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C妈|来源:CC爸妈(ID:cc-bama)
今儿聊的,是个严肃的话题。
上周看到一个新闻,陕西榆林的柳先生,接到幼儿园老师的电话,称孩子从椅子上摔下来了,柳先生立即赶到学校将孩子送到了医院。
医生诊断为“闭合性颅脑损伤轻型”。
回家后孩子出现发烧、头晕、呕吐等症状,柳先生全家并未多想。
男生嘛,有多调皮家长还是清楚的。
但后来孩子多次提到“老师打人”,甚至在睡梦中惊醒。
柳先生便到幼儿园查看监控。这不查不要紧,一查气愤不已。
监控显示,下午吃饭时,老师看到柳先生的孩子在凳子上扭动身体,便走到孩子身旁,双手将其抱了起来,随即将孩子摔在了地上。
△监控视频截图
对此,该老师给出解释是[情绪失控]
一句情绪失控,就可以把气撒在孩子身上,就可以随意对孩子进行人身伤害了?
这还不是最让人害怕的。
海恩法则指出:每一起严重事故的背后,必然有29次轻微事故,300起未遂先兆,以及1000起事故隐患。
在这些摔孩子、扇巴掌、用针扎等严重虐童事故背后,可能还隐藏着更为隐蔽的教师欺凌,无声无息地折磨着孩子。
如果孩子不说,家长很难发现。
  • 脱光上衣冻着;
  • 有的被老师体罚做深蹲;
  • 有的让幼儿站在窗台上恐吓;
  • 有的分发水果、零食时故意遗漏孩子。
更恐怖的是,以上都是真实发生的。             
没想到,成年人的恶在幼儿身上展现的淋漓尽致,各种惩罚的招儿都用上了。
作为家长,我们了解照顾孩子的艰辛,老师偶尔有不耐烦的情况,也理解。
但老师是一份职业,更是一份选择,如果真的无力承担,那可以不做幼师。
而我们作为家长,没有办法去赌一个人的良心和底线,能做得就是尽可能地跟孩子保持沟通,然后尽最大努力的保护孩子。
No
-mama-
01
发现了异常,我们该做什么?
养老大的时候,幼儿园风吹草动,我都觉得是大事。
到了老二,就慢慢明白,幼儿园老师也是普通人,会有情绪、会有脾气,且形形色色,不可能有一点不满就想着换老师。
我现在的态度是,不要大意,但也不要过分焦虑。
能遇到3个老师个个都完美自然好,但更真实的是,孩子就是会遇到各种老师。
那我们的课题便是两个:
1、让孩子识别出真正的「坏老师」
2、让孩子学会与不同的(正常)老师共处
但如何识别出好、坏老师呢?
这就要拆解老师的动机和行为,把动机和行为分来来看。
第一类:老师动机好,行为我们作为家长也认同
那皆大欢喜,孩子喜欢,家长信任。强强联合,自然没啥问题。
但一般情况下,孩子在与不同性格的人共处时,总会遇到点坎儿。
第二类:老师动机好,行为不太好,但可以接受,自我消化的
虽然上边所说的「坏老师」有,但日常生活中认真负责的老师更多。
不过人非圣贤,皆有情绪。
所以更多的还是第二类。
拿DD举例,前几天,本来适应的挺好的,突然嚷嚷着不想去幼儿园了。
大家知道,事出反常必有妖。
我问DD,为什么呀?
DD说,不喜欢新来的爱心老师。
我这一听,心里一咯噔,不自觉脑补了霸凌、虐童种种场景。
后来才知道,原来是他们有一个老师被临时调到别的班了,有几天中午,就由别人老师轮流代班,看着他们睡觉。
有天是个中班的老师代班,可能有小朋友调皮不肯睡,老师吓唬说,“再不好好睡觉,就把你们送到楼上哥哥姐姐班里去!”
相信类似的情况大家都遇见过。
老师这么说虽不对,但要说这就是坏老师,倒也不至于。
父母着急了,还吓唬几句呢。
老师管那么多孩子,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方式。
就像咱们当妈,有温柔派也有野兽派,关键时刻情绪上来,主导你的并不是学过的那些育儿方法,而是自身性格或原生家庭影响下的自然反应。
这也是我为什么说,不必焦虑孩子的老师不完美。
对于这类问题,优先地解决方案,是先帮孩子排解、调整好状态,然后尝试让孩子与不同性格的人共处。
第一先安抚情绪:
千万不要觉得这么小一件事,糊弄两句“老师也是为你们好,没别的意思”就过去了。
大人眼里很小的一件事,对于没有生活经验的儿童来说,都是天塌的大事,如果我们不及时处理,也可能给孩子造成很深的阴影。
不然DD也不会耿耿于怀,反复说这件事,用DD的话说,不让我回小二班怎么办?你放学看不到我,去哪接我啊?
后面肯定就会继续脑补,放学自己没人接,妈妈找不到自己,自己一直留在幼儿园的种种惨象了。
好不容易赶走的分离焦虑,这一件事就打回解放前。
所以啊,孩子无小事,先回应他的情绪:
我抱着他说,老师这么说的时候,你肯定有点害怕吧。
很担心被带去哥哥姐姐班,更担心带走了爸爸妈妈就找不到你,接不到你了是吧?
然后,解读老师的动机:
老师当时为什么会这么说呢?
DD说,当时有别的小朋友不睡觉,也不躺小床。
对呀,到了午睡时间有人不睡觉,或者乱动,打扰到别的小朋友,老师着急了。
就像有时候你在家晚上不睡觉,妈妈着急了,也会吼你呀。
妈妈虽然当时吼了你,但我依然爱你。
还有,有时候你惹到姐姐,姐姐也会说“再也不跟你玩了”。
但你想想,是不是过一会儿,你们又一起玩了?
姐姐说的,那叫气话。
你很生气、很着急的时候,也会说气话对不对?
所以,有时候老师也只是在说气话,不会真的把你带走的。
帮助孩子分析——老师的初衷是没有坏心的——希望小朋友好好睡觉。
最后,分析老师的行为:
虽然老师的本意是好的,但是他的做法是不太好、不太让人舒服的。
我理解你的初衷,不代表我接受你的行为————这一点我认为是父母必须传达给孩子的。
理解老师动机是为了更理智的看待行为,而不是替老师找借口。
否则,那就叫PUA了。
不仅仅是面对老师,父母也是一样。
有时候妈妈也会吼你,但其实那样的妈妈、那时的妈妈,也是不对的。
如果我当时更有耐心一些、如果当时心情更好一些、如果当时我时间更充裕一些,我一定会做得更好。
老师也是一样,为了让小朋友们睡觉,她也可以有更好的办法。
然后我就带DD一起想,当时那种情况,老师还可以有什么更好解决办法呢?
其实,这就是教孩子换位思考。
初心是好的,行为不够好,一旦理解,孩子就不会去抵触老师了。
知道什么是更好、更正确的选择,孩子也才能分清,老师的行为是否值得接纳、是否值得原谅。
像DD遇到的这种,属于动机是好的,行为不那么令人舒服,但可以接受的。
而且这个老师本来就是偶尔代一次班,临时加班说不定本身就带点情绪,这种,我觉得就是不太值得追究的。
第三类:动机好,行为坏,不能接受的。
这一类,是需要跟老师进一步沟通的。
朋友家的小孩,一年级的时候数学老师会打手心(不是很用力的那种)
比如反复讲过很多次的基础运算如果出错,老师会当众打手心。
有的孩子可能被打下手心不痛不痒的,根本不当回事。
但朋友的孩子被打一次就反应特别大,情绪低落,害怕上数学课。
朋友问我怎么办?基本也是这几步:
先安抚情绪:
  • 老师打你手心了,这让你很难受,不止是疼,也觉得很难堪。
拆解老师动机:
  • 老师想让你们认真一些,因为刚开始的基础如果打不牢,后边的学习可能会跟着很费劲。
分析行为:
  • 老师把打手心当作惩罚你们的一种方式,觉得这样会让你们加深印象,为了不挨打就多检查少错了。
思考解决办法:
  • 你不接受被打手心是吧,妈妈也觉得打人是不太正确的。
  • 我们想想有什么方式让老师替代打手心呢?比如可以多抄写错题,多做一些相关计算的习题等。
鼓励孩子和数学老师沟通了下,表示自己不想被打手心,可以接受其他的惩罚方式。
后来,也没再被打过手心了。(当然孩子沟通不了,也可以家长上)
所以啊,一般对于自己和孩子接受不了行为,是可以直接找老师沟通的。
我当初因为CC幼儿园不睡午觉,以及三年级被欺负换同桌,都找过老师沟通,也都顺利的解决了。
如果沟通不了,孩子也实在接受不了坏的行为,也可以换老师。
毕竟孩子的心理健康和积极的学习生涯,跟换个老师或换个环境相比,孰重孰轻一目了然。
第四类:动机坏,行为坏。
这种情况,就真的遇到坏老师了。
比如开头因为自身情绪不好,而抱摔孩子,脱光孩子上衣,或针扎、殴打等极端虐童情况的。
这种情况单靠孩子自身已经解决不了,当孩子突然出现的厌学、身体不舒服(肚子疼、头疼等)、情绪低落、熟睡中惊醒等情况,一定要警惕,及时了解情况。
情况属实,果断远离。
虽然我们相信坏的只是一小部分老师,但我们也要传递给孩子不受伤害,少受伤害的能力!
推荐阅读
五一后,全国都在咽喉炎?除了“二阳”,更应警惕……(附嗓子疼的4个缓解办法)
心理学家:长大后没出息的孩子,小时候都有这个特征,希望你家没有
C爸:中国医科大学硕士、三甲医院主治医生;
C妈:报社育儿主编,畅销书《家长好脾气,才有好教育》、《吃好睡好不生病》;公益普及婴幼儿养育、疾病、心理知识作者。
公众号:CC爸妈(cc-bama)
本期编辑:精神一米七。
在看👇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