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叔今天身体有点不适,看了看战场,反攻还没有显著战果,就让子弹先飞一会吧。
那么今天,就给旁友们推荐一本关于明史的新书——《熊廷弼之死》,书中关于明清边境战争,有不少独到的见解。喜欢明史、军事史的朋友不妨关注一下。
明朝与满清的辽东边境战争,从万历四十六年(1618)四月七大恨起兵为起点,到崇祯十年(1644)年四月多尔衮入关,前后26年。
从抚顺、清河到萨尔浒,从辽沈失陷到广宁崩溃,其后明朝虽有宁锦大捷的小幅反弹,却又在松山大战中一把赔光。
纵观这26年的战争,大明的K线一路走低,从一个失败走向另一个失败。
与后金的战争中,大明精兵良将如飞蛾扑火般增援辽东,有戚家军余脉的浙军,有长期与蒙古人交战的延绥骑兵,有桀骜不驯的西南土兵,但明军仍旧屡战屡败。
明《出警入跸图》(局部)
这种局面,让人不禁心生疑惑:集中全国精锐的明军与后金八旗军之间的战斗力差距到底有多大?以至于几十年来,明军几乎没有任何一次战役级别的胜利?
想要回答这个问题,就要进入战场的细节中。我们选取3场战斗,分别是萨尔浒战前,于万历四十六年(1618)九月进行的抚顺秋收战斗;万历四十八年(1620)八月,沈阳战斗;天启五年(1625)八月,柳河之战。
这3场战斗,分别是明军获胜、打平及明军败绩,这几仗有两方史料对照印证,不会有太大水分,比较接近真实情况,可以让我们对双方战力有客观的了解。
这是后金起兵攻明,打下了抚顺之后的一场战斗。后金获胜后,将抚顺、清河等地钱粮人口掳掠一空,随后放弃抚顺,回家去也。
对于后金的“叛乱”,大明下决心要兴兵问罪,开始集结兵力,杜松、马林、李如柏、刘綎等宿将都调往辽东。
在这个过程中,爆发了抚顺秋收战斗。这是双方在边界上一场小规模接触战,起因是努尔哈赤派了纳邻、因德二人率400名士兵前往夹木,监督农民收割粮食。
努尔哈赤命令两人多布疑兵,“今宿南山,明宿北山,今宿东山,明宿西山”,要小心谨慎不使明军窥探虚实。
努尔哈赤像
明军发现后金的行动,也许是因为后金兵马四处扎营,导致探报称努尔哈赤亲率大军而来。
彼时萨尔浒之战未起,明军精锐都在,还是相当敢战的。李如柏率本部进驻虎皮驿,随即率3000余兵为前锋,命游击尤世功、王平各带1000兵为左右翼奇兵,前往迎敌。
李如柏命令部下进攻时只许向前,不许下马争抢首级,也不许退缩逗留,违令者斩。
九月初四,明军前进,在抚顺以西朴老屯与后金军相遇,明军遂全面出击,“弓矢枪炮,齐力射打”。尤世功、王平也从两翼包抄,一举击溃了后金军。
明军战报:共斩首级76颗,缴获马匹80匹、盔甲62顶副,夺大炮2位、三眼铳13桿;明军阵亡军丁10名,轻重伤军丁32名。
后金方面战报:被杀70人,其余330人败逃而归。努尔哈赤大怒,处罚了两名带兵将领。
明《平番得胜图》(局部)
双方战报互相印证,证实了这场战斗的确是明军小胜一场。
左右这场战斗胜负的因素很多:首先,明军情报准确,在局部形成了兵力10倍以上的优势;其次明军各路兵马无论正奇,士气高涨,齐心协力;最后李如柏指挥得当,特别是制止了明军贪功抢首级的陋习。
此时,明军未经萨尔浒惨败,质量还有保证。李如柏手下3000人,仍是李成梁当年纵横辽东的8000家丁的余脉,尚有很强的战斗力。
结果明军就以10倍的兵力打出了1比7的战果。这说明了明军在萨尔浒之战前,只要指挥得当,还是有与后金野战的能力。
第二场战斗发生于万历四十八年(1620)八月,是熊廷弼在首任辽东经略后期,指挥的辽沈战役中的沈阳城下战斗。
此时,战争已经进入第二个年头,明军经历过萨尔浒之败,早前那支集合全国精锐的大军已经灰飞烟灭。此时的辽东兵马,是熊廷弼经略辽东后重建的,无论士气还是质量都没法与第一场战斗时相比。
这一战本质上是后金的一场劫掠型入寇,在沈阳城下的主要战斗中,明军投入3万人,后金也有万人。
双方先在沈阳外围小规模交战,明军不敌退守城下,努尔哈赤见明军撤退,就命令三贝勒莽古尔泰出击。莽古尔泰率100名巴牙喇在沈阳城南渡过浑河,追到沈阳城下。
巴牙喇为八旗兵中精锐,亦称“白甲”,每个牛录只有两三人,作用类似于明军中的家丁,但战斗力比大明的家丁更强悍。
韩国电影《终极武器弓》中表现的白甲精锐
千万别小看这100名白甲兵,在明末辽东战场上他们是可以决定胜负的力量。
莽古尔泰冲上去之后,后部本应同上接应,但属正蓝旗的额真额亦都,也许是慑于明军兵力雄厚,率军皴巡不前,并没有跟着渡过浑河。
孤军深入的莽古尔泰正好遇到明军大队云集,不仅有副总兵朱万良、尤世功,随后熊廷弼也亲率副将李秉诚、赵率教及大批兵马赶到策应,一时间沈阳城内外明军兵力达到3万人。
双方在城下大战一场,明军依托城墙放炮轰击,各部也分途堵击,形势对后金前锋非常不利。努尔哈赤见儿子被围攻,焦急万分,只得又派出100名白甲接应。
后金军没讨到什么便宜,只好在接应出莽古尔泰后撤出战斗。随后,后金军撤离辽地返回巢穴,除了劫掠一番,并没有取得很大的战果。
此次交锋,双方最少投入了几万人,明军只报得斩首2颗,自身损失却不小:柯汝栋报阵亡千总、把总、家丁109人,伤126人,损失马442匹;靖夷营阵亡官兵43人,伤63人,失马135匹;尤世功报阵亡家丁2人,伤3人。
后金这边,努尔哈赤非常恼怒,怒斥了支援不力的额亦都,差点砍了他的脑袋。可见,莽古尔泰不是去逛花园,而是的确深陷重围,但城下上万明军居然没有将其歼灭,也难以想象。
这是熊廷弼在第一次辽东经略任上,指挥的最大一场战役,虽然没有出大乱子,但双方士气、战斗力的差距太明显了。
熊廷弼像 
熊廷弼战后总结,认为明军战斗力很不乐观:明军3万人,堪战者不过六七千,真正能打的不过贺世贤手下两三千家丁而已。
也就是说六七千堪战的精兵无法拿下200名白甲,即使以最精锐的家丁算,与白甲的数量比也达到10比1以上。
从这场看起来令人匪夷所思的战斗,只能得出一个结论:占有绝对优势的明军对这支孤军最多是打铳、放箭,根本不敢拿刀冲上去砍人。
到柳河之战时,明军又经历了袁应泰时期的辽沈失陷,熊廷弼、王化贞时期的广宁溃,经略已经换成帝师孙承宗,辽东军经历过三次重建,士气、战力早已一落千丈。
天启五年(1625)八月,辽东明军得到线报:被后金掳去的的生员刘伯镪传来消息,说后金的四王子驻扎在耀州,手下兵不满300人,如果明军渡河(三岔河),城中辽东汉人就会起义,杀了四王子回归大明。
辽东总兵马世龙相信这个情报,派了副总兵鲁之甲、参将李承先率军去攻取耀州。
明军的计划是:陆路由鲁之甲和李承先率领前锋营抵达三岔河,水路由游击金冠驶来船只渡大军过河,两方相约于八月二十七日汇合。
李承先和鲁之甲先后抵达三岔河,但并没有等到金冠的船只。鲁之甲无奈只能搜罗了小渔船6只,来回渡人,每艘船能渡七八人而已。
折腾了两天,过河不过千人,金冠的船只仍然未到。鲁之甲见等不到船,只能派已过河的千总马吉、周守祯率骑兵250人,张文举、郝自演率骑兵450人,生员刘伯镪带领辽民230名,先行前往耀州。
到了二十八日,鲁之甲、李承先带炮手800余名过河,在三岔河边下营。明军过河的总兵力为1600人。
后金这边并没有什么四王子,而是由佟布路、阿儿代、冒海、光石等将领率约一个牛录300兵在耀州修筑城墙。
明《出警入跸图》(局部)
明军在三岔河河边渡河已经好几天了,后金军早就得到了消息,并做好准备,埋伏兵马只等明军前来。
二十八日半夜,前部800名明军抵达,立刻展开攻城,谁知道伏兵四起,明军大败。
后金军追亡逐北,一直追到了三岔河,此时鲁之甲、李承先扎营未稳,就被后金军攻破了营盘,部下大都溃散,鲁之甲、李承先相继战死。
此战明军损失惨重,阵亡400余人。后金方面的损失不值一提,仅战马就缴获了700匹,还有数量众多的甲胄装备。
此战,明军水陆两军失约,过河迟缓,不但丧失偷袭优势,还贻误了战机,导致后金从容布置,以1比5的兵力比,击败渡河明军。
结合以上3场战斗来看,从萨尔浒之前野战中5000兵击溃后金400兵,斩获76颗首级,到沈阳城下,六七千堪战之兵、3000精锐家丁,任由前后200后金白甲兵如入无人之境,再到柳河之战,1600关宁铁骑被300普通后金兵击溃,辽东明军战斗力一直呈下降趋势。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粗略的结论:战争前期,在拥有10倍兵力优势之下,明军可以击败对手,或者与之打个平手;到了战争中后期,特别是在辽东明军第三次重建后,战斗力极度下滑,已经无法在野战中与对手争锋。
那么问题就来了:大明需要在哪个时间段,采取何种战略,需要哪些条件,才可以阻挡后金崛起呢?
新书《熊廷弼之死:晚明政治的囚徒困境》带着这些问题,走进了熊廷弼经略辽东的历史中。
熊廷弼被后世推崇,被认为是有能力克制后金八旗的名将,从上述第二场辽沈战役可见,即使是万人级别的会战,明军仍然能与后金打个平手。
只是好景不长,随后熊廷弼以守为主的战略被朝廷抛弃,他个人也被历史的磨盘碾得粉碎。
对于大明军队的战斗力,《熊廷弼之死》一书以小见大,提出了独特的看法,并且深入探讨了辽东战局与大明朝局的互动关系。
熊廷弼之死,可以看作大明在辽东崩盘的转折点,在他之后,大明再无翻盘的机会。
六神磊磊、刘勃、谌旭彬重磅推荐!
塞上飞白,英雄末路;
还原辽东战争重压下,明帝国的生死棋局
 京东购买小程序点击下图进入 
熊廷弼之死:晚明政局的囚徒困境》
唐元鹏 
广东人民出版社
本书聚焦在“熊廷弼之死”这一既热门又冷门的历史事件上,好像搭建了一个舞台,让相关历史人物络绎登场,互相角力,又殊途同归地走向破灭的命运。书中剖析人物行为动机时力求贴近人情,对主人公熊廷弼既有客观分析,又饱含感情,视角较为恢弘,细节也丰富,是一本很有价值且好读的明史读物。
——六神磊磊(知名自媒体人、作家)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