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z_popeye
非医学本科也能去读医学博士?最近,协和发布的一则招生信息引起了不少关注。
据招生简章,协和「试点班」将接收非医学专业的本科毕业生,进入协和接受 4 年医学教育,毕业生可获得医学博士学位(M.D.)。
图源:北京协和医学院官网
此外,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和浙江大学医学院也开设了临床医学 4+4 专业。
据上交医学院招生办的介绍,该校从 2002 年起,每年从「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选拔招收优秀本科毕业生攻读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而浙大医学院则从 2005 年起创办「巴德年医学班」,前四年攻读非医学本科专业,后四年进入医学博士培养阶段。
就读于 4+4 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从 4+4 毕业的医生现在怎么样了?我们和 5 名 4+4 学制的医生/医学生聊了聊。
上交 4+4:从理工科转行学医
在决定申请上交医学院 4+4 之前,姜梦(化名)是上交本部工科专业的一名在校生。当时,本科即将毕业的她不仅有着金融、互联网等多份实习经历,甚至已经找好了工作,只等毕业后入职。
「但是吧,做互联网、做金融这些行业,感觉还是没有医生更有意义,更受人尊敬。」早在本科期间,姜梦就通过上交医学院的朋友了解到 4+4 专业。「我一直觉得医生这份工作挺有意思,如果我去工作了,就肯定就不能当医生;但如果我去读 4+4 ,就算不当医生,读完博士出来再转行也来得及。
最终,在姜梦所在的本科班级,她是唯一一名从工科转行去学医的人。
图源: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
比姜梦低一届入学的葛皓(化名)本科就读于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高考时,葛皓曾通过自主招生拿到了复旦大学医学院临床八年制的名额,但考虑到平台和发展,他最终还是选择了北大。
大三,葛皓关注到协和医学院的 4+4 招生计划。「那时我做的课题是结构方向的,实验太枯燥了,没有兴趣继续做下去。刚好协和的招生通知下来,我想转临床医学可能也是一个不错的出路。」
遗憾的是,葛皓没有从协和夏令营中脱颖而出。不过,他通过同学、家人的多种渠道,了解到了上交 4+4 招生项目。
「当时面试的人还不多,可能是因为宣传没有现在做得广。」葛皓回忆,同届进了面试的大约有 50 人左右,最后留下 20 余人。「现在基本上进面试能有 70~100 人,最后留 25 个左右。」
半路转行学医,在生科专业本科生中,不是一个常规选项,但也并不少见。「早些年,知道有 4+4 专业的人比较少,不过现在,也有一些人入学之后就会开始往这个方面努力。」葛皓说,「毕竟生科和医学还是有一定关联度的。」
而在姜梦看来,上交 4+4 在招生过程中更倾向于让学生的背景「更多元化一些」。与她同级的二十三人中,纯工科(如计算机、机械、材料等专业)专业出身的就有五、六个。
「当时有不少生物专业的同学组团报考,最后也只录取了一、两个。」姜梦回忆,她申请 4+4 时,招生简章明确限制学生专业必须属于理工科类。「后来有几届好像原则上也接受文史类专业报名,但我印象中最后也没有招到。」
浙大巴德年班:前四年专业任选
与上交 4+4 不同,浙大「巴德年医学班」的招生对象则是高考生。2022 年,巴德年班在浙江的最低收分为 681,而同年北京大学医学部临床医学专业在浙江的最低收分为 690。
因录取分数屡屡直逼清北复交,巴德年班也被称为「浙江最难考的一个班」。
巴德年班依托竺可桢学院建立

图源:竺可桢学院
「我当时的高考成绩比较尴尬,协和北医考不上,但又想学医。」谢雨桐(化名)回忆,当时,她所有志愿填的都是医学院。「去其他学校只能读五年制,医学考研又太卷了,所以来了浙大,比较省时间。」
按照浙大医学院官网介绍,入学后,学生前 4 年在浙大竺可桢学院任选一门非医学专业学习,并获得本科文凭;后 4 年进入医学院学习,最终可获得医学博士学位。
图源:竺可桢学院
这样的培养模式给了医学生一种全新的可能:计算机+医学、动物医学+医学、金融+医学、新闻学+医学……
「前四年里,可以随时离开这个培养模式,按照本科专业考研、保研、毕业。如果有对学医不够坚定的,可以用这个模式做一个缓冲。」谢雨桐说,「因为巴德年班本科专业可以随便选,也有极少部分的人会为了去热门专业而选择巴德年班。」
不过,依然有不少学生,在前四年选择和医学关联度更大的专业,希望借此为之后的医学生涯打下一定的基础。
谢雨桐选择了和医学有一定关联的工科专业,比她高两级的学姐严穗(化名)则选择了药学。
「选药学也是考虑到对后面从医可能有一些帮助,药学和医学的课程也有一些是重合的。」严穗说,「但是太大的帮助也算不上吧,阅读药物说明书倒是可以,感觉比什么都没有强一点。」
根据浙大医学院官网,巴德年班学生在前 4 年,除了选择的专业外,还需要同时完成临床医学基础、生物化学等 33 个学分的医学预科课程。
「和其他专业同学相比,学的课程要更多一些,期末也会多一些考试。」严穗说,「这个专业是有淘汰制的。如果你挂科了,就会被淘汰,前四年也有一次考核,低于分数线会被自动分流。巴德年班是只出不进的。
极限 4 年,科研「可能是短板」
时间紧,压力大,是 4+4 专业学生的常态。
以上交 4+4 为例。虽然在课程设置、培养模式上,4+4 基本对标了普通八年制,但在时间安排上,4+4 前期基础课程学习和后期临床科研训练的安排各少 2 年。
「基本上我们的课程跟 5 年制、8 年制差不多,时间确实紧,但学起来门槛并不是很高,理解起来也不是特别困难。」姜梦说,「就是要背的东西太多了,尤其是考试之前,压力会更大一些。」
「前两年的课程像高中那种感觉,从早学到晚。」据葛皓介绍,他所在级的规定是,第四年前半年在导师的二级学科轮转,后半年写论文。「不过后面几届对毕业论文的要求逐渐提高了,把半年轮转砍掉,时间都留给毕业论文。」
但葛皓同时提到,这样调整后,4+4 学生在毕业前一般来说没有办法参加执业医师资格证的考试。「他们没有轮转的半年时间用来考试,所以一般都在规培后考。」
上交「4+4」时间安排(图源:《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4+4」培养方案》)
为了平衡学生的压力,一般来说,学院对 4+4 的毕业要求,要略低于其他学制。
来自浙大巴德年班的谢雨桐介绍,相比其他模式的医学博士,「有的课题组或医院可能不要求开题答辩、中期答辩。」
同样来自浙大巴德年班的严穗提到,目前浙大 4+4 还没有把发表论文作为毕业的硬性要求。「只要完成论文、通过盲审就可以。至少我们这一级是这样,后面的要求可能会更严格。」
相似的情况在上交也有出现。葛皓表示,同级八年制毕业要求在二区以上杂志发三分以上文章,而 4+4 要求一篇 2 万字中文核心综述。「不过今年有消息说,以后可能会提高到 4 万字。」
在急剧缩短的培养时间和较为弹性的毕业要求下,来自不同院校的 4+4 医生/医学生都不约而同提到了一个问题——科研。
「和普通八年制对比,4+4 的培养模式还不是特别成熟。」严穗说,「无论是科研还是临床,时间都被明显压缩了,很难在科研上做出什么成果,临床也比其他学制差一些。」
「的确科研是一个比较明显的缺点。」葛皓表达了相同的看法,「相比于八年制来说可能还好,但相比于科博就非常明显了。科博的文章、技术确实比我们强太多。」
不过,葛皓也提到,在自己的同级或前辈中,不乏有精英人才的出现。「基本上每届的第一名都去了协和读博士后,他们和普通八年制比起来也是毫不逊色、甚至能力更强的。」
「虽然不要求一定要发文章,但其实也有不少同学已经发表了。」谢雨桐介绍,她的师姐甚至已经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了一篇纯基础研究的论文。
不过,对于可能的「科研短板」,已经从上交 4+4 毕业 2 年的王慧(化名)则表现出更乐观的态度:「培养时间太短,科研和临床能力可能相对会比较弱一点。但这也都是一时的,后面慢慢也可以弥补。」
有医院青睐,有医院直接拒绝
据上交医学院公布数据,截至 2021 年,该校已有 16 届共 254 名临床医学专业 4+4 毕业生。这些学生均获得博士研究生毕业证书和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证书。毕业生由学院推荐,用人单位按需要录用,历年来签约率均为 100%,主要在三级医疗机构就业。
去年刚刚从上交 4+4 毕业的姜梦,目前在江浙沪地区某三甲医院就职。和她同届的二十三名同学里,除了一人在入学第一年后退学,另有一人毕业后转行金融,其余同学都仍在「做医生的路上」。
今年即将毕业的上交 4+4 葛皓说,他所在班级的同学,基本都已经确定好了毕业后的方向。「我们这一级,大家都是非常想学医才来的,可能中间会有点挫折,但志向基本没有什么改变。」
不过,更早几届毕业的王慧(化名)则有着不太一样的感受。「我们那届还是有不少人直接转行了,相对于传统医学生来讲,不做医生的比例要更高一些。」
据上交医学院官网信息,4+4 培养模式同时提供攻读医学/理学双博士学位(M.D./Ph.D.)的机会。葛皓介绍,学院与内布拉斯加大学医学中心、密歇根大学医学院等国际顶尖医学院校有交流合作项目,「可以去那边读一个 Ph.D.,再回来读完 M.D.。」「不过我们这一届因为疫情影响,开展得不多,不知道以后会怎么样。」
图源: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
即将从浙大巴德年班毕业的严穗,计划回到家乡做医生。「浙大巴德年班在浙江的认可度还是比较高,但到了其他地方,很多医院完全不理解这个学制。
严穗被问过「为什么前四年学的是药学」,也被问过「为什么你还没有执医证」。「这些医院招聘要么就是选科研强的,要么就是选临床厉害的去了就能干活。我们时间太短,两头不沾。」
不过,像这样的情况在江浙沪一带属于少数。「一般来说,会招八年制的医院也不太会拒绝 4+4,附属医院更青睐自己院校的学生。如果有文章的话,竞争力妥妥的,就算没文章,能考上巴德年班说明学习能力还可以,人又年轻,又是博士,可以招进来再培养。」
姜梦表达了类似的感受:「浙江和上海的医院都还好,比较理解这个专业。但据我了解,北京有个别医院,是明确不喜欢 4+4 学制的。」
葛皓介绍,目前和他同届的同学中,想要回老家医院就职的,基本都已经顺利入选。而计划留在上海发展的同学中,有 11 个留在瑞金规培。「我们的培养一直是在瑞金进行的,瑞金相对来说也会更青睐这个专业,但以后能不能留下来,可能还要再看后续的情况。」
同时,葛皓还从就读于协和 4+4 的同学处了解到,即将毕业的协和首批 4+4 学生,有不少已经确定毕业后继续攻读博士后。「比我们这边 4+4 的比例是要高一些,他们确实优秀,而且是第一批毕业,学校可能也考虑给到更多机会。」
4+4,到底值不值?
「不管怎么说,我觉得 4+4 比较好的一点是,26 岁就能拿到医学博士学位。」谢雨桐说,「比考研要快很多,这是我最喜欢的一点。」
葛皓则提到,相比于其他医学培养模式,4+4 更能在本科期间积累或接触到一些医学之外的东西。「知识、见识、朋友、人脉,以及理工科的思维,都对未来学医、从医有所帮助。」
葛皓经常遇到向他咨询 4+4 专业的学弟和学妹。他运营了一个班级微信公众号,除了课件分享之外,偶尔也会发表一些不同背景的 4+4 录取经验分享。
图源:交医 4plus4
一般情况下,葛皓会选择和先和这些学弟学妹们电话聊聊。「看看他们学医的动机合不合适,现在的能力如何,以及对学医有没有一个恰当的预期。」
而对于学医愿望非常强烈的人,葛皓一般不会劝退。「我只会跟他们说,你如果真的想来,你需要做哪些准备,距离面试还有多久,是不是需要训练一下自己的科研能力,或者补充一些医学相关的志愿活动经验。」
姜梦回忆,在她报考 4+4 时,「学医动机」是面试中考官最关注的一个方向。「感觉这些老师希望你是一个非常热爱医学的人。」
此外,考官也会同时关注申请人的科研经验。「不一定是医学相关的,主要是想看看你科研的思路怎么样,有没有这科研的经历。」
姜梦在本科期间,曾跨专业跟随药学院一名教授做大创。在报考时,这名教授也为姜梦写了一封推荐信。「我感觉还是蛮有用的。」
姜梦曾经「劝退」过 2 位向她咨询 4+4 的后辈,一名是和姜梦同专业的工科生,一名则来自北大化学系。「一般如果专业和医学有点相关性的,我还是会鼓励 TA 去报考。但那些非常不相关的,而他本身专业背景其实也很好的,或者有其他出国、读 Ph.D. 的机会的,我都觉得不一定非要来读 4+4。」
「对于 4+4 这个专业,很多人会希望你可以多做一些学科交叉的研究。这其实很难,时间太短了,可能需要毕业之后继续深造,读个博后之类的。」姜梦说,「但如果你纯粹是想当一个医生,我反而觉得 4+4 会更有优势,你在前 4 年学习的综合性的东西,在为人处事和当医生的过程中也有很大帮助。」
浙大巴德年班的严穗则表示,现阶段来看,自己应该不会劝别人来学这个专业。「如果说他的分数够的话,希望他能去复旦,上交,或者别的地方读普通八年制。」
「当然,现在不只是浙大、交大,协和也开始在做 4+4。可能未来这个学制也会成为一种趋势,到那个时候,大众的认可度提高,我觉得这个专业还是值得读的。毕竟前四年能够体验到和医学完全不相关的学科,其实也还是很有意思的。」(策划:z_popeye|监制:gyouza)
文中姜梦、葛皓、谢雨桐、严穗、王慧均为化名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丁香园是面向医疗从业者的专业平台,以「助力中国医生」为己任。下载「丁香园 App」可以和同行讨论病例 ,在线学习公开课,使用用药助手等临床决策工具,在丁香人才找可靠医疗岗位。
↓↓↓ 协和招生改革你怎么看?来丁香园论坛说说你的看法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