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主义还是很难戒得掉。
这两天群里都在聊阿里换帅,都在猜测阿里怎样“反思”。如果要回归互联网,那收购大润发是不是错了?回归淘宝,那天猫是不是错了?回归用户,当年清除白牌是不是错了?都是近视眼问题,阿里文化里有一条拥抱变化,一切都会变,变并不表示过去错了,只表示还有生命力继续战斗。
换个角度,在一个足够长的时间,和一个足够大的空间里,才可能看清楚眼前的东西。
历史一。iPhone发布之后,苹果有自己的iOS操作系统,谷歌又推出安卓操作系统,而作为PC操作系统霸主的微软,老想着把PC的套路移植到手机上,没看到智能手机对于PC是一场颠覆,鼠标键盘都被触摸屏干掉了,完美错过一个时代。
这是一个巨头最常犯的通病,用老把式打新仗,穿新鞋走老路,否则新势力也没机会。
历史二。苹果是第一家发布个人电脑的企业,也一直坚持封闭,从硬件到系统再到软件,都自己做,这个选择本身没错,多年以后iPhone也是如此。但当IBM开始造硬件,微软开始做软件,他们的组合成为苹果对手的时候,苹果犯了错,求微软的办公软件支持苹果电脑,交换条件把自己的图形界面技术给了微软。微软补全短板,能力大增,成为开放模式的领袖,挤压了苹果封闭模式的空间,苹果份额从20%跌到5%。
也是一个巨头最常犯的通病,为了短期利益,失掉长期利益,自己亲手把对手养大。
但微软和苹果就此消失了吗?相反,今天这两家是地球上市值最高的企业。同时,也跟阿里一样,都是创始人已经放手很多年的企业。
所有产品变化只是前台幻象,而且永不停息,背后都是人,以及人和人的联合,组织。
苹果今天市值第一,2.9万亿美金,但这是一家在1976年创立,已经47岁的企业。第一代是乔布斯,但他在这家企业七岁时就被撵出局了,第二代是百事可乐前CEO斯卡利,用营销的思路做科技,行不通,直到1997年,苹果20岁时,乔布斯回归,成为第三代,此乔布斯非彼乔布斯,他自己的话是,“被赶出苹果,是发生在我身上最美好的事。”2011年苹果35岁时,乔布斯逝世,库克接任,所以今天最具价值的,是一个由第四代CEO执掌的企业。
不过苹果可能是一个意外,所以再看市值第二的微软,2.5万亿美金,是1975年创立,今天48岁。第一代CEO是盖茨,他在2008年,也就是微软33岁,移动互联网揭开大幕时退休,鲍尔默是第二代,完美错过智能手机,到2014年,微软39岁时,纳德拉成为第三代,又经过差不多十年,今天回到巅峰。
如果还要寻找证据,那地球第三和第四大科技企业,谷歌1.6万亿,亚马逊1.3万亿,也是由第二代CEO执掌。
一直说,传统创业如登山,山就在那里,你随时可以去登,但高科技创业如冲浪,你赶上一个浪,维持住不掉下来就行了。已经停在一个浪头上的人,很难同时站住下一个浪头,所以城头变换大王旗,一代接替一代。但苹果和微软的故事又启示,占住上一个浪头,可以再占住下一个,只要你的体能可以撑到下一个,再培养出合适的新人,而只有当一家企业能站住第二、第三个浪头,才可能伟大。
因为占住第一个,只是偶然,能连续占住第二第三个,才进入了必然。只依靠创始人,只是偶然,其他人可以替代创始人,才进入了必然。
又有说,不换思路就换人。一般做法是,用新人办旧事,用旧人办新事,也就是在一个时间里,人和事只能换一样,两样都换难度很大。但微软和苹果的故事又启示,有时候只能在雨天修房顶,人和事同时换,纳德拉和云,就是新人新事,回归的乔布斯和iPhone,也是新人新事。
同时经历新人新事,组织才是经受住了灵魂考验,才是掌握住了生生不息的秘诀。苹果和微软都快50岁了,谷歌和亚马逊差不多25岁,前两者的岁数是后两者的两倍,市值也几乎是两倍。老树可以发新芽,脱胎换骨,可以王者归来。
今天的中国科技业里,阿里是唯一正在挑战换代难题的企业,他有三个第一,创始人真正放手,这是第一,创始人放手后再也没回到一线,这是第一,人和事同时换,这是第一。除去阿里,所有国内科技巨头,无一不是在创始人的直接掌控下,其中有些人虽然没有CEO的名头,但从没真正离开过,一直在一线,有些人虽然几次试图离开,但最终不得不重回一线。
全球科技巨头跟国内巨头之间,隔着一个阿里。今天阿里“穷则变”,是一个大挑战。没人知道阿里会不会涅槃,但确定的是,还没有其他国内巨头,主动的站在同样的“渡劫”点上。阿里今天的折腾,是其他家还没有经历过的,而或迟或早,也都不得不经历。这是勇气,也是一种能力。
网传的马云那句话,我们过去所赖以成功的那些方法,已经失效,应该抛弃。这是真正重要的话,这句话在苹果输给微软,乔布斯回归把几十条产品线砍到只剩下四条的时候,在微软输给谷歌,在纳德拉带领下向云转型的时候,一定也被提到过。伟大企业一定经历至暗时刻,对自己的否定。
一个上市公司创始人,也是前阿里,昨天在朋友圈说,最令他惊讶的是蔡崇信和吴泳铭,居然会在退休近十年后重回阿里,这两个人不缺钱不缺名,回来之后要卷起袖子干苦活累活,要面临不可知的风险,在这种情况下,还是回来了,他们究竟为了什么?这才是值得讨论的话题,值得尊敬的地方。
只有撒手,孩子才可能长大。一个生命,只有创造他的人放手之后,还能活下来,才叫生命,只有当一个人离开,还有很多人不离不弃,持续战斗,才叫生命。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