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窈窕妈妈|来源:窈窕妈妈(ID:iiimum)
妈妈们应该都经历过这样的场景。
你抱孩子的时候,别人凑过来也想抱,孩子哇哇大哭只让妈妈抱。
有人说“这个孩子太粘人了”。
其实,这就是“依恋”。
心理学把幼儿与父母建立的情感联结叫“依恋关系”。
研究表明,这种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情绪形成、社交能力、学习成绩……甚至一生。
为什么它这么重要?
可以说,弄明白它,育儿就成功了大半。
No
-mama-
01
“依恋理论”最早出现在20世纪60年代的英国。后来,由Mary·Ainsworth在“陌生情境实验”中进一步证实。根据实验中「婴儿跟母亲分离时的反应」将依恋模式分为三种:
安全型依恋
幼儿能够体验到亲密感、身体和情绪的安全性,与母亲建立起更加积极主动的关系。
焦虑—回避型依恋
对母亲有所回避,没有与母亲建立起依恋关系,所以也被称为“无依恋儿童”。与母亲分离时焦虑较少,当陌生人出现能很快能够适应,并尝试和陌生人交往。
焦虑—反抗型依恋
与母亲分离时反抗、哭泣,对新环境适应能力差。
你家孩子属于哪种依恋模式呢?
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幼儿园新生入学,孩子们面对分离的表现迥然不同。
有的孩子没有哭闹,完全被幼儿园的新鲜感吸引,很快跟小朋友玩起来。这种属于「安全型依恋」。
有的孩子跟父母分开无动于衷,对周围的一切都很警惕,这种就是「回避型依恋」。
还有一部分,哭得上气不接下气,只想着回家找爸妈,这种就是「反抗型依恋」。
上面这三种,第一种称为「安全型依恋」,后面两种统称「不安全型依恋」
研究表明,前者比后者有更稳定的情绪,性格更开朗,人格会更完善,在社交和学习能力上更突出。
因此不少人认为:「安全型依恋」的孩子更有出息
No
-mama-
02
依恋关系有多重要?
1  影响社交能力
对孩子来说,社交能力非常重要。
如果能擅长和小朋友相处,不仅有利于性格稳定,进入小学、中学还能更好地适应新环境。这类孩子社交能力强,更容易获得稳定的人际关系,长大后也更具备领导潜力。
相信大部分家长都希望孩子具备这种特质。
研究表明,在健康的亲子关系中长大,幼儿更容易形成「安全型依恋」,能够更好适应环境的变化,社交能力也更强;
反之,则容易形成「不安全型依恋」。
这不难理解:
当父母给孩子充足的关爱,孩子认为自己是值得被爱的,也会更自信。
这样的孩子遇到困难时会主动寻求帮助,也懂得回应别人的需求,在团体中往往比较受欢迎。
相反,如果孩子经常被父母忽略、否认,没有获得足够的认可和爱,很容易缺乏安全感。感受到更多的是惶恐、不安,不信任,遇到社交难题,更容易陷入精神内耗。
2  影响亲子关系
幸福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
有学者发现,幼年的依恋关系模式基本延续至其青年和成年早期。
这也意味着,幼年时如果没有和父母建立起依恋关系,那么以后很难再跟父母亲近。孩子长大后,即使父母有意识地增加联系和互动,情感还是会很疏远。
网上有个话题#为什么你不愿意和父母联系#
不少网友表示,小时候没有从父母那里得到过关爱,长大后不联系也觉得无所谓。
不是他们冷漠,而是想表达爱也不知如何去做。
说到底,还是幼年没有和父母建立起依恋关系。
3  影响学校生活
我们上学时,班上总有那么几个“坏孩子”,不爱学习,捣乱……让人头疼。
曾经我很纳闷,他们生活在什么样的家庭?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性格?
后来,这些疑问有了答案。
科学家证实,有安全依恋的幼儿,能够更好的适应学校生活,与老师建立良好关系,提升学习的积极性。
有学者对高中生进行过调查,结果发现,跟父母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学习成绩:
缺乏安全依恋的孩子,在初高中阶段,大部分人沉迷游戏,学习成绩下滑或辍学,他们通常用沉默或叛逆对抗父母,亲子关系比较紧张。这时候家长再想亲近了解孩子,却发现很难走进他们内心。
所以,在幼年时就建立起「安全型依恋」很关键。
晚了,就很难弥补。
最近我读了一些神经科学的资料,发现做好下面几点很重要。
No
-mama-
03
如何形成安全型依恋?
1  母亲要让自己开心
经常看我文章的朋友都知道,我经常提醒妈妈们:让自己快乐!
毕竟,当你心力憔悴、情绪接近崩溃,哪里还有耐心去应付孩子的情感需求?
所以想要给孩子好的依恋关系,咱要先学会让自己开心。
你不是超人,做不好也没关系,不要焦虑,遇到困难主动寻求家人朋友的安慰和支持;
学会把注意力从家庭中转移,通过聚会、散步、看书等方式从孩子身上分散出去,只有我们身心愉悦,才能好好爱孩子,形成好的依恋关系。
2  积极回应孩子需求
脑科学研究显示:缺乏温暖关爱和积极回应的教养方式,会对孩子的脑发育带来不可逆的消极改变。
因此,在儿童发展的早期,尤其是在依恋关系建立的敏感期,父母积极回应很有必要。
有妈妈在后台问我:孩子一岁,有时候想玩什么东西不满足就狂哭或者尖叫。大人想给他十足的安全感,但也不想放任他没有规矩,应该怎么做呢?
我告诉她,宝宝这个时候表达能力还没有跟上,所以只能通过哭,尖叫表达不满。可以先满足他的需求,抱抱他,然后引导他正确的表达方法,孩子慢慢就学会了。
有种说法是,孩子哭了不能随便抱,不哭才抱。简而言之,不能惯着。
其实,这并不科学。
宝宝烦躁不安或大哭都有原因,饿了、困了、没安全感……我们要做的就是找到原因并解决,温柔安抚情绪……
这些行为都会让他感受到「父母爱我」,从而对父母产生安全感和信任感,形成好的依恋关系。
倘若因为工作原因无法陪伴,可以经常给孩子打电话或视频聊天,互动,让他感受到你充足的爱,同样能建立依恋关系。
3  互动增进亲子关系
已有研究发现,经常和孩子进行游戏互动,阅读高质量的绘本,可以增强亲子情感,提高依恋关系质量。
这里的游戏指的并不是电子游戏,而是能让父母孩子动手共同参与的游戏,比如,趣味绘画、乐高、投篮等等。
另外,亲子阅读尽量选用纸质绘本,因为电子屏幕会刺激宝宝影响注意力的发展。阅读时,也要注意多和孩子互动,回答孩子天马行空的问题。
4  父亲积极参与育儿
提到依恋关系,很多人只重视妈妈的作用,其实,爸爸同样很重要。
事实是,爸爸参与育儿程度越高,依恋关系质量就越高。
爸爸要转变“教育是母亲的事”的错误观念,积极陪伴孩子。即使忙于工作,也可以利用睡前时间、周末和节假日多陪陪孩子。
还可以发挥自己的优势,带孩子多体验户外活动,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勇敢、敢于冒险的品质。
也请妈妈们耐心点,给他们鼓励和锻炼的机会,相信他们也会做得很好。
虽说,有安全依恋的孩子往往会更有出息。
但,这并不是绝对的。
成长受很多因素的影响,我们要做的是放下焦虑,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
重视孩子的感受,培养积极的联结关系,给予他无条件的爱。
其它的,交给时间就好。
参考资料:
[1]刘凌,吴蕾.留守经历对亲子关系的历时性影响研究——以湘赣两省为例[J].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23,42(01)
[2]李艳玮,冯子予,周璇,袁宗金,周加仙.父母缺位对儿童早期依恋的消极影响:基于教育神经科学的证据[J].学前教育研究,2023(01)
[3]姬芳芳.父母依恋、婚姻质量与幼儿依恋的关系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7.
[4]《儿童心理学》:0~8岁的儿童成长
推荐阅读
为什么以前的孩子天天挨打,却不容易出现心理问题?答案太扎心
奶奶喂饭时打孩子耳光,3分钟狂扇3次:这不算打,有本事别叫我过来!
本文作者窈窕妈妈。本文授权转载于公众号:窈窕妈妈(ID:iiimum)。转载请联系原公号。
本期编辑:精神一米七。
在看👇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