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每天都与城市户外环境亲密接触,环境质量的高低对于生活体验和健康影响深远。在宜居之城成都,有个远近闻名的生态型社区——麓湖生态城。在它建造之初,曾因大面积引水入丘陵山区造人工湖而受多方关注,后又因建造品质出色,被行业人士戏称中国“四大神盘”之一。
如今,麓湖生态城已有1万多居民入住,每年有近500万省内外人参访。2019年,麓湖社区基金会成立,展开了多样的社区公共组织服务工作,在环境保护、共益事务、社群建设等方面表现突出,因此被收录在GreenLens2022年度绿色案例集(点此了解更多)
为什么要成立社区基金会?这个新兴事物适应中国本土吗?它能解决什么样的社区问题?它服务和影响的人群仅仅是社区居民吗?「地球快乐吗」播客邀请了麓湖社区基金会成员、麓湖生态城环境管理者、水环境工程师以及居民,以多重视角,共同观察社区基金会在社区环境治理中发挥的作用,讨论社区的公共议题如何引导关注和助推改善。
嘉宾
毛姝麓湖居民。儿童艺术展策展人,麓湖湿地营造教育与城市生物多样性项目主理人、城市环境教育探索者。
彭晗麓湖公园管理部项目经理。负责麓湖生态城公园、景区环境与品质维护运营。
李鑫清源水环境水生态设计师兼自然教育课程设计师,自然讲师,负责麓湖生态城水生态修复及水环境治理设计。
杨璐麓湖社区基金会环境议题负责人。中级社工师,PMD项目管理国际认证、电子科大中国可持续发展高级人才。
彭博现驻德国,从事品牌咨询工作超过15年,曾服务多家500 强企业,近年来参与多项商业可持续案例的品牌顾问工作。
主播
亦爽GreenLens项目总监
🎧 「地球快乐吗」是多视角的环境内容播客
GreenLens出品,双周更新
vol.05 「地球快乐吗」
成都麓湖生态城:
美好附近如何建立
04:10 | 麓湖生态城是什么?
杨璐整个麓湖生态城有 8300 亩的规划面积,其中 2400 亩是水域的面积,常住人口规划为 20 余万人。它从丘陵变为现在这样的水域,实际上是清源水环境团队做了前期的建设,同时也负责了后期的治理。
麓湖社区局部图片
04:45 | 麓湖社区基金会成立的初衷是什么?构架如何?
杨璐麓湖生态城这样一个大面积的管理水域到后期(约还有15年的开发周期)移交之后,是否仍能保持水质清澈?环境美好?这些就是麓湖社区基金会主要需要考虑的问题。
麓湖社区基金会的运营方式所借鉴的,包含了英国的田园城市,以及美国的一生之城等。我们可以通过基金会的平台整合社会资源,再经由资助渠道给到在地运营的团队,可能是企业,也可能是居民自组织。
麓湖社区基金会架构与运营图示
基金会整个理事层的架构是:共有25个席位,其中由社群联合会选举产生的社群代表有6位,由居民共益会选举产生6位,商业联合会也会选举出6位。此外,我们的专家理事有5位,发起人代表有2位,由政府、法律及财务专业人士构成的监事有4位,所以我们整个决策架构的属性是多元民主的。
基金会是一个社会资源的聚集池,捐赠渠道在不断拓宽。在开发商的捐赠之外,还有政府,以及本身对于麓湖环境感兴趣的,通过月捐或其他方式进入的公众,我们也因此通过资助的方式落实到相应的项目,以改变在地人对环境的认知和保护。
麓湖基金会资助社区居民参与公益项目
07:04 | 距离完全建成还有多久?
彭晗它在逐步开发。现在现成的、已入住的区域,也就是我们叫“示范区”,这是对麓湖整体而言非常重要的区域,不论是谈及未来的开发、生态治理,抑或是社区运营,它都能起到一个总领示范的作用。
亦爽我们现在建成区,即就是示范区,目前占整个规划面积的多少?
李鑫(水域)有规划面积的一半了。
彭晗水域可能要比陆地上的(建设)更快一点。陆上因为要涉及到建筑设计开发,还有政府的一些政策,公园打造施工,各方面的(工作),时间可能需要更长一点,已经完全入住的区域大概在1/4左右。
08:02 | 麓湖社区的独特之处
毛姝我不能代表所有的居民,但据我的了解和观察,我觉得麓湖的居民(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大部分年纪并不是很大。它是一个新兴社区,因而有很多年轻人,也包括像我们这样孩子还比较小的人群。
此外,公共参与的意识非常强。不论是社区的活动,还是自己组团成行的公共事务,他们都非常有兴趣参与。这一点也是我在成都其他的社区较少看到的。
科普短片议题小组
彭博我想请展开说一下关于社群的构建。他们需要通过申请来开通吗?还是说有更加直接的居民联络平台?他们怎么样能够开始一个社群?
杨璐我觉得彭老师口中的这个社群(可能)应该是一个非常广泛的group的概念。那我们在地对社群的理解,是有一个实体——社群联合会。它在地对麓湖的社群进行认证,这里就有一个新的概念叫“麓客”。
只要你认同麓湖整套体系的逻辑,那就可以成为麓客,你可以是我们的住户,也可以是任何一位社会人士去发起社群。它就像大学社团一样,是一个兴趣社,文学、艺术或者是体育都囊括其中,比如跑步团。对社群进行认证后,就可以通过基金会申请不超过2万的配额以支持一年的活动。但我们会有一些条件,比如需要达到一定的志愿者服务时长等,这样比较明确的规定。
10:55 | 边建设边发展的社区
彭晗
如果你没有参与公益相关事项,或是没有接触过麓湖,那很多内容都将会是全新的概念。包括我现在从事的这个板块,叫公园管理部。其实大家很不明白为什么会有这么一个部门?我们平时的小区都是物业管理花园,但在麓湖不一样,物业和公园管理完全不同,两个部门面对的东西也完全不一样。

物业是管红线内,即就是组团、居民、一些常规事务,以及同样有“基础四保”——保安、保洁、保绿、保养。那公园同样有基础四保,公园是在红线之外的。很多人不理解,红线之外不应该是政府的土地吗?在麓湖这里,虽说我们是代政府建设,但我们和政府是有协议的,能够实现约20年的管辖。那我们的居民会不会担心说房子卖完了,你们是不是就走了?这些公共的绿地怎么办?我们的水域怎么办?没人管了?
那么谁来管?一个是政府,基金会来补充。谁来落地?就是我们的公园团队和水环境团队,负责管理公共水域和绿地。
麓湖艺展中心
彭博我觉得很不一样,现在国内的做法和国外的做法侧重点很不同。国内的做法有广泛的自然环境和生态,国外侧重点其实更多是在社区和居民之间的互动,没有一个标准的案例,我觉得每个case(案例)都不一样。
李鑫像我们更关注环境,可能因为本来像我们成都在提公园城市,就是我推开门,外面就是公园。这会促进居民去了解我们身处的环境。如前面所提到的,居民担心开发商撤了过后怎么办?这种意识也会促进对环境的了解。这一点也是麓湖居民相比之下的特性,他们对环境的关注度非常高。
把淘汰的工程船再利用,居民参与社区小微湿地改造
亦爽麓湖天然有代建基因,因而会在公共事物上比一般的商业地产能更多地承担相应的管理,或是社群的责任,我不知道用“社群责任”这个词合不合适。环境的公共属性也促使了基金会更快成立,更快地将事项整合,以相对公共的视角去处理这些事情。
彭博一个是自然环境的可持续性,一个是社区的可持续性。国内好像真的没有像这样花大力气去做这些的,其中实则已something go beyond,已经不止于个人的诉求,而是在做一个社会性的东西。商业上达到了一定程度后,我们是要去考虑社会和公共(事务)的,这样的考虑不只是由所谓知识分子要做的。另外在社区的角度,这是一个非常新的社区,我会关注到怎么让老人家参与进来?
杨璐:麓湖最开始那拨人是很有远见的,从一开始就会去考量后续如何进行可持续运营,所以它可能是从规划起就一直在萌芽的状态,只是说到了2019年那个节点,通过麓湖社区基金会这样一个实体呈现出来了。
第二个点就是,如果要归纳麓湖的话,开放和迭代是很重要的基因,起初并没有具体现成的方向规划。从微小的角度来看,它都是一个共创的过程,为实践中每一个参与者都留有空间,通过公益活动不断地了解:未来我应该怎样在这个社区生活?它的可持续是通过这种点滴(事件)镶嵌、分散到不同的部门、不同的日常当中的。
我们在基金会最开始有一个总结就是:环境-人文-机制。我们的理事长也有一个叫做“蓝图”“黑图”的概念。
麓湖蓝图·环境-人文-机制
彭博我觉得你提到里面很好的概念是共创。开发商团队之间的,人的共创,还有新的居民之间的共创,实际上逐步形成了新的东西。脱离概念去讲形成这个结果的人和核心是谁,以及这个东西不是一开始就被设计出来这样去做,而是它不断地吸引了新的人,有价值的人,甚至让原来可能并不参与的也参与其中。
现在大家推出可持续,其实是一个西方的、蛮形而上概念。但不管它叫什么,从原来团队里一直以来会带来的这种(机制),就能够确保当这个概念没有了之后,这件事情还会继续发生,对环境、对人文和水的关怀和爱护还会继续发生,这才是可持续的true essence(真实内核和本质)。
30:46 | 面向城市开放的社区
杨璐第一个就是刚才“麓客”的概念,然后第二个像我们过节,就是一个城市体量的(活动),也是晗哥最头疼的时候,一年的那几天最多会有十万人。它是面向整个城市的一个巡游,包括这个节日本身在成都市政府官员的心中也觉得是激活了城市活力的一个城市级的事情。
所以,如我们刚刚提到“环境-人文”里面的人文就是在地文化,要让大家有连接。麓湖有一句话叫“我们共同经历的事情,终将把我们连接在一起。”(麓湖)没有身份区分。举个例子,因为麓湖很远,这个小微湿地营造后期的维护,大家会非常乐于去参与,就会觉得:这是我前端参与了的事情。会有一种归属感。这种开放的状态在我们不同的环节都能得到呈现。
彭晗(这些活动)附带的价值是非常多且丰富的,而且非常饱满。包括我们现在做的工作,包括水环境、公园环境,我们的社区环境,这些都是能真实感受到的实实在在的东西。我觉得麓湖这个社区给我最大的一个感触就是,它真正的能把PPT上的东西(设想)实现,吹过的牛一定能够落地,我觉得这个就非常厉害了。
编辑:思瑶(实习)  音频后期:伟哲
🎧 
完整内容,请前往「地球快乐吗」播客
💚
「地球快乐吗」
小宇宙播客App @GreenLens微信/微博
期待与你在声音中相遇
vol 04: 回收的咖啡胶囊,最后去了哪? 
(戳图片,收听播客)
vol.03 观鸟可以成为生活方式吗?
(戳图片,收听播客)
vol.02 生物多样性保护如何成了房间里的大象?
(戳图片,收听播客)
vol.01 不及亚马逊雨林5%面积的红树林,为什么备受关注?
(戳图片,收听播客)
📧  
更多可持续相关资讯或市场合作
请联系我们:[email protected].cn
GreenLens年度绿色案例集已发布
微信公号后台回复关键词“绿案例”获得报告
🍃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