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监管给保险行业负债端「降成本」的大背景下,保险公司用3.5%定价利率开发的传统型人身险,即将走到阶段性终结
其实在2019年11月,保险行业也曾上演过类似情况。2019年11月,当时的银保监会“动刀”4.025%年金险产品。一轮销售狂欢过后,预定利率4.025%的保险产品成为历史绝唱。
当年的4.025%预定利率产品,主要集中在年金险,精算君自己也上车买了一份终身养老年金,现在每个月都交着保费,回头看「真香」
而这次即将落下帷幕的3.5%预定利率产品,既有年金又有增额终身型产品,精算君最近发现,很多小伙伴都跑来问,到底应该选哪种
我们先从产品类型进行一个简单区分
年金,展开一点说就是生存年金,到了某个约定好的年龄后,只要我们还活着,保险公司就定期给我们支付生存保险金。我们必须活着,才能拿到生存金。如果身故了,那就看合同本身身故责任是怎么写的,有什么可以赔。
有些年金保险是终身的,虽然精算定价用的生命表是到106岁为止,但按照合同约定,即便我们活过106岁,保险公司依旧要每年按期支付生存金。有些生存金是定期的,例如到22岁满期、30岁满期、88岁满期,90岁满期等等,满期我们只要还活着,保险公司就有一笔满期生存金给到我们,合同自然终止。
所以,年金保险,就是跟保险公司赌命长的产品,生存金和满期金责任本身就是内生的。
增额终身型产品,以增额终身寿险为例,顾名思义,它的保险责任很简单,只有被保险人死了,才赔钱。而且产品是保终身的,跟精算君上面介绍的一样,精算定价用的生命表是截止106岁,但即使活过106岁,在107或者108甚至120岁才身故的,保险公司同样要按照保险责任约定给我们进行理赔。所以,增额终身寿险是完全没有生存金责任的!
这个问题也是很多小伙伴的疑惑点,为什么一款没有生存责任的增额终身寿,却被拿来做我的养老规划?怎么规划的?
这就回到了增额终身寿险的另外一个核心「现金价值」。绝大多数长期人身险产品,都具有减保(降低保额、减少保额)的功能,增额终身型产品也不例外,减保顾名思义就是减少投保当时约定好的基本保险金额。保险公司承担的理赔责任少了,就要给投保人退钱,退的钱就是减少的基本保额对应的现金价值这些钱就用来做我们的长期资金规划。
于是,大家现在看到的增额终身型产品来做养老规划,就是通过不断地自主减保提取现金价值,来实现的,而且在减保额度上,灵活性也比较高。
在实际操作环节,这种减保操作往往很难跟被保险人是否还活着挂钩,虽然理论上被保险人死了,合同就要终止,但保险公司目前疏于做这种减保前的主动调查。
因为不是内生的生存金责任,这种减保领取操作就完全取决于增额终身型产品现金价值的高低,减保减得快,现金价值流失速度超过了自身增值的速度,现金价值也会有枯竭的一天。哪天现金价值减少为0了,合同也就终止了。
总结一下:
增额终身险这种相对灵活、自主的减保操作,也是相当具有优势的。因为年金保险每年能领取的生存年金,基本上都在合同生效时约定好了,没法灵活调整。
从匹配现金流的角度说,增额终身险更加优秀!但是从领取金额谁更多的角度说,相同保险期限的终身年金险,无疑更好,我们下面来验证一下。
选取同样标本,40岁男性,10年交,每年交费10万元人民币,分别购买两款产品。
一款3.5%定价的光大永明的光明一生(慧选版)养老年金
一款3.5%定价的弘康的金玉满堂(多多版)终身寿险:
养老年金选择从60岁开始领取生存金,增额终身寿险选择从60岁开始减保。
我们看看这两款产品的核心保险利益对比。
从假设这位40岁男性能一直活到107岁,从养老领取的角度说,光大光明一生慧选版养老年金无疑能提供更多的生存利益,不仅每年98400就大于金玉满堂的71000,而且106岁以后,只要活着还可以持续拿钱。
如果要满足退休后从60-70岁这10年活力养老的额外资金需求,我们可以看看这个案例,金玉满堂(多多版)终身寿险的灵活性优势就能展示出来。
从60岁当年退休开始的10年内,金玉满堂(多多版)能够按照我们的活力养老需求、减保领取更多的钱,满足各项旅游活动和其他休闲消遣的开支。虽然后续能支持的减保领取金额更少,但是金玉满堂(多多版)终身寿险的这种灵活性优势,不是传统年金保险可以比拟的。
  保乎·小结  
从管理现金流的角度说,这两类产品并不是冲突的,而且是能够互补的有效组合(预算范围内各买一点)。
以个人养老规划为例,养老年金负责赚钱养家,提供稳定的长期养老现金流。增额终身型产品负责貌美如花,当有现金开支的时候随时减保支取,可咸可甜。(推荐阅读《增额终身险,真的可以随便减保吗?》
最近还有什么优秀的增额寿和养老年金在售?可以参考这两篇文章,大家可以点击跳转阅读,墙推荐给大家。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