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文字整理自声动活泼出品的声音特稿「跳进兔子洞」
去年,来自内蒙古的高三毕业生刘佳雪经历了一次犹如过山车式的志愿填报。
那一天 ,她和家人在上午 8 点钟就来到了一家当地的网吧。在这里,她将会有 10 个小时去在一个系统里实时填报自己的学校和专业。
在现场,帮着佳雪一起报考的还有她和家人花 5000 块钱请来的报考机构。直到系统关闭前的一分钟,所有人都觉得这将会是一场没有意外的报考......
17 点 59 分 00 秒,刘佳雪觉得自己选择的学校肯定稳了,「排名一直是十几名」。
内蒙古拥有全国独一无二的高考现场网报系统。在这个系统里,考生可以看到自己在不同学校和不同专业的实时排名,这也就意味着在报考结束之前,每一个人都有重新选择学校和修改志愿的机会。
但在这个时候,佳雪、她妈妈和报考机构都觉得,没有什么修改的必要。因为佳雪想去的学校,河套学院视觉传达专业计划招生 40 人,她的排名一直保持在前 50% 左右,「他们觉得我肯定能上这个学校」。
17 点 59 分 55 秒,佳雪距离被录取只剩下最后一步操作,「它刷新一遍排名要输验证码,你输入验证码之后点确认」。
意料之外的事情发生了,「最后一下要点确认的时候,我就掉出来排名 43 了。」
还有补救的机会吗?「已经没有补救的机会了,因为那会儿下午 6 点已经关网了。」
现在,佳雪面前有两个电脑屏幕,一个显示的是北京时间 18 点 00 分 00 秒,还有一个显示视觉传达专业计划招生 40 人,佳雪排名 43。
看到这个结果,屏幕前的所有人都懵了。「我已经被吓死了,我妈就已经快哭了。」
内蒙古的高考报考模式曾被很多人称为最公平的一套系统。有经济学的教授把它形容为一个完全信息博弈的模型,在这个模型下,可以最大限度实现公平。而在内蒙古的官方宣传中,这是一个知己知彼,几乎零风险的精准定位填报模式,它可以让考生把选择权和主动权完全掌握在自己的手里。
但对于佳雪来说,她已经没有任何选择的余地,因为她没有预料到在仅剩的几秒钟里,会有 20 多个人同时冲进她的保底院校,把她挤下来,导致她最终滑档。
「反正落差挺大的,一开始选那么多学校都能去,最后连一个学校都没报进去。」
当天晚上回到家后,佳雪和她的妈妈开始研究系统公布的那一天的报考数据。在这个系统里,数据是完完全全透明的。除了看不见考生的名字,每一个人的院校排名、专业排名和成绩都是公开的。
「回家以后我就坐那开始翻成绩,翻一个成绩比我低,翻一个成绩比我低。后来那个成绩我就不能看了,他们比我少考 100 多分的都报上去了,我都崩溃了。」
直到今天,佳雪都没法理解,在这个被很多人称作不让考生浪费一分的报考模式中,她怎么就就滑档了?她为什么要拿着 300 多的分数去读一所三本的学校?这算是哪门子的公平?
但在系统看来,佳雪的滑档只是规则筛选的一个正常结果。一个考生的排名能进入到什么样的学校,就应该去什么样的学校,它并不在乎你用什么方式进去,或者选择在倒数多少秒进去。
但问题也出现在这。
报考失败的第二天,佳雪跟妈妈冷静地进行了一次复盘,她们觉得最大的问题出现在报考机构的临场指挥。
「那会儿有一个指导老师一直不让我们换学校。我妈的意思是要换换排名更前面的学校。我一开始就看好了几个重庆的学校,想换一下,然后那个指导老师一直说那个学校肯定进不去,然后河套学院肯定能进去」。
最终的结果证明,机构错了。
在最后一秒,佳雪被挤出河套学院,而相反,她心仪的那所重庆的学校最低录取分数线显示,只要佳雪报了,她就能上。
「当时就是太依赖这个报考机构了,它说啥就是啥。如果当初有自己的想法的话,后来自己坚决一点的话,它不让换,但自己要操作一下......」
既然这么不甘心,佳雪在最开始为什么会选择报考机构?
由于内蒙古的报考模式需要考生登陆一个网络系统,并在有限的时间里亲自上手填报志愿,大部分的高三学生和家长都没有现场报名的经验。于是,类似于报考机构的教育咨询服务应运而生。
佳雪说,她身边的同学基本上都找了机构,这已经变成了一个大家公认的能报上一所好学校最常见的筹码,「因为第一次报考,找一个报考机构安心一点,毕竟报考机构比我们知道的多。」
所以在 6 月高考成绩出来之后,佳雪跟妈妈决定开始物色机构,「是我妈妈的一个朋友推荐的,那个朋友说她孩子是上届报得挺好的。就是考的分低,报了一个好一点的学校。」
低分上好学校,是很多内蒙古的报考机构常用的宣传套路。
三年前,高三毕业生乔嘉也是因为知道了还有这样的操作,选择了某一家机构,「我妈妈的一个朋友给推荐的,说当时本来分数线是 400,他们家女儿考了 390,给报进去了。当时我就觉得机构说得特别神奇,把我们都打动了。」
不过,按照报考系统的规则设计,本该是你考了什么样的分数就应该上什么样的学校,所谓的低分上好学校并不应该存在。
报考机构凭什么能做到?
「大文学校」是一所在内蒙古提供志愿填报服务的教育咨询机构。机构负责人武老师介绍,大概在 10 年前,他就已经开始从事报考的工作,「从念大学的时候就开始跟着学校里边的老师一起做。」
▲大文学校位于呼和浩特的办公室丨梦妮
在刚做报考咨询的头几年,武老师发现,机构有而考生和家长没有的一个东西就是报考数据。
「最早我们行业的一个秘密,就是这个孩子到底能去哪?说白了,往年的报考数据当时就是大家藏起来的一个杀手锏,是不愿意对外公布的。现在已经透明化了,随便在网上一找,就能找到当年同分段的学生所去的学校和专业。」
既然如此,机构有但考生和家长没有的信息还有什么?
别的考生的账号。
去年暑假,在外地上大学的小刘回到家乡的一家机构做起了高考报考指导老师。他发现,一些机构会通过有偿收集复读考生的账号,在现场的报名中操纵排名。
「这些机构会用这些账号为自己的考生去抢占某个学校的位置,在最后快要关网的时候,再把自己的学生放进去,这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占位置』。我所知道的一些机构,占位置的收费一般是在 30 万左右。」
在内蒙古,很多人都知道「占位」的存在,但这种方法实际操作起来并不容易。
武老师举例,这条路能走通的一个前提条件之一就是机构的手里必须要握有高分账号的资源,「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假设我考了 519 分,519 分一般来说都是一个段首分。」
段首分,是内蒙古报考机制下衍生出来的一个新名词。除了艺术生之外,考生会按照 30 分一档被安排在一个时间段报名。有些网友开玩笑说,在排名为王的报考模式中,段首分就是所有人的爹,因为他们去哪都会被录取。
在这样的机制下,有些人就发现了钻空子的机会。
「本来我是 600 分的水平,没考好,考了 519,我今年不想读了,想复读。那拿我这个成绩给 500 分的学生顶一下,不就顶出 20 分来吗?在最后关网前 1 秒,我跳到其他的学校,不就帮他把名额顶出来了吗?」
500 分的人虽然进去了,但还会有一个人因为占位的行为而在最后一秒被无辜地挤出去。不过在系统看来,这就是一次正常的按照排名进行筛选的过程。因为它只能读取数据,不能判断人的行为动机,更无法预测一个行为带来的连锁反应。
去年,小刘在填报志愿的现场发现了一个之前没注意到的小 bug。
他回忆,做方案的时候,他帮忙报考的一个考生有一所比较想去的学校,查看了前年的最低录取分数线之后,考生觉得自己的把握很大,「他看分数线发现比自己的分数要低,所以自己大概率是可以上的。但是在报考的过程中发现完全上不了,排名中间可能差了几十个人。」
现场报考的每一秒都至关重要,在出现了这样意外的情况下,小刘需要帮助考生立即作出判断,到底是放弃,还是继续冲。
「最后我们一查这个学校去年的录取数据,才发现这个学校最后一名的考生的分数比前边的考生低了四五十分。所以前一年最后一名的考生就是通过占位置的方式进去的,我们直接放弃了。」
每年高考期间,内蒙古教育招生考试中心都会发布「禁止占位」的通知。武老师也发现,随着招生办监管力度的加大,这几年选择尝试这样去冒险的人也在逐渐变少。
但尽管如此,机构掌握的信息差仍然存在。
大概在 2018、2019 年,武老师突然发现身边全职做高考报考的人好像变得到处都是,「突然发现大家有了这种行业交流群,里边全是人,源源不断地还有人在进群。你会发现,原来就在我这条街上还有谁,原来就在我这栋楼上还有谁。」
同行变多之后,大家各自掌握的信息也互相流通了起来。凭着互惠互利的原则,机构们逐渐摸索出了一套通过交换信息,渗入到报考系统的方法。
「比如有一个名额两个人在竞争,其实如果大家都找机构去报的话,我们能很快地帮你找到那个人是谁。比如艺术类校考的时候,有些学校是很明确的。人家要 8 个,你排第 9,如果前面这 8 个人都走的话,你是一点机会都没有,我只需要在这 8 个里边找到一个不走这个学校的,你就可以上这个学校。」
按照系统的规则,这当然是不公平的。因为对于不知道这个信息的考生,他可能会为了降低自己不确定性而放弃这所学校。但还是那句话,这些复杂的人为因素系统根本看不懂,它只会读取和处理数据。
当然,也不是说考生如果想赢得这场博弈,就非得选一所报考机构不可。
包括小刘在内的很多人会这么形容内蒙古的报考模式,「网吧里边坐得满满当当的,每个人拿着几十张纸在那边记录数据,不停地查看排名的涨跌,这也被人们戏称为『证券交易所』。」
▲内蒙古高考志愿填报现场 |受访者提供
2020 年高中毕业的内蒙人小橙也用到了类似的比喻,「就像炒股一样,会有在机构里面找分析师的,也会有自己炒的,就是散户炒股那种感觉。」

即便是散户,也有影响整个大盘走向的能力。
大二的那个暑假,小橙回到内蒙的老家,决定以个人的名义来操盘报考。他当初想做这个的原因很简单,主要就是挣钱,「我报的那一年,我就察觉到了它的确是有利润可图的。因为我的家境其实不是这么好,短期内我其实比较需要现金流来支撑。」
虽然没有机构的资源,也没有其他机构带着玩,但小橙作为一名散户,拥有着自己的一套报考策略。
一次最让他引以为豪的操盘发生在去年的夏天。
「这个孩子非常晚才找到我,他 7 月 10 号找到我, 15 号就要报考了。」时间紧迫,小橙迅速为这个考生锁定了几所在他看来比较稳的学校,「中央民族大学、山东大学的威海校区,再往下就是苏州大学,大概是这个水平。」
报考当天,这个考生的截止时间是下午 3 点。为了让数据更透明,报考系统会在每一个整点公布上一个时间段的报考数据,这也将会成为小橙操盘的基础。
「下午 2 点的时候出了每个小时的统计,你可以看到 2 点这个时段已经有多少同学录取走了,以及这一时刻其他大学的分数线大概是多少。」
14 点的分数线显示,或许超出这个考生能力范围的厦门大学可以一试,「我看有点希望,会擦边,学校收 45 个人,他一直进去是 46、47,这其实就是有可能的。」
小橙说,没有人会真正花时间研究系统给出的这些数字,但其实但凡仔细看一看,或许就能找到一些空子。
「我就看到排名 20 多的一个同学第一志愿明显录不上。比如他要录数学专业,排在他前面的有几个同学已经把数学专业录走了,那他这边第一志愿就录不上了。然后他就需要录其他志愿,结果他没有填其他志愿,还点了不服从调剂,那么他就会被厦门大学给退出去。我们可以预测到他 24 小时之后的待遇,就是退档。」
也就是说,厦门大学计划招生 45 人,但在录取程序没走完之前,「现在会收 46 个人。」
小橙觉得机会来了,「这是一个筹码,这是一个底气,有了这个之后我才能保证我的考生在 45 的时候不慌,因为我能知道 46 也可以走。」
尽管手里多了一个筹码,但风险仍在。因为小橙并不知道有没有其他人也发现了这个空子,「总怕别人也发现了这个信息。因为这个基本信息其实是公开的,类似于咱们的数学原理和推论,推论是需要自己推导的,就看有没有人愿意利用这个时间去推导。因为最后一小时非常宝贵,大机构百分之百不会去算这个东西,它是流水线作业,没有时间去关注。」
时间来到下午 2 点 50 分,考生的排名开始在 45 和 46 之间来回变换,「这就是一个博弈的过程开始了,到最后看有没有人敢留在这。你换一个,我也换一个。你追我赶,你走我就进来,你进来我就走。」
14 点 58 分,排名仍然没稳定下来,但小橙决定要全力以赴,这场博弈必须要赢,「我决定一定要让他录进去,我们已经比别人多这么多信息了。当时想的是绝对是个机会,并且别人掌握不到。打字的时候都很紧张,一直在流汗。」
14 点 59 分, 排名来到第 45 位,「就不变了,一直到下午 3 点结束,45 位卡位进去了。」
倒计时结束,小橙操盘成功。但考生仍然无法相信,自己这个分数竟然能去得了厦门大学,「孩子是 5 分钟没有说话,有点不太能接受、有点恍惚。」
在某种程度上,这个孩子创造了一个历史,因为他考的 571 分是厦门大学在内蒙古本科一批招生分数中的「历史以来第一批最低分」。
▲操盘成功后,小橙在社交媒体上发布的喜报丨受访者提供
517 分和厦门大学差了多少?
2019、2020 和 2021 三年,厦大在内蒙古本科一批的最低分数录取线分别是 623、609 和 604。再从横向来看,去年在内蒙古,比厦门大学录取分数线略高出一两分的学校分别是重庆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和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在厦门大学的贴吧里,这次创造了历史的分数也引来了不少争议。有人说已经给校长写信,要求重整招生办,还有人说内蒙古没什么参照性,因为他们炒股志愿。
但对小橙来说,这些都不重要,因为他最关心的是怎么在系统里寻求利益的最大化。
要知道,这并不是小橙第一次在报考现场创造历史,「有一个 614 分给他报到了通常 682 分才能上的上海交通大学。」
还有一年,他帮助一个本该走二本的孩子上了一所一本的学校,「他是比去年低了 85 分录进去的。」
这些听起来并不符合常理的操作有没有打破系统的公平?
「没有绝对的公平。这个规则是公平的,你可以利用规则去做你想做的所有事情。比如前一小时定向公开数据,你用这个数据和前几个小时的数据可以归纳出与你同样的人到底在干什么。如果给予我足够的时间的话,我甚至能把他们的用户画像给做出来。大多数人只觉得它是一个数据公开,而不觉得它其实是一个完全可以用来建模的数据库。」
在内蒙古的高考报考生态中,像小橙一样的散户是一个庞大的群体。其中有帮别人报过一两次的叔叔阿姨、有还在上大学的学长学姐、有只在高考季租办公室招生的投机者,也有在幕后做着另外一套系统的技术人员。
去年高考季,因为朋友提出需求,马旭就花了两个星期把网站做了出来,「我朋友那边在做报考机构,他本身是做高考辅导的,他们有自己的数据,但没有一个系统给到家长们看。」
虽然招生办的官网会公布数据,但马旭发现,对于大部分的考生和家长来说,这就是一些无法联系到一起的数字而已。
「我可以负责任地说,如果你只看官网的数据的话,肯定是看不懂的。因为官网数据很死板,你只能点进一个院校,再看这个院校有哪些专业、需要多少分。不能直接像这个系统里一样,搜一个专业,直接筛选出所有省份中设立了这个专业的所有学校。做不到这一点,怎么去做分析?就没有办法分析了。」
在内蒙古,马旭并不是第一个做出这样系统的人,「这个东西不是一个蓝海,已经有很多人去做了。」
基本上 500 块钱以内,家长和考生就可以买到这样一个所谓的数据系统。而买它的目的只有一个,掌握更多的信息,「可能能拿到近五年的数据,甚至能看到这个专业去年哪些考生报名了。」
为了在一片红海中被人看到,马旭为自己的数据系统做了一个相对特殊的功能,「现场出了每个时段数据的 1 分钟以内,我们直接就可以给你提供一手资料。根据每一次的投档分和考生自己的考分,就能算出一个概率来,概率在 80-90% 的那种学校基本上都是可以去的。」
在马旭看来,分数固然重要,但它并不是唯一一个决定你能上什么学校的因素,「我感觉这个东西的核心首先是把分考够。分没有考够的情况下,你要比别人去掌握一些更多的信息。有更多的筹码去做这个事,可能成功率就高一点。我朋友做报考这么多年,他给我这个系统的评价就是很有用。你如果能用好的话,你能做出相对来说特别好的一个决定。」
▲马旭开发的网站丨受访者提供
因为内蒙古的报考模式是以计算机和互联网为基础的,所以它不可避免地要面临越来越多由新技术带来的挑战。马旭做的网站就可以通过简单的爬取功能来筛选、分析和预测结果,还有一些人会写出所谓的脚本,帮助考生在报考的过程中自动切换学校。
马旭解释,这个东西一般被叫做外挂软件,「可以看到官网每年都会有一条置顶信息是打击外挂。这个东西是可以做外挂的,它可能在 1 秒钟就能换个专业。」
由于内蒙古的报考制度是实时动态排名,所以就需要考生在不同的学校里面来回切换。但做一个切换的动作并不是点击一下鼠标这么简单。
报考兼职老师小刘介绍,通常情况下,切换学校是一个持续 30 秒左右的过程,「首先是输入 3 位数的学校代码,按一下 tab 键;再输两位数的专业代码,然后连按 5 下 tab;再往后就是按一下空格、一下 tab、一下空格、一下 tab;再 Ctrl+V 粘贴自己的密码;最后是两下 tab,一下空格。」
在分秒必争的报考系统里,切换的动作不仅要快,还要准确。为了万无一失,一些手速快的人就会被专门请来做键盘手。
小刘说,一个合格的键盘手只需要一个基础技能,「每分钟可以正确输入 300 个键。」
像小刘这样的顶级键盘手还要更快,「可以达到每分钟 460 个键,仅仅需要 8 秒钟就可以从一个学校切换到另一个学校。」
▲小刘在一次现场网报中的最后 5 分钟操作 丨受访者提供
但无论再怎么顶级的键盘手,也比不过机器。因为一旦使用了外挂软件,各种输入的过程就会被自动省略,「它一般会有些功能比如自动填报、一键切换学校。它直接帮你输入好院校代码、专业代码、你的考生号、密码、是否服从调剂、验证码。你点一个键,1 秒钟直接就切换过去了。」
那么,假设现在离报考结束还剩下 20 秒,作为一个人,你可能只剩下最后一次切换学校的机会,但一旦你拥有软件,你就可以比别人多出 19 次的机会。
在小刘看来,「这些工作其实是要求我们去人工手动完成的,但是他们用了这种这种取巧的办法,我觉得是很不公平的。」
系统也不是没有应对办法。
去年,内蒙古招生办出台了一个新的规则,如果系统一旦检测到有人使用外挂软件,这个考生将会被强制退出报考系统 5 分钟。
不过马旭说,从技术的角度来看,现存系统的抵御能力不容乐观,「因为它是个浏览器,不是客户端,它服务端能检查的东西有限。如果别人脚本用得好,它不一定能检测出来。」
无论是机构还是散户,想要赢下这场博弈,都需要为不同的筹码付出一些额外的代价。它可能是金钱,可能是时间,也可能是全盘皆输的风险。
当然,也不是所有人都觉得筹码越多就越好,在一些人看来,在这个报考系统里,并没有什么真正的捷径可以走。
在呼和浩特,有一个叫做「腾飞公益组织」的家长群,他们是由呼和浩特二中往届的高三家长组成的。从 2017 年开始,每年高考之前,公益组织都会给高三孩子的家长免费讲课。
▲「腾飞公益」的办公室里,挂着考生和家长送来的锦旗丨梦妮
家长群的创始人叫做曹海荣,他曾经是一个普通的应届高三考生的家长,「2016 年的时候我女儿在学理科,她是考了 568 分。」
568 分能上什么样的学校?现场报考又是个什么流程?曹海荣当时并不是很清楚,「因为没经历过,谁也不知道。」
和很多家长一样,他决定去找报考机构,「我花了 5000 块钱,高考之前给你讲几次课,分数出来以后面对面跟你沟通,给你整了一大堆学校回来让你自己从中选。」
在内蒙古,每一家机构都会出具一份叫做「报考方案」的纸质报告。按照正常流程,方案上会列出三类学校,保底的、稳的和冲的。在报考当天,考生只需要在系统里一个一个地去试这些学校,基本上可以保证万无一失。
但当曹海荣看到这份 5000 块钱换来的这份方案后,他觉得「非常不靠谱,他给你的学校就对不起你这点分数,离你这个分数差的太远,那是非常保守。机构最后给我选最好的学校是海南大学,连内蒙古大学也不敢给我选。最后我说你这个方案不行,人家说,你得听我的,不然以后脱了档就麻烦了。」
经过一番自己的研究后,报考当天,曹海荣决定打死也不能听报考机构的,「我就拿着我自己做的方案过去了,也没多选,就选了 8 所学校。我女儿自己操作电脑,我在旁边指挥,最后基本上也不算浪费分数吧。」
这次经历让曹海荣觉得,规则面前人人公平,只要花点时间研究,就能报好志愿。所谓的机构,所谓的专业,就是忽悠人的。
「第二年机构还宣传,我们帮呼和浩特二中这个孩子报得如何,意思是这个结果是他们给报的。我就挺生气的。后来我说你们既然这么不负责任地去坑骗应届家长,我就反着来,我要免费、公益,帮助下届的家长。」
小熊的女儿是二中 2017 届的高三毕业生。在她看来,所谓的 600 分能上 620 分的学校,所谓的末位录取,都是一个噱头,「不要认为这是一个事情,绝对是没有的。」
报考前,小熊经过其他家长的介绍,加入了由曹海荣建立的报考交流微信群,「该学什么我们当时都是不知道、不懂,他组建了几个微信群,我们就在微信群里边学习。」
家长们学习的内容覆盖面很广,包括选专业、选学校,以及更重要的「报名现场要注意的问题,因为内蒙的报名跟其他地方不一样,它的现场有很大的波动因素。」
随着一届届高三毕业,愿意分享经验的家长也越来越多,微信群里的线上交流逐渐变成了一个有系统的线下课程。小熊也从一个家长,变成了一个老师,「现在有 27 个老师。我们还会有自己的二代,我们的孩子们也会加入。」
见到小熊和曹海荣的那天,正好赶上了团队组织的一次线下课程。
在一个坐了大概 50 人的小教室里,一个叫做燕子的老师正在讲解跟投档比例相关的知识。教室的最前方有一个投影仪,随着燕子老师一张张切换自己的讲解 PPT,家长们也一次又一次举起手机。
▲教室里,家长们边听讲边拍照丨梦妮
在小熊看来,这些包括录取规则在内的前期知识储备对了解报考制度至关重要。但家长们通常会忽略这一部分,而去寻找那些系统外部的筹码,因为在他们心中只想知道一个问题的答案,「每届家长都会问,我家孩子这么多分,你给推荐个院校和专业。他们迫不及待地想知道我家孩子能去哪」。
在小熊看来,这个报考系统里,你只需要带着一个筹码加上一些勇气,「首先第一点,志愿规划做扎实了,所有的数据都是真实的,做好志愿规划。现场其实还是蛮简单,就是沉着冷静、胆大心细。」
胆量,是一个很主观的东西。
在采访的过程中,很多人都提到过有着类似情节的故事:xx考生因为不敢、因为害怕,在最后一个时刻选了一所保底院校,等到录取结果出来后才发现自己本可以上一所更好学校。
大文学校的武老师说,很多人都有遗憾,但这也没办法,因为系统的规则就是这样。
「如果单纯从系统上来考虑的话,内蒙现在就是这样的,你的心理素质不强,你就是押不进去。比如说要三个,你排第三,然后排名还不断地在变化,那你敢不敢押?很多胆小的孩子们早早就撤了,宁可选择稳妥的,也不愿意去冒这种险。」
但还是回到那句话,系统遵循着守恒定律,在关网的那一刻,520 分的人就能冲进去,519 分的人就会被踢出来。它并不知道可能就在前几秒,一个 522 分的人因为觉得自己的排名不稳,提前退出了竞争。
武老师觉得,「这就是现在内蒙系统的一个弊端」。
就像系统给考生设置了倒计时一样,现在这个系统也进入了自己的倒计时。
从去年的高一开始,内蒙古自治区决定实行新高考政策。因为涉及到更复杂的选科和按等级转换分数等新的规则,实行了 17 年的现场网报制度将会被平行志愿取代。
区教育厅在政策解读提到,实行平行志愿以后,考生可以选择自己心仪的多个学校和多个专业,显著增加自己的选择和录取机会。而且这种报考模式对电脑配置、网速、带宽等环境要求不高,能够有效减轻考生填报志愿时紧张和焦虑情绪。
这听起来好像是一个更优的选择,但对于政策真正会影响到那些人来说,他们的态度是复杂的。
现在在帮同学报考的小橙就觉得,新的制度带来的是选择变少,而不是变多,「这个系统有一个修正和纠错的作用,在你觉得现在的选择已经不太行的情况下,还可以有一个重新选择的机会。如果进入到平行志愿的系统之后,就只有一次填报机会,没有任何修改的机会了,反悔不了了,这其实是少了很多机会的。」
而已经经历过报考的家长们觉得,虽然现在的系统不是绝对的公平,但它确实可以避免所谓的暗箱操作,「大家就是说失败得明明白白,赢也赢得光明正大」。
但如果实行平行志愿的话,「那就是开盲盒吧」。
也有一些人会从更长远的角度来看这个变化。
报考兼职老师小刘说,他自己报考的时候就发现,之前做的志愿方案上的学校想去的去不了,能去的他又不喜欢,「最后在快关网的时候,我选择了不考虑专业,只负责冲进我能去的最好的一个学校。」
在当时看来,这就是一个最好的结果。但是在走进大学之后,小刘发现,当初的这个决定并不对。
「因为当时只考虑学校,不考虑专业,确实是进了一个不错的学校。但在大学里边学习了一个不适合自己的专业,就导致了我在大学中的学习压力是比较大的,并且对将来的就业也会感到比较迷茫。」
当然,在有了平行志愿之后,现场的变化和不确定性将完全消失,未来的学弟学妹们或许就会少很多小刘后知后觉的遗憾,「他们不会再去面临这种在关网的一瞬间决定自己大学四年发展方向的情况,就可以有更多的时间来仔细地研究方案,做出最适合自己的决定。」
机构们,已经察觉到了新系统可能带来的商机。
从去年开始,大文学校开始逐渐把服务重点从现场志愿填报转移到本科甚至是研究生的学习规划。
武老师说,接下来工作的重点将是「如何帮助孩子今后更地就业,如何利用好未来 4 年或者是 7 年。举个例子,我经常和学生说一句话,如果你在大四的时候过来跟我说,老师我想上清华的研究生,我说你就做梦吧。但是如果你在高三的时候跟我说,老师我想上清华的研究生,那我觉得我们可以去帮助你,好好去利用大学四年,实现这个目标。」
但是应届的家长们想不了那么远,因为他们的目标只有一个,报上一个好大学,无论用什么办法。
更多采访手记将 更新在 Newsletter 中
点击链接了解订阅方式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