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端午了,今天的“经典回顾”就说说粽子吧!

牛妈生长在武汉,小时候每到端午节,牛姥姥就要包粽子。
洗干净的粽叶在手里攒成一个小漏斗,放进一小把糯米,接着放馅儿——要么是一两颗红枣,要么是一块冻好的豆沙;然后加米把馅儿盖上,粽叶折叠包住开口;最后用一根棉线变魔术一样绕两圈,一颗紧致小巧的粽子就包好了!
牛姥姥说:粽子要有四个尖尖角,能站起来才好看。可是无论我怎么缠好多道,包出来的粽子总是躺着的,有时候煮完还会拉肚子。
难看没关系,只要好吃就行!除了红枣和豆沙,我最爱的就是清水白粽。拆开粽叶,一股清香扑面而来,沾点白糖,一口咬下去满嘴软糯香甜,是我儿时对端午的美好回忆。
后来上大学去了北京,过端午都是买粽子,也基本上就是那几种甜甜的口味
所以在我前20多年人生的认知里,粽子这种东西……
不接受任何反驳!
直到我去了上海,人生第一次听说了鲜肉粽子的存在。
粽子怎么可以和肉搞在一起!?
就好像荔枝蘸酱油,豆腐脑拌卤汁一样不可原谅!
我对肉粽子嗤之以鼻很长时间,直到有一天下班路过一家粽子铺。黄黄的灯光照着柜台上那一排排细长靠枕一样的粽子,空气中弥漫着一股肉香。刚买的人们边走边撕开粽叶,露出里面油光发亮的褐色糯米饭
就买一个尝尝吧。
第一口——
呸呸呸,好油腻。

再来一口——
其实还可以,有点糯米鸡的feel。
一个吃完——
对不起,粽子!是我多年没有发现你的另一面!
原来可盐可甜,可活泼可稳重,可温柔可霸道的剧抛脸就是你啊!
那么,价值百万的问题来了:
甜粽子咸粽子到底哪个更好?
这是千百年来认识屈原的人类争论不休的终极命题。


要用科学的分析和数据说话!

下面,就让牛妈为你们展示我多年潜心研究得出的权威成果:
关于粽子口味的记载最早出现在宋代,
而它们都是甜粽子。
如北宋张耒的作品中提到:“水团冰浸砂糖裹,有透明角黍松儿和。”
粽子不但是甜的,还可以冰镇。
而咸粽子问世时,已经是明朝中叶了。
华亭(今上海松江)人宋诩和他儿子宋公望写了一部饮食著作《竹屿山房杂部》,书中写到粽子,在一干“蜜糖豆沙”、“肥枣”、“去皮胡桃”之类的甜馅料中,还有一种“猪肉醢料”,也就是拿猪肉酱做馅的粽子,所以最有可能是咸味的。
甜粽子的馅儿是香甜可口,但体积只占整个粽子的10~25%。啃一口甜粽子,有更高的可能性只是啃了一口糯米饭。当然,糯米饭也是很好吃的。
而肉粽子,全身都渗透了猪油和酱汁,肉鲜美多汁,糯米鲜香软糯不管吃到哪里都令人回味无穷
所以说,甜粽子在吃的过程中体验相差较大,而咸粽子的体验更有预见性,整体更稳定。
这题肉粽得分。
甜粽的碳水化合物占绝大多数,咸粽除了糯米部分,还包含了蛋白质,脂肪和维生素。
显然,咸粽子相比之下更有营养,得分。
甜粽子冷热皆可,热的绵密香甜,冷的清凉爽口,任何温度都有它独特的风味。
咸粽子在热的时候吃是美味,冷了就是剩饭。
这题甜粽赢得毫无争议。
甜粽子拿来过早是最适合不过的。下午,夜宵拿来解解馋也没问题。但是正餐的时候端一盘甜粽子,会让这餐饭显得非常敷衍。
但咸粽子凭着热食和有肉的特性,可以在一天中任何时段服用。在某些地方的便利店里,肉粽子是归到午餐部的。
这题肉粽再得一分。
甜粽子再好吃,人们一年中也只有在端午节期间才会吃。
但是咸粽子流行的地方,那是超市路边摊的常驻嘉宾,一年四季都有捧着它边走边啃的人。
所以,咸粽被吃时间大大高于甜粽。
正因为吃的机会不多,每次吃甜粽子的时候会有一种“过节了!”,“吃粽子了!”的特别喜悦感。吃完了甜粽子才觉得是过了端午节。
而咸粽子更像是普普通通的一餐饭而已。
仪式感上,甜粽子扳回一局。
吃多了咸粽子,会有种吃了很多饭的饱足感。

吃多了甜粽子,会有种吃了很多零食的罪恶感
这题咸粽子赢。
怎么样,是不是被我全面又科学的研究所折服了?
那我们来看统计结果吧:
咸粽获胜!
这是不是你心里的期待的答案呢?
就算不是也没关系。因为为了同时满足甜粽子和咸粽子的爱好者们的需求,很多地方都发明了新的品种:
我还没有吃过啦
这个端午你家吃的是什么粽子?

你也会喜欢: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