人,都一样有必须背负的责任、无法拒绝的重担、需要翻越的沟坎、鼓起勇气独自走完的道路。
比如我自己,前不久,我妈妈带着舅舅们来我家里住了一周。开心是开心,累也是真的累。
谁能想到,70多岁的老人就跟7岁多的小孩一样,精力过于旺盛,每天不出门把电彻底放干净,就会在家里一刻不停地折磨你。
她们来的这段时间,早上七点钟嗷嗷待哺要吃早饭,吃完早饭便要出门、便要玩,一天不给安排4-6个景点,老人便会觉得时间浪费掉了。而她们逛景点的方式,主要是暴走打卡,每日步行2万步起。晚上回到家,别以为这就完了,她们还要打麻将。要等她们打完麻将各自睡去,整个家里才终于安静下来,能让我有独处时间开始工作——嗯,我还没有退休的福气,我得干活儿,继续攒“Fxxk You Money”。
虽然亲妈及亲戚只玩了一个多星期,但我立即老了。
一点不夸张——这段时间,每天我都是第一个醒、最后一个睡,规律作息彻底被打乱。还要顶着大太阳每天出门活动、长时间暴晒,我真的感觉我迅速被晒老了、累老了、熬老了……总之整个人就像撕开皮的香蕉,迅速氧化,变黑、长斑、快要变成一泡稀。
有时候,我都好奇,为什么70岁的人比40岁的人体力好那么多?一点不夸张。某天我带着老人们去坐游艇,她们全程站在船头甲板上乘风破浪,那我只能陪着,足足吹了4个小时的迎面风,什么骄傲放纵都吹没了,只剩下一脸麻木。那天晚上,我十点就上床睡觉,奈何我妈她们在家里又玩到凌晨两点,等她们真正躺下的时候,我却忽醒忽睡地彻底失眠,睁眼直到清晨。
第二天,我的头开始剧烈地炸疼,吃了好几天止疼药都止不住。但我忍住没给她们说,等她们返乡那天,我立即去了医院,一检查,诊断是原发性枕神经痛,医生开了更强效的止疼药,让我连吃三天,如果还是痛,就必须做全面检查。
我安安静静地躺了几天,什么也不做,只是追剧,泡澡,很早睡觉。
事实上,在彻底无人的家里,我只吃了一天药,头就不疼了。
想起前不久那个跳过围栏、冲进球场不顾一切拥抱梅西然后被抬走的年轻人,那样的赤诚与放肆,独属于无所顾忌的年纪——一张从灵魂里透出快乐的笑脸,足够全世界原谅他。
可是,成年人不是。成年人承载着的,是身边与自己有关的人更长久的幸福。这完全不酷,却也是我们无法放手的命运。
每日思虑,每日张罗,每日兵来将挡、尽力承担,我们已经习惯把“万事平安,一切如常”当作生活的奖赏。
而我们的快乐,不必疯狂,静水流深,不足为外人道。
是累到无力之后一口醇香的咖啡,是通勤路上阅读一页淙淙流水般的文字,是拥挤过后一段月华如水的独行,是起床时一个人安静地上厕所、洗漱、外加5分钟涂脸routine,是入夜后点一罐蜡烛倒一小杯酒窝在沙发里静静发呆的一刻钟。
总之,成年人的快乐,通常与人无关。要么是切实有用的物质,要么是不受干扰的时间。
就像招待我妈及亲戚的那段时间,唯一给我帮助的,只有修丽可的CB组合。
不,我不是话锋一转开始带货。我是真诚地分享,在不正常的生活中,帮助我状态保持正常的好物。
在几乎没有独处时间,全天响应、全天奔波、全天伺候的超高压状态里,每天早晚,就靠5分钟勤勤恳恳地护肤,才让我40岁的脸,没有爆痘、脱皮、晒过敏。
这不是危言耸听。
在正常生活中,我是一个极少出门的室内工作者。虽然也有不健康的生活习惯,但只要保证睡眠,皮肤和健康大概率不会出问题。但如果在酷暑中每天陪亲妈连续户外活动超过10小时,晚上还得等她睡了自己加班到深夜,突然爆发的超强烈神经性头痛就是身体对不正常的示威。
还好,护肤是我的信仰。这信仰不是为了变美,而是为了皮肤状态的健康。就像衣着得体是一个人的基本修养一样,一张干干净净好气色的脸,便是个人状态的最佳展示面——它至少能说明你很在意生活,且懂得自律。
真的,无论是夏天来了、爹妈来了、加量不加价的工作来了,家中一定要常备修丽可的CE经典抗氧瓶和RBE熬夜抗氧瓶,这两样是实实在在能帮助咱们对抗无情摧残的好东西!
这些年,我的皮肤始终保持着还比较好的状态(如果你看过我偶尔发的照片,我相信你是认同的),除了我尽量减少社交、保持深居简出的生活方式,就是我很早便知道一个最朴素的护肤道理:真正的抗老,是抗氧化。
而什么是氧化?氧化就是晒、就是累、就是熬、就是暴露在空气中一刻不停地呼吸。
我因为常年对着电脑工作,其实很早就接触了修丽可的系列产品,毕竟是专业医美出身,连包装都朴素得聊胜于无,主打就是一个功效。而随着年纪越来越大,我现在越来越能感受持续抗氧对于皮肤状态的根本性维护。
白天无论是户外活动、还是通勤上班,一定要用CE经典抗氧瓶打个底,之后再护肤、涂防晒。修丽可这个王牌产品高达15%的左旋VC绝对名不虚传。
CE经典抗氧瓶很有意思——比起传统护肤品,它更像皮肤用的药。通过液体颜色的深浅变化,肉眼可见其中抗氧化成分的活性程度。而且刚开始用的时候,会感觉有一些小小刺激,所以还需要根据自身情况建立一个耐受度。
但我是怎么发现它的惊人功效,并再也没用断过使用的呢?
就是我收养了好几只流浪猫之后,一下子成了过敏体质。一到换季,眼睛痒得要瞎、鼻炎不断、然后脸颊皮肤易红。这种情况,我只要再一晒太阳,脸上立即起红斑,就像喝酒过敏一样,十分难看。
当我坚持每天早上用CE打底、再护肤之后,红斑真的有效减少。一段时间之后,连光泽度都大幅提升。
前段时间我去马尔代夫度假,每天顶着赤道的毒头辣日,还没有晒伤、晒老,就是每天第一管CE成为我全天的皮肤屏障,有了第一层抗氧化,后面的防晒才能真正起效。
晚上睡觉前,也是先来一泵RBE熬夜抗氧瓶。如果你和我一样,是需要长时间对着电脑、偶尔还抽烟喝酒的苦命脑力工作者,睡觉之后的肌肤自我抗氧修复,就全靠RBE了。
从此早上醒来,不用面对因为晚睡导致的毛孔粗大、脸色蜡黄、皮肤松弛。
CE和RBE,都是用在洁面之后,干脸干手的第一道涂抹(如果你是油皮,也可以用在清洁功能的爽肤水之后),它们是打通后续护肤品(诸如精华、面霜)吸收的关键。先抗氧,再谈后面的修护、抗老、美白等等。

总之,抗氧化是一切护肤的基础,也是对抗恶劣环境和工作压力的必要手段。抗氧化,就是物理意义上的“爱自己”。
我对美容没有太深入的研究,常年在用的护肤品只有3、4个牌子。一旦认定,就从此跟随。
就像我说的,护肤,不是基于我对“美貌”的执念,而是我独处的一种快乐。或许是仪式感、或许是良好皮肤状态带来的身心愉悦,但更多的是一种态度:我一个人的时候,比任何时候都状态更好。
多年前,第一次读《百年孤独》,我脑子里跳出一幅又一幅荒诞绮丽的丛林画面,像在猎奇。但那段话的确击中了我——“比起有人左右情绪的日子,我更喜欢无人问津的时光,一个人最好的状态就是独处的时候,安静、自在,不用周旋于别人的情绪,也不必刻意判断他人的心思,自己陪同自己,回归一个真实的自己。”
那时候,少年不识愁滋味,我只是把孤独当作与众不同的徽章四处炫耀。到了尝尽人生滋味的现在,我才明白:当不必在任何人面前假装,也不必和任何人交换情绪价值的时候,我们才会真正享受属于自己的快乐。
或许,这正是我们必须在人生的种种不如意中最终学会的吧?
最初总是心甘情愿用爱发电,之后饱尝各种求而不得、理所当然,经历许多自我怀疑与无效对话,从无数毁灭、重建、和解之中,终于意识到:与人的互动,是掏空心思付出努力试图共同构建一个大平衡、大圆满,但我们真正需要的,是细水长流的小喜悦和小自在。而这些细微的感受,只来自于内心。
我们不再是当初那个面对世界慌乱无助的小孩子,我们逐渐都会有能力选择: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选择信任的人靠谱的物,用力所能及的资源支撑我们走向前路。
我们或主动或被动地学会了照顾自己,不论是维护得体的肉身,还是放松紧绷的心灵,才能继续与人纠缠,与生活相爱相杀。
不是没有崩溃的人生,而是无论多混乱的时刻,每天都要给自己留出小小的一段空白,喘口气、走走神、做点自己喜欢的事,像完全消失那样,不说话、不回应、不被看见,令心绪平静,让创伤愈合。
成年人,不发疯、不变坏、不摆烂,多半得有这点静气。
这便是成年人的生存之道。
最后,想起曾经看过一段关于巴黎的视频:身后是爆炸的巴士、抗议的人群,街角是堆成山的垃圾,但咖啡馆外露天座位的那个女人,还在专心喝她手里那杯咖啡——那就是属于成年人的贤者时刻。
就算下一秒世界毁灭,兵荒马乱,但我也要好好喝完手里这杯咖啡。
这便是我们对自己的温柔。
插图来自艺术家Giselle Dekel
为了每周能相见
点个“在看”⬇️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